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新解】孟浩然: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岁暮归南山
孟浩然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
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不要再自以为是的妄自在朝廷宫门前发表自己的见解了,还不如回到终南山我那破旧的茅屋里比较安稳。大概是因为我没有足够的才能吧,才会让皇上弃我不顾,就连朋友也因为我常年多病而渐渐疏远我。眼见着我的白发渐渐增多,岁月正催人慢慢老去,岁暮已至新春已经快要到来了。我的心中愁绪万千,常常夜不能寐,只好独自起身,看着眼前的松影月光映照窗户上,静静的感受着这一片沉寂的夜色。
约在公元728年(唐开元十六年),四十岁的孟浩然来长安应进士举落第了。这次应试失利,使他大为懊丧,他想直接向皇帝上书,又很犹豫。这首诗是在这样心绪极端复杂的情况下写出来的。所以这首诗充满了诗人对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和回到老家的不甘、迷茫愁苦之情。终其一生,孟浩然都没有当上官,更没有实现自己的理想。山水田园诗人的桂冠,不过是无意间所得,并非他的本意。他和所有儒家学子一样,想要学而优则仕,想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奈何现实总是不如意。也好在大唐是个足够宽容的时代,更好在孟浩然出生在有钱人家,否则的话,空有满腔抱负的他,应该要饿肚子。
写这首诗的背景我们了解,但让我迷惑的是,当初王维好不容易冒着风险把他推荐给皇帝,他为什么要把这首诗读给有心提拔他的皇帝听。毕竟他有太多好诗,他写给张九龄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就足够好。试想他若把这首诗读给皇帝听的话,或许他的命运将为之改变。难道孟浩然不知道这个机会千载难逢应该抓住?难道他就不知道不能连累王维?难道他内心不想做官了?难道他甘愿自毁前程?这绝对不是我们认识的那个一心求官的孟浩然该有的表现。
然而一千多年过去了,当时的真实情况我们不得而知。我们只知道,皇帝对这首颇有微词,孟浩然也没有把握住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以致于终身布衣。而我们什么也做不了,唯有替孟浩然表示遗憾吧!然而得与失之间,谁也说不准。如果孟浩然做了官,或许他就写不出那么多清新自然、流传千古的好诗给我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