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工作中创新续篇-感悟、留言摘录和工具

有故事.有方法.有工具

这是2018年第50篇原创文章

全文约2900字,阅读时间6-10分钟

点击上方绿色的播放按钮,可以收听我的音频


这篇文章是上一篇文章:《如何在工作中创新》的续篇,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第一、谈谈我写上一篇文章前前后后的感悟;

第二,跟大家分享三个在公众号或者群里的具有代表性的留言;

第三、介绍三个应用工具,分别是“头脑风暴”,“世界咖啡”和“六顶思考帽”。

今天上午听了一本书《终身学习:哈佛毕业后的六堂课》。樊登老师请本书的作者黄征宇先生来到现场分享自己的人生经历和写这本书的初衷和感悟。在对话当中,樊登老师提到:人不能过阶段性的人生,比如20岁前要做什么,30岁前要做什么等等。因为这样的规划会使我们的人生变得越来越狭窄和偏颇,最终可能陷入一个固有思维的桎梏。人必须要全面发展。家庭事业心灵,一起精进才行。当然这不是说人生不必规划,而是说需要保持一定的灵活性,保持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折腾。

现在是VUCA(乌卡)时代(别告诉我你不知道什么是VUCA),早早地定格自己的人生,早早的塑造未来一定会让危机这只黑天鹅翩翩起舞。

这两天刷屏的“被高通裁员两次,清华毕业华裔工程师跳楼身亡!中年IT男,为何这么难?”讲的是这个道理。

前两天刷屏的文章:“死于25岁,葬于75岁”,讲得也是这个道理。

“Some people die at 25 and aren't buried until 75.”

“死于25岁,葬于75岁。”——你的人生也会是这样的吗?

这是美国政治家、科学家富兰克林的一句名言。这里所谓的“死”是指激情的褪去、梦想的幻灭,是指精神的死去。

我一直认为:创新,是需要激情的。无论是工作上的还是生活中的。


下面摘抄三位朋友给上一篇文章的留言:

留言一:用动态的思维方式,改变是最难的。人一旦养成习惯,掉入思维的固有模式,很容易失去改变的动力。非常喜欢凯文·史派西在一部电影中饰演的教师让学生站到课桌上,试一下有什么不同的实践。行动上换位非常难。

留言二:总有些觉得没多少valule的琐事却不得不做,想想改变一下,也许就有乐趣和动力咯。

我回复说:张瑞敏说过:"把每一件简单的事情做好就是不简单,把每一件平凡的工作做好就是不平凡。"细节决定成败,魔鬼藏在细节里。

留言三:看了老师的文章由此想到,老板可以有时候坐坐员工的位子,而员工有时候可以坐坐老板的位子,屁股坐什么位子真的对思维维度有意想不到的影响力。这个算创新吗?

我回复说:算。这个叫同理心式创新。只不过真正换了位子的话,你不一定真的喜欢,比如做老板很烧脑,每天工作12-16个小时,压力大、有解决不完的难题而且最好不要有情绪等等。其实好不好见仁见智,就好像我们当中的很多人大多在前一个岗位上都“人在曹营心在汉”,而真正到了下一个岗位了又想回城里了。

分享了留言后我还是想多说一句:期待与大家有更多的互动。这个对参与的任何一方都是很好的学习过程,我也会坚持将一些经典留言与大家分享。


最后一部分介绍在工作中创新的三个工具,其实它们也可以被应用到生活中。

工具一:头脑风暴。英文是Brainstorming

头脑风暴可分为直接头脑风暴(通常简称为头脑风暴)和质疑头脑风暴(也称反头脑风暴)。前者是在专家群体决策尽可能激发创造性,产生尽可能多的设想的方法,后者则是对前者提出的设想、方案逐一质疑,分析其现实可行性的方法。我们重点讲下前者 - 直接头脑风暴。

采用头脑风暴法时,要集中有关专家召开专题会议,主持者以明确的方式向所有参与者阐明问题,说明会议的规则,尽力创造融洽轻松的会议气氛。在不受任何限制的情况下,集体讨论问题能激发人的热情。人人自由发言、相互影响、相互感染,能形成热潮,突破固有观念的束缚,最大限度地发挥创造性的思维能力。

