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建”不受待见,问题出在哪?

文 | 张永群

“#团建等于变相加班吗#”,这个话题这两天在互联网上被广泛讨论。为什么职场人总是闻“团建”色变?其实这个话题本身就谈到了问题的症结:“团建”与“变相加班”被放到了天平的两端,无论相不相等,在人们的意识里,“团建”已经可以与“加班”相提并论了。

一个很主要的原因出在时间安排上。很多公司将团建安排在周末,要么是“两天一夜”,要么就是一大早便要在公司集合,时间甚至比上班打卡还要早得多。在年轻人高喊着“躺平”的今天,占用休息时间本身就是最大的槽点。更“致命”的是,在有些公司,不去团建还要专门请假,假一请不要紧,此前辛辛苦苦打卡的“全勤”可能就保不住了。

团建的方式和内容也是网友热议的重点。爬山、睡通铺、吃自热米饭或是自带食材烧烤,这是很多公司郊区团建的标配。还有不少公司选择野外拉练、拓展训练,一个个活动项目被戴上“团队意识”“集体荣誉感”等帽子,变成了对内在品质的考核,甚至升级为野外“KPI”。网友们形容,一把年纪还要高喊着“我行”“我能”,强行才艺展示,简直是“大型尴尬现场”。

团队建设作为公司一项人力管理的手段,是通过办公环境之外的活动,让员工们认识到领导与同事们生活中的一面,产生更多的情感交流,从而增强归属感和凝聚力,而不是将团建异化为另一个职场,这样只能导致员工精神和身体的双重疲惫。


作为一个职场人,谁不想要拧成一股绳的团队、和谐融洽的氛围?人们讨厌的并不是团队建设本身,而是一项项打着“团建”旗号、讲着空话套话、占用休息时间,又起不到相应作用的活动。

员工和公司签了合同,两者是建立在契约基础上的连结。员工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很大程度上来自公司对分工的明确执行,对法律的遵守,对员工劳动权益的保障和人格的尊重。最简单的,上班提高效率,下班好好休息,按时发工资,这样的日常就是员工安全感的来源。不给员工增加额外负担的积极轻松的团建活动可以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但是如果是为了团建而强行团建,还不如直接发个红包,让大家周末好好休息。

员工和公司之间并非是绝对的附属关系,而更多的是一种共生和互相成就。一些评论中说的,“团建后离职”,其实也是人们随着自主意识的增强,去追求双赢的工作环境的体现。这次对“团建”的集体吐槽,是一场职场人的主动表达。对于企业来讲,人文关怀是一堂必修课,无论是团建、年会,还是企业文化建设,都不能只学形式,而忽视内涵。

然而内心的认同需要日复一日的积累,没了日常中的“各安其位”,再多的团建也只是舍本逐末。


内容:光明时评

图片:网络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