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瓷赏珍:探究定窑瓷器的历史发展与鉴别方法

吴锐

古玩艺术品投资顾问、瓷器、杂项鉴定专家 。

中央电视台CCTⅤ2《鉴宝》栏目专家, 中央电视台CCTⅤ2《一槌定音》CCTV1《我有传家宝》栏目直播收藏讲座专家老师。中国检验认证集团(中央企业,具司法鉴评资质)技术专家,中国收藏家协会陶委会专家,中国消费者基金会打假工作委员会,全国艺术品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雅昌艺术网特邀瓷器鉴定专家 ,河北电视台《品真》栏目专家 ,中检艺术品鉴证"艺十1"专家,"联拍在线"特聘专家,中国历博网特聘专家 ,城雅艺术品鉴定中心副主任,北京福得利艺术品鉴定中心主任,清大厚德教育研究院特聘讲师,艺站艺术品鉴定中心特聘专家,域鉴艺术品鉴定中心特聘专家,宫匠造办艺术品鉴定特聘专家,新疆收藏家协会玉石收藏专业委员会特聘专家。

域鉴
打开域鉴小程序,知名专家实时鉴赏

定窑是我国宋代最著名的窑口之一,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其烧造地在今河北省曲阳县涧磁村及东西燕川村一带,因在唐、宋时期这一带属定州,按照我国古窑址以州定名的惯例,将曲阳境内烧造瓷器的窑场称之为定窑。

定窑的历史发展和瓷器特征

根据史料记载及出土实物来看,早在唐代晚期定窑就已经烧造白瓷。据宋代大诗人、文学家苏轼的《东坡志林》记载“唐柳公权论砚,甚重青州石与定州花瓷。”另外在曲阳县志也记载:“五代时,曲阳涧磁,以盛产白瓷,官府曾在此设立官用瓷。”这些文献记载佐证了定瓷的烧造年代,应在晚唐已经开始烧造,并有官府订烧瓷的记载。

而根据这些文献记载和考古发掘来看,定窑的历史应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时期,唐到五代。第二时期,北宋早期到中期。第三时期,北宋晚期到金代元初。

定窑从创烧到成熟是经过这三个发展历程的——

一、早期定窑瓷器有粗有细,粗定釉质偏黄,从出土窑址看,在其胎上是有一层白色的化妆土,胎质较为细腻,釉面较为柔润,一般为亚光光泽,釉质细的白瓷水平很高,釉色洁白,釉光明亮,并有透光现象,这也是定窑瓷器由粗向精逐步发展的阶段。

二、定窑烧造的白瓷精品,在晚唐五代已达到很高的水准,胎体的洁白瓷化程度都较高,釉面色泽出现乳白色和牙白色,有些质量较高的细白瓷透影性极强,与当时的邢窑已不分伯仲,有邢、定不分的称谓,这一时期的定窑与邢窑属同一发展时期。

釉色主要有淡黄、乳白色、青白色等釉色,受邢窑的影响,在工艺上借鉴其制作方法,因此在这一时期的定窑和邢窑瓷器十分接近,有些研究专家称之为邢、定不分时期,从以下几个方面我们可以看到二者的共同点——

1、从碗的底足来看,都是玉璧形底足,盘的底足有外撇,平底式。

2、釉色中都有青白色,碗的边沿有卷口,也叫辱口式。直口式邢、定很难分清。

3、胎体邢、定大都有透光性,因此,这一时期的邢、定是很难完全分清的。

三、随着定窑瓷器工艺的逐步提高,产量及规模进一步扩大,邢窑也逐渐被定窑取代,在五代后期白瓷的生产与市场占有份额,主要是定窑白瓷,邢窑逐步退出市场。

到了宋代,定窑工艺大大提升。早期还实行仰烧、摞烧、匣钵单烧的烧造工艺,到了北宋中期后,工艺技术制作水平迅速发生变化。在生产工艺上采取了芒口覆烧的烧造工艺,提高了生产量,减少了生产成本,在工艺装饰上用了刻花、划花、印花工艺,丰富了定窑单一的以色、型来装饰的形式。

