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

原文: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

释义:

用:施行,实行。《易·干》:“初九,潜龙,勿用。”

行:其本义是十字路口。在秦朝统一文字之前,“用”字依然具有其本意十字路口的意思。这里根据上下文意为,四面八方都可以走。

舍:废止、停止。耕者少舍。——《礼记·月令》。注:“止也。”

藏,匿也。——《说文》

夫(fú):语气词,相当于'吧”。

译文:

孔子对颜渊说:“(人)施行的时候办法多,(人)停止的时候就藏匿起来。只有我和你才能这样吧!”

解读:

老规矩,先讲这一句话在前后文的关系。这一句话是对“据于德”的展开,下面几句话直到“夫子为为卫君乎?”都是对这一句话的展开。

先说“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我们可以先肯定一点,“用”与“舍”是反义词。真正有意义的是“用”,根据用的解释,舍的意义也会变动。谁用?谁舍?可以肯定是人在“用”与“舍”。如果把用解释为任用、使用的意思(当时有这个意思了,见《孟子·梁惠王下》:“见贤焉,然后用之。”)。这句话就是人任用人(任用的谓语必须是人而不是物),那么后面那个人就行动,人舍弃人,那么后面那个人就藏匿起来。

我们先来看这句话中人的态度。这句话中的第二个人如果是贤人,那么,这个贤人是被动的,等着被任用、使用。贤人不被使用了,就及时藏起来。在这其中,贤人没有多余的动作,我们可以把贤人看作是被动的,甚至物化的人。他仅有的意义似乎就是“行”和“藏”,前提是别人的“用”与“舍”。我觉得,这不是人应该的样子。

当然,在君主至高无上的时代,除君主外的所有人都是被物化的,可以随时被君主征用和舍弃。现代,人虽然还是被物化,但人的依附性没有那么强了,人的选择性更多了。人可以不是那个样子。或者说,只有在一种情况下是那个样子——那就是被“用”的时候。

所以,我采用另一种解释。“用”解释为施行的意思。那么这句话就可以翻译为“人实施(政策、方针、办法)的时候(这里的谓语就是政策、方针之类的),(具体的)办法多,停止的时候,就藏匿起来了。”这样解释下,人作为主语的范围扩大了,不再必须是君主或者上司,而是每一个人。这句话中,人的态度是什么呢?人是施动者,主动者。人不仅在实施的时候是主动的,而且停止时也是主动的。

在本文开头,我说这句话是对“据于德”的展开。如果人是被动的,那么这个德就应该是承受。如果人是主动的,那么这个德就是积极进取。

这种态度也是与孔子的一贯主张相同的。孔子所提倡的木讷,就是“藏”的结果。所以,我认为,木讷不是真木讷,而是在行动的时候就如烈阳一般光芒万丈,停止的时候就归于平淡,甚至你想寻找其踪迹都不可能。

这句话用第二种解释还是感觉不得劲。或许,人就是应该具有承受的品德。不要管什么物化不物化的。要不然,世界上那些宗教家都不会提倡忍,提倡受苦,提倡受罪。先解释在这里,后面如果思想有变动,那就更正。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