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琅受命攻取台湾
公元1661年,明末抗清大将郑成功率师东征,赶走荷兰殖民者,一举收复台湾,是为彪炳史册的英雄。这一年,顺治病死,康熙继位。郑成功也于这年病逝,他的儿子郑经继位后,与清廷抗衡,欲割剧一方,谋求独立。康熙为维护国家统一,费时22年,派员与之进行9次和平谈判,都为其所拒绝,最后不得不使用武力收复台湾。
施琅等率军分三次向台湾进发,都因海上台风肆虐,而不得不中途返回。这次远征不利,除却自然条件外,主要原因是,参战官兵的家眷多在台湾,所以,征战时人心浮动,不愿效力向前,加之大多兵员未经选拔和训练,各部难以协调等,造成了仓促上阵的慌张态势,因此,它的失败也是情理中的事。康熙初年的对台湾用兵,虽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但是,它却为后来的武力攻取台湾,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和教训。
《台湾地里图》局部
施琅知道后,义愤填膺,上疏建议“乘便进取,以绝后患”。康熙初年的失利,使康熙冷静、老成多了,他认为渡海作战,非同陆地征伐,还是静待时机为好。
时机终于等到了,康熙二十年(1681),郑经病死台湾,年仅12岁的次子郑克塽继位。康熙立即发布谕旨:“务期剿抚并用,底定海疆,毋误事机。”内阁学士李光地、福建总督姚启圣一致荐举施琅担当福建水师提督,率师攻取台湾。
但是,施琅因其长子施齐等在台湾任职,而受到猜忌。康熙反复查核后得知,施琅的子侄因图擒获郑经,已于去年被磔,两家73口同时遇难。康熙这才解除疑虑,委施琅为福建水师提督总兵官。这时,朝中仍有流言蜚语,可是,康熙已是铁心重用施琅,他说,施琅不履此职,“台湾不能定。”
施琅深知朝中情况复杂,很多战机的贻误,往往就是由那些怀有不同心态,远离战区的颟顸大臣的荒唐廷议所招致的。因此,他恳请康熙派遣侍卫吴启爵“随征台湾”。康熙理解施琅的心思,破例让吴启爵随征台湾。吴启爵来往于福建与朝廷之间,使上下信息疏通顺畅,省却了很多中间环节,对于整个军事行动起到了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
六天后,施琅再次率水师出战,规模空前的澎湖决战开始了。敌军依旧布好阵势,施琅针对敌军阵势,采取“五梅花”战法,即“以五船联一队,攻彼一船”,“五梅花”战法确实显了神威,敌人船舰被各个击破,阵脚大乱,战斗进行的艰难、激烈,整整一天,“炮火矢石交攻,有如雨点,烟焰蔽天,咫尺莫辩。”此次战果辉煌,郑军主力几乎全歼,澎湖36岛尽皆克复,刘国轩也惶惶逃往台湾。
澎湖海战的全胜,为收复台湾,提供了战略保证。海战胜利后,施琅并不歧视投诚官兵,仍然允许他们来往于台澎之间。而清军所到之处,鸡犬不惊,从不扰民,这样又赢得了民众基础。郑克塽思考再三,得出结论,“民心既散,谁与死守?浮海而逃,又无生路。”只得二上降表于施琅,表示降服于清廷。
八月十一日,施琅乘船前往台湾受降,十八日,举行受降仪式,郑克塽等遥向北京叩头谢恩。至此,台湾又回到祖国怀抱,与大陆重新统一。
康熙对施琅收取台湾的功绩,大力褒奖,还专撰一首五律赐与施琅:
我们意在文化传播和分享
若您有异议,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