定窑瓷器的烧造工艺和装饰工艺

定窑的印花工艺,是瓷器装饰工艺中最为精妙特殊的装饰工艺。定窑印花装饰工艺借鉴了唐代的金器缂丝工艺,将缂丝工艺用于瓷器的印花上,使花纹呈阳纹凸起,增加了瓷面纹饰的清晰度,立体感较强,图案布局严谨,疏繁有致,交织秀美,有着较自然的图案表现力,增强了装饰花纹的欣赏度。

定窑印花工艺,是北宋时期瓷器装饰工艺最为精妙的艺术成就,对南宋时期景德镇窑系印花工艺影响很大。在福建、广东、广西、四川等地的窑口,都有仿制这种装饰工艺的瓷器出现。这也是定窑印花工艺在中国陶瓷史上的重要贡献。

定窑装饰工艺中刻花工艺,是北宋时期瓷器刻花工艺的代表。其犀利的刀法,强劲的刀锋,遒劲有力,弯曲有度,转角自然,采取半刀泥斜刀削的手法,下刀收刀都游刃自如,绝无拖泥带水,这样刻画的花纹干净利索,图案流畅自然,呈现极妙的立体效应,植物与动物的线条也颇为生动。与耀州窑刻花工艺犀利的刀法也十分相似,堪称北宋时期刻划花工艺艺术的最高水平。

今天定窑仿古瓷器的刻花、印花工艺仿制水平已经极高,但是同北宋时期印花、刻花工艺一对比,还是能找出其中的不足之处。现在定窑仿制的刻花工艺分为两个阶段——

1、第一阶段为九十年代晚期至2000年左右,这是定窑仿制的初级段;

2、第二阶段为定窑仿古的成熟阶段,近几年来随着定窑仿古工艺的提高,目前的仿古水平已有诸多的古韵之气,刻花水平已达到炉火纯青的水准。

早期仿刻花工艺,由于仿制阶段出现钝刀、脱刀现象,刻花十分拘谨,许多仿品都出现抖刀纹现象。近几年由于仿古水平大师对艺术的理解提高,其仿制的刻花相当精美,有的刀法采取了北宋时期半刀泥的技术手法,刻花的纹饰也是极为流畅。但总体而言,虽然能仿其型,但也无法达到北宋时期定窑刻花工艺的流畅度以及立体效应。

古代定窑工匠是如何掌握这种得心应手的技巧,而今人却不易达到呢?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古代的工匠是以手艺为谋生的手段,从小就在师承的环境中生活工作,是师傅带徒弟先练手,待几年学成技术以后,才让徒弟上手刻花,其手法是从小练成的幼功。各种刻花的装饰图案都从基本功开始,这些图案都被幼小的工匠深深的铭记在心里,刻出来的图案,都是工匠心里耳濡目染而体会出来的,因此刻出来的图案,都极为自然而流畅,潇洒自如。

二、仿品的图案生硬拘谨,甚至出现钝刀现象,这是因为我们早期的仿制工匠,大部分是半路出家,没有经过严格的培训和师傅的亲手指导,不了解古人的使用工具,刻花的刀法,从下刀到收刀都不甚了解,一些花纹图案是看着样子学着仿出来的,生怕刻出来的图案和原图有所差别,这样就会出现钝刀纹,图案也显得拘谨不生动。

划花工艺一般作为刻花的辅助纹饰,在刻大件产品的时候,要补充一些花叶的筋脉,这样就用竹丝刷工具作为补充。刻花使用的工具一般都是竹刀或者是骨刀,可能还有金属刀具。

宋代定窑白瓷的修胎方式是用竹刀或者是骨刀修削的,定窑拉坯在旋转过程中,胎体上总会留下一些泥皮,因此定窑的工匠们就选用了一些竹子,削成刀刮去胎上粘着的一些残留泥渣,这样胎体上留下了一些细细的旋削纹,又称之为竹丝刷纹,这也是后人鉴定定窑瓷的可靠依据。

