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师的样子 ”
《绿汀文萃》2020
主题征文
语文与地理
——一节语文课想到的
李安民
小学五年级时,我遭遇了一生中最严厉的语文老师,她姓张,五十岁上下,带一付黑框眼镜,她的严厉程度让小伙伴们闻风丧胆。我们确信,她镜框上方射出的凌厉眼光,足以秒杀世界上最锋利的宝剑。每天晨读课,她都会用长长的教鞭敲打讲台,一边大声命令:“收日记!收日记!没交的罚抄五篇课文”——她从未食言。几乎每天,都会有日记本空降到某些不幸的课桌上,随之而来的是教鞭敲打课桌声、尖利的训斥声:“你在外婆家钓鱼,池塘呢?在哪钓到的鱼?”或者就是:“在野外扯猪草,野外呢?绿色还是红色?”然后就是:“地点,地点,你要我说多少次,故事发生地点要交待清楚!”这种遭遇,我和小伙伴们无不多次经历,每次都如临末日。然而,我们终于学会在写作文时认真交待地点了,写采蘑菇,会安排一座不大不小的山,林间还会有雨后升腾的水气,和小草被冲刷后,泛起的泥土清香;写捉泥鳅,放学路上会适时出现一条小溪,讲究些的,溪边还会出现当季花草。说也奇怪,学会交待地点后,写日记时,思路清晰了许多,达到老师要求的字数也变得轻而易举。后来,给女儿讲故事,习惯性地把故事发生地的地点、地形和一些地理知识讲得活灵活现,女儿听后,总会说我比妈妈讲的好听,每当这时,照例要自吹自擂几句,至于孩她妈怎么想,随她去好了。因为工作关系,常常会去听一些小学语文课。几年前听过一位名师给五年级上《骑马上天山》,印象极深。她首先开讲的是新疆省,天山的地理位置、高程,讲“高处不胜寒”的原理;讲流动的空气随山地抬升后,气流中的水蒸气遇冷形成地形雨,天山山腰因此降水丰盛,形成大片森林;讲冬天北风大起,气流逾天山南下时,在山顶遭遇强冷,水蒸气凝成雪花、散落峰坡,形成冰川,夏天,冰川融化,形成飞瀑流泉。她说天山峰群犹如一只只超出云层的大手,把气流中的水蒸气抓住,液化成雨水、固化成雪花,滋润山地和山麓的平原、盆地。这些地理知识只用了几分钟就讲完了,她语气舒缓,用词洽切,在座的老师和学生都听得入神,课堂一片寂静,只有她轻柔的声音在教室里流转。接下来的三十多分钟里,教室里弥漫极其热烈的气息,孩子们迫不及待地举手发言,他们为塔松林欢呼,为花海赞叹,为流泉的清澈、丛林的静谧屏住呼息。因为地理知识的铺垫,寻常的花草树木流泉有了来路和去路,孩子们像发现老朋友一样一个个发现他们,所谓“移步换景”再不是枯燥的写作手法,而是可以体会,可堪捉拿的实际场景,他们如此的欢欣鼓舞,我想,这是我听过的一堂最真诚的课。在大家讨论最热烈的时候,我想起了张老师,她讲课大不如眼前的老师,声音也远没有这么动听,但我从来没有像那次那样想念她。这节语文课,让我知道,在文史知识当中,在一个人的知识结构当中,应当有地理的位置。大地是一切人类活动的最大背景,是人类永恒的东家,失去地理背景的照映,出现在文章中的天山、太行、秦岭不过一堆无差异名词,形同一个个自来自去的陌生人,不能在读者心中留下印迹,读者的感动无法安放。我想,一个合格的语文教师,应当兼具基本的地理常识。
【作者简介】李安民,仙槎桥初级中学教师,毕业邵阳师专,从业教师、编辑,深爱文字之美,远胜子都,史志浩荡,意气纵横,浑不觉年近五旬,事事难成,孤芳自矜,不待知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