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们为什么如此喜欢《西游记》,这跟王阳明有很大关系

提到《西游记》,我们经常用老少皆宜这样的话来形容,说得多了我们也不觉得这有多厉害,但是如果你仔细想一想,能让大人和孩子都喜欢的书,在中国真的是凤毛麟角,要说出名的,甚至可能只有《西游记》这一本。

现在动不动就把《红楼梦》捧上天,但是《红楼梦》再牛,它也是有阅读范围的,尤其是你想让一个七八岁的小孩,真心喜欢《红楼梦》那是不可能的。

就算是十二三岁,那也是被父母老师逼着看的,也就是看看宝黛钗之间的爱情故事,真正说特别喜欢《红楼梦》的小孩子真的不多。

人类的幼崽迷惑行为不要太多,就单说这学霸父母,生出来一个学渣孩子,这都够让人头疼的了,你指望孩子们按照你的方式去行动,实在是太难了。

写出来孩子们喜欢的作品其实不难,什么《熊出没》《喜洋洋与灰太狼》《小猪佩奇》等等影视作品,都是非常成功的,非常能偶吸引小孩子的注意力。

但是你要让大人看这些东西,简直就是一种折磨,什么陪孩子看动画片的亲子时光,那简直就是身心灵备受折磨和摧残,尤其是看一些你认为非常低质量动画片,比如某头强,这里并没有贬低他的意思,但是的确是跟大人的审美完全不一样,但是没办法呀,小孩子就是喜欢看。

大人喜欢看的那就不用举例了,实在是太多了,我也不指望七八岁的孩子会去喜欢看《大明王朝1566》,能同时满足小孩子和大人爱看的作品,实在是太难了,恰巧真的就存在这样一部作品,他就是《西游记》,一个真正的从六岁到九十六岁,所有年龄段都喜欢看的作品。

那么小孩子为什么喜欢看《西游记》呢,这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文学作品的作者都是成年人,那么如何让成年人写出,成年人爱看,同时儿童又喜欢的作品,这种矛盾点的关系如何解决,明代给出了一个答案,而且这个答案还是王阳明提出来的,那就是心学。

具体到《西游记》的层面上,那就是用一个童心,去抵御这个世界上所有的妖魔鬼怪和魑魅魍魉,用赤子之心去净化污浊的社会。

明代中后期,封建社会内部发生了急剧的变化,着商品经济的高度繁荣和市民文化的集中涌现,封建正统观念日趋没落。而这没落的症状首先就表现在官僚士大夫阶层中虚伪矫饰的风气盛行一时。

士大夫之间的虚伪盛行,说一套做一套,简直就是那个时代的生存规则,你不撒谎简直就活不下去,尤其是当你还是个有理想,想要往上奋斗的年轻人时,言行不一就成了你的敲门砖。

对此王阳明困惑不已,终于在龙场的那个晚上,王阳明躺在自己给自己打造的石棺里,突然大彻大悟,原来一切的光明与希望,全部都在自己的心里,自己的心具足一切,只不过是之前被遮蔽了而已。

人要想变得更好,就必须让自己没有被污染的真心露出来,依照自己的内心来行事。冯梦龙编辑刊行了大量的山歌(其中主要是市井歌曲),在叙中说明他的意图,便是要“借男女之真情,发名教之伪药”。市井文学中发乎自然的“真情”与名教的虚伪形成对立,并由此引出了全然不同的价值标准。而冯梦龙在评价自己作品时便是用了同样的标准:“子犹诸曲,绝无文采,然有一字过人,曰真。”

而在这所有的主张真性情的观念中,又以儿童的童心最为明亮透彻,最能洗涤人的心灵,明代走的最远的思想家李贽就才说过:

夫童心者,真心也。若以童心为不可,是以真心为不可也。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

这里对童心是大力赞扬,正是有了这种童心说的流行,影响到了《西游记》,让西游的故事,充满了童真和童趣,甚至有一点以儿童的视角来看待取经的过程,以至于整个取经过程,看起来就像是在做游戏,是一场儿童心目中的玩乐历程。

孙悟空就是童心说的典型代表,他的很多行为,看起来跟一个小孩子没什么两样,尤其是他的那种态度。

孙悟空一路西行,所经历的一切都是兴致盎然的游戏。他在朱紫国读到国王征求名医的榜文,便“满心欢喜道。

只要他高兴,可以做个医生耍耍,当然更不妨捉几个妖怪耍耍。在高老庄他就这样同高老说话:

高老道:“二位原是借宿的,怎么说会拿怪?”行者道:“因是借宿,顺便拿几个妖怪儿耍耍的。动问府上有多少妖怪?”

面对着严峻的考验,孙悟空也总是这样一种即兴式的游玩的状态,永远都是那样的轻松,就连跟妖怪打架搏斗,也跟小孩子游戏一样。

跟二郎神之间的生死搏斗,一会儿变成这个,又变成那个,两个人追逐的过程,跟小孩子过家家一样,什么孙悟空变成庙宇,把尾巴变成旗杆,这感觉不是在斗法,就是为了搞笑而来,很明显这是作者在刻意为之。

而且《西游记》里描写了大量的,完全不引人注目的妖怪,很多小妖,作者写得都活灵活现,比如这段:

那洞前有一个小妖精,把个令字旗磨一磨,撞上厅来报道:“大王,小的巡山,才出门,见一个长嘴大耳朵的和尚坐在林里;若不是我跑得快些,几乎被他捉住。”

就写一个非常小的小妖精,对剧情完全没有推动作用,但是小孩子是会注意到这些情节的,反倒是大人不会,因为大人看书心里总有一个目的,于此无关的内容,很容易就被自动屏蔽了。

童心的观念贯穿了整个西游故事始终,天真烂漫的孙悟空就算是被戴上了紧箍,但内心依然是好玩的,对什么东西都很好奇。

包括猪八戒,他就是儿童能够想象的,懒惰的可爱的样子,是儿童世界的各种动物,可以把神话故事和儿童的童话故事相结合,《西游记》就成了不一样的经典。

很多事,看似偶然,但是背后有着巨大的付出,小孩子喜欢看《西游记》也不是运气好,他背后隐藏着明代的哲学密码,尽管后来在现在中,这种童心说遭遇了巨大的问题和危机,但是在文艺界,却产生了西游记这样伟大的著作。

要想让孩子喜欢,并不是件简单的时候,尤其是想要融入成人思维的时候,下次看西游故事,你就多了一个视角,一个从孩子的视角,看看西游故事的有趣。

关于西游记,你还知道哪些写的童心的天真烂漫,欢迎留言交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