在多年的实践中,我发现我们的头脑风暴有些变了味。主要表现在:一有新的想法提出来,甚至还没有阐述完,质疑的声音就已经起来了。导致新的想法越来越少,头脑风暴变成了一般性会议。我建议做头脑风暴时应该注意以下三点:

第一,禁止批评和评论,也不要自谦。对别人提出的任何想法都不能批判,不得阻拦。诸如“这根本行不通”“这是不可能的”“这不符合某某定律”以及“我提一个不成熟的看法”等语句,禁止在会议上出现。只有这样,与会者才可能在充分放松的心境下,在别人设想的激励下,集中全部精力开拓自己的思路。

第二,目标集中,追求设想数量,越多越好。在头脑风暴实施会上,只强制大家提设想,越多越好。会议以谋取设想的数量为目标而暂时无须考虑质量。

第三,与会人员一律平等,各种设想全部记录下来。与会人员,无论是该方面的专家、员工,还是其他领域的学者,以及该领域的外行,一律平等;各种设想,无论大小,甚至是最荒诞的设想,记录人员也要认真地将其完整地记录下来。

“头脑风暴”是磨砺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最好的方法之一。在岗位创新中,不妨每天给自己做一次“头脑风暴”,对象可以是任何事物。在一次“头脑风暴”中,除非有了20个左右的想法,否则就不要停下来。此外,不要急着对这些想法进行过滤,不管这些想法有多么荒诞,都先把它们写下来,并试着接受这些想法。在思考的过程中,有一些想法可能是轻而易举能想到的,有一些会有一定的难度,另外一些会很难想出,而这部分也正是精华所在,不能轻易放弃!员工多多进行这样的思考,最终会形成一种创新的思考习惯,能激发个人追求更多更好的主意。

工具二:世界咖啡。英文是World Cafe

“世界咖啡”是一种集体交流的方式,营造一个轻松、开放的环境,让参与者针对特定的问题展开对话。

如同朋友喝咖啡一样,围坐在桌边,认真聆听对方说的话,并深入思考,交流和拓展每位朋友的思路。之后,每个人又移往另一张咖啡桌,认识新的朋友,交换新的观点。当不同的观点发生碰撞时,就会迸发出灵感,激发出创新的思路。

世界咖啡会议模式的主要精神就是跨界(Crossover),不同专业背景、不同职务、不同部门的一群人,针对数个主题,发表各自的见解,互相意见碰撞,激发出意想不到的创新点子。人们很容易被自己过去所学或是经验所限制,一个团体或公司也是很容易被既成文化或价值观所限制,同构型越高,越不容易产生新的点子。

世界咖啡让参与者从对个人风格、学习方式和情感智商所有这些我们惯用的评判人的方式的关注中解放出来,使人们能够用新的视角来看世界。让人们进行深度的思考和交谈,并产生更富于远见的洞察力。

工具三:六顶思考帽。英文是Six Thinking Hats

六顶思考帽,是英国学者爱德华·德·博诺博士开发的一种思维训练模式,或者说是一个全面思考问题的模型。他的理念其实源自一个简单的信念:就是在一个团队里面,必须要有不同的声音。它提供了“平行思维”的工具,避免将时间浪费在互相争执上。强调的是“能够成为什么”,而非 “本身是什么”,是寻求一条向前发展的路,而不是争论谁对谁错。运用博诺的六顶思考帽,将会使混乱的思考变得更清晰,使团体中无意义的争论变成集思广益的创造,使每个人变得富有创造性。

在对重要议题进行讨论时,特别是进行创意头脑风暴时,把团队成员分成六组,每组都选择一个不同颜色代表的帽子,也就是代表一种不同的意见,每个组员都必须带着不同颜色的帽子,提醒他们自己的角色定位。

每一个颜色分别代表不同的特点

白帽:理性的、客观的思维,重点在于事实和可行性。

红帽:情绪的思维,主观的感受、观感和意见。

黑帽:质疑的思维、风险评估、找出问题。

黄帽:乐观的思维,相信有最好的局面。

绿帽:创意的思维,新的点子,建设性意见

蓝帽:结构化的思维,纵览全局提出整体意见

延展阅读



信息来源:

版权声明:“KEEP精进”个人公众号的文章均为本人原创。未经本人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及复制等任何使用。如需转载、引用或者有其它意向,请事先通过本公众号后台等方式申请并获得授权。原创文章中的部分文字、图片源于网络,如有任何问题请联系本公众号。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