定窑白瓷施釉较为稀薄,透明的釉下可看到胎体,从瓶子、罐子,碗盘等都用蘸釉的方式,也就是用手托着瓷器底部,将瓷胎浸入釉缸里,待蘸满釉后,呈置于木板之上。由于釉的粘稠度不够,会出现蘸釉不匀的情况,在釉向下流淌的过程中就会出现条状流釉,这种条状流釉似哭的泪水,故而被称之为泪釉现象。但这种现象也不是每件器物上都有的,在定瓷产品中由于釉的粘度不同,粘度高的器物也不会出现泪釉现象。

定窑是宋代最著名最重要的瓷器,在宋代五大名瓷中唯一一个白瓷品种,也是五大名瓷中最早进入宫廷御用的瓷器。由于其烧造工艺的问题,到北宋晚期才逐步被汝窑、官窑所替代。

据宋人叶寘的《坦斋笔衡》记载:“本朝因定州白瓷有芒不堪用,随命汝州造青窑器”。通过叶寘的记载,说明定州在北宋早中期 一直在为宫廷烧造官定瓷器,文献记载中有落尚食局、尚药局、尚衣局、易定、官、新官,以及落有宫廷铭文的都是官定的标志。

定窑的芒口在使用中造成了它的美中不足,但将其缺陷经过一番包装,在使用中既解决了使用这种芒口的不足,又使其变得高贵文雅、富丽豪华。为了使用的方便,宫廷使用器都在口沿上镶上一圈金口边、银口边,这就是文献中记载的“金装定器”。

定窑瓷器丰富的釉色

定窑釉色较为丰富,有乳白色、象牙白色、红色、紫色、酱紫色、黑色、绿色,同时也被称为白定、红定、紫定、黑定、绿定。

绿地较为少见,红定也是定窑中的名品,一般和紫定很难分开。关于红定的传说也是极多的,在北宋时候就流传着许多的故事。宋代大文学家苏轼的《试院煎茶》诗中有“潞公煎茶学西蜀,定州花瓷琢红玉”的绝美诗句。

关于红定,人们一直有所争议。收藏界有些人认为红定应该是红色的,有的人认为是酱色的,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酱定,还有人认为红定应该是紫定。但无论紫定也好,酱色定也好,在当时都是极难烧成的产品,其烧结的温度都必须达到1300℃,这样的高温在当时是很难把控,因此极难烧造成功,成功的也十分稀少。

定窑瓷器中还有一种描金工艺,描金瓷器是定窑瓷中规格最高的一个品种,有白定、黑定、紫定描金三种。据宋人周窑在其《志雅堂杂抄》中记载:“金花定碗用大蒜汁调金描画,然后再入窑烧造,永不复脱。”这种描金定瓷瓷质水平都较高,做工精致,从制作工艺水平及描金的做法来说,一般民间窑场是无法做到的,民间也无有资格使用。因此,可以推断这些定瓷应为当时的宫廷订烧器。

红定品种也是极其珍贵的,其珍罕程度是世人无法想到的。据宋人邵伯温所著的《邵氏闻见录》记载,“(宋)仁宗尝幸张贵妃阁,见定州红瓷器。帝怪问曰:安得此?妃以王拱宸所献为对。帝怒曰:戒汝匆听臣僚馈遗,不听何也?击碎之,妃愧谢良久,乃已。”

这则故事记载了宋仁宗与张贵妃在寝宫内发生的事,当时仁宗很奇怪,张贵妃的宫中怎么会有如此上等少见的红定瓷器呢?我都没有,你怎么会有呢?仁宗接着又问:“安得此?”你是怎么得到的呢?张贵妃就以王拱宸所献来回答宋仁宗