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窑口大全之——扒村窑
扒村窑位于河南省禹州市城区北13公里的扒村。扒村窑址属民间窑址,遗址面积广达75万平方米。出土的资器瓷片品种造型繁多,有独特的艺术风格。产品多为白底黑花,次为翠青地绘黑花,釉色有黑、白、三彩、加彩等。有宋代墨瓷遗址之称。
古代瓷窑。在河南禹州市浅井。扒村窑创烧于唐代,终止于元代,是我国北方有特色的一座民窑,属磁州窑系。其白地釉下黑彩与磁州窑属同一类型,黑彩浓而醇厚,笔调粗放简练。主要品种有白地黑花、白釉、黄釉、黑釉和青釉,器型有碗、盘、枕、瓶、罐等等。扒村瓷的风格有点像磁州窑系的产品,但是它的纹饰笔调比磁州窑更加粗放凝练,黑彩也更加浓厚,它的装饰技法主要采用绘画和划花,分为釉下和釉上两种彩绘。扒村瓷胎质坚硬,但略微显得粗糙,胎有深灰和米黄两种,釉面没有光泽,白釉通常泛乳黄色。现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扒村窑遗址东起龙母奶奶庙,西至虎头山下,南起花果岗,北至扒村北,东西约1500米,南北宽约800米,总面积百万平方米。这一地区的文代堆积层分元、宋、五代、晚唐四层,五代堆积层较薄。野地里到处散落着“白地黑花瓷”碎片,这些碎瓷片同磁州窑产品极其相似,应属于“磁州窑系”。
扒村窑产品白地黑花瓷,以折沿花卉大盆最具代表,遗址里此类残片散布较多。盆内用黑釉彩绘,纹饰布局层次繁密,为扒村窑装饰一大特色。宋代白瓷有很大发展,善于利用化妆土美化瓷面,釉色纯白或白中闪青。白地黑剔花中的高贵品,多见于北宋晚期至金代。
其法是在瓷胎上先施白化妆土,稍干后施黑化妆土,刻划出纹饰再剔掉花纹以外的黑化妆土,露出白色化妆土底子。这种工艺的关键是不伤底层的白化妆土,要求工匠有很高的技术,只有当瓷坯和化妆土的湿度恰到好处,半干半潮时才易操作,最后施透明釉入窑烧制。白地黑花是剔花装饰中工艺最复杂难度最大的品种。
扒村窑的深剔刻不但剔去了化妆土,因下刀深还剔去了一层胎,瓷器上的浮雕,立体感非常强。此外还有黑釉剔花、翠青地印花、珍珠地划花、白釉划花、宋三彩、宋加彩白地绘红褐花及白地绘黑花等品种。线条流畅、洒脱,极有活力。其中红色尤其鲜艳,衬以浅绿色,恰似“万绿丛中一点红”。制作精工造型优美。有的已达到红如朱、白如脂、黑如漆、绿如翠的水平。并且做到了粗料细做,精益求精,合乎实用、经济、美观的大众需要。扒村窑是研究宋、金、元时期北方制瓷业的一处重要遗址。
扒村窑的装饰技艺有绘画、划花两种。分釉下和釉上两种彩绘。扒村窑烧制白地黑花瓷为主,黄白釉、黑花、花瓷、青瓷等亦有,品类较多。胎有深灰和米黄,其质坚硬,但胎骨显粗。宋代扒村窑的釉下黑褐彩器在器表题写书画诗句作装饰,在碗、盆中心画一枝花叶或书写大字,如“风花雪月”、“花”、“书”、“张”、“道”、“忍”等字。
扒村窑器的构图严谨,一般装饰多用花草、莲瓣、水藻、鱼、人物、鸟兽、荷花等。纹样线条流畅,生意盎然,富有浓厚的民间生活气息。格调朴拙粗犷,取材来源于生活。扒村窑瓷器以富有乡土气息与民间色彩而见称,在宋代瓷中别具一格。特别是画面装饰多取材于当时人们喜闻乐见的生活小景,极富有生活意趣与幽默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