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三全育人”体系的构建对策

“三全育人”体系契合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是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要,是服务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新时代的高职教育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突出高职教育的类型特点,把握新时代的教育规律,构建“三全育人”体系。

1 高职院校“三全育人”体系构建存在的问题

1.1 人文教育受重视,学生的职业素养、责任意识仍需提高

虽然高职教育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但在办学理念上仍存在偏差。这种偏差集中体现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中,偏离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方向,也偏离了高职教育的方向。高职院校曾经过分强调“能力本位”“就业导向”的办学导向,高职教育的高等性、职业性、教育性存在失衡现象,“职业性”全面取代了“高等性”与“教育性”,促使赋予高职教育的意义和价值越来越低。忽视人文素质教育,使学生在传统文化、思想道德、法治意识、诚信意识、生态意识等方面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较为突出的问题是自我意识浓重、个人责任淡化、个人责任和社会责任错位。虽然高职人文教育通过开展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高雅艺术进校园和开设人文课程进教室等活动,并取得一定成效,但是高职教育中人文素质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衔接问题、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问题仍然制约着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提升。

1.2 学生整体质量提高,学生的行为习惯、学习兴趣仍需培养

据调查,学校学生普遍存在自信不够、习惯不佳、个性独立,文化基础较低的特点,个体之间差异大、“五种特殊学生群体”(学业有压力学生、经济有困难学生、心理有困惑学生、行为有过错学生、生理有残障学生)所占比重较大。这些特点表现为自我能力评价偏低、自我控制力不强、专业技术钻研不够、差异化发展明显等问题。这些问题深深影响着学生在校的学习、生活及未来的可持续发展。

1.3 引入新的精神力量,学生的职业理想、创新动力仍需增强

由于自我价值观迷失、自主实现目标不坚定等主观因素和产业结构调整、产业技术升级快等客观因素,使有些学生职业理想不明确;同时,学习基础差、畏难情绪大,学习动机不明,使有些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创新创业能力较欠缺。因此,引进职业文化、企业文化进校园,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追求精益求精的态度与品质,是现阶段高职院校着手解决学生精神层面培养的问题的一种尝试、创新。

2 “三全育人”体系构建的对策

2.1 切实体现“三全育人”的内涵

“三全育人”体系要体现具体内涵,即“全员育人”,要求学校、家庭、社会、学生等组成“四方育人”模式,具体到学校成员而言,主要是全体教职员工和学生朋辈群体,要求包括辅导员和专任教师在内,还有党政干部、行政管理人员、后勤服务人员等,都要履行育人的职责。而学生群体,通过树立朋辈育人意识,特别是学生党员、学生干部等先进骨干力量形成育人实效的氛围。“全程育人”,是指学生从入学到毕业,都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学生成长成才全过程,实现育人时时都有,贯穿始终。“全方位育人”,是指充分利用育人的有效载体,整合育人资源,将立德树人覆盖到课内课外、线上线下、行业企业、社会实践等,实现育人处处可在,协同育人。

2.2 教育成员要从“单一”转向“复合”

就学校而言,育人工作是高职院校全体教职工的本职工作,不仅要抓辅导员、班主任、学生导师、学生骨干等育人先锋,还要充分挖掘全体专任教师、党政干部、行政管理人员、后勤服务人员、行企导师、朋辈团体等多方育人资源,明确各个岗位的育人导向和育人功能,将育人职能有效贯穿其工作始终,同时,探索构建学生发展评价体系、思政工作评价体系、行业(企业)评价体系等,实现“三全育人”在“教学”与“育人”、“管理”与“育人”、“服务”与“育人”、“行企”与“育人”的融合贯通。

2.3 育人过程要从“分割”转向“合并”

“三全育人”的育人过程要贯穿始终,要从“线条分割”转向“块面合作”,要求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关注贯穿入学到毕业的各个教育环节,主要包括关注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学习能力、生活习惯、职业(升学)能力、综合素质等不同阶段的育人需求,以此来实现因材施教和个性化培养,为学生成长成才与全面发展奠定扎实的根基。

汇聚协同育人的智慧和力量,充分发挥全体教师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业指导、专业技能、创新创业、素质拓展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并以“六个下功夫”为着力点,即要在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等六个方面下功夫,主责部门要联动相关部门构建学校的“三全育人”体系,建立宏观设计与统筹部署工作,特别是全员育人队伍的政策性制订与具体实施,推动教学科研、行政管理、学生服务等职能部门联动育人,探索符合高职院校特点和高职学生实际需求的育人载体和体系元素,全面深化“三全育人”的改革举措,创新工作模式,演奏好“三全育人”的“交响乐”,以推进思政工作与专业建设的结合,专业课程与思政内容的融合,更好地对学生因材施教,切实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成长成才。

2.4 育人空间要从“平面”转向“立体”

“三全育人”的育人空间要实现“立体构成”,以“点”“线”“面”“体”等育人基本元素打造多维空间构成,通过不同的构成形式,实现“多元素”联动,将高职院校的校内各部门、各个育人环节、各个育人方面的育人资源进行深度融合,协同发力,不断推进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努力创新思政课程,着力打造课程思政的特色,从课程思政改革角度针对全方位育人层面,进一步深化课程思政的方案,在“立德树人”的第一课堂研究学生的育人成效;建立线上线下的多元工作格局,进一步深化第二、第三课堂与第一课堂的衔接整合,引导学生牢固树立思想政治意识、安全稳定意识、创新发展意识、学生成功意识、品牌匠心意识、管理服务意识,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大力推进学校、行业(企业)、家庭等多方育人,侧重高职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需求分析,提升丰富家庭教育资源,充分利用行业(企业)教育资源,实现“立体构成”的育人效果。

2.5 育人实践载体要多元化

“三全育人”最终要体现为一种能力培养,而这种能力的最终评价用户是用人单位。用人单位对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评价影响着高职“三全育人”的开展,因此深入分析用人单位对高职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需求至关重要。这就要求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深入研究“三全育人”教育理念,着重构建科学的面向高职院校学生的素质教育体系,并以此为指引,制定符合高职学生特点的教育实践模式。

注重理论及实践相结合,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领会职业教育的相关文件精神,依托于现实问题与实践载体,尤其是以实践项目为依托,以“立德树人”研究为抓手,对“立德树人”内容进行全面深入的总结和剖析,全面分析高职学生特点及育人模式,集中精力,积极开展“三全育人”体系的相关活动,构建“三全育人”的教育培养体系。(节选自《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2020年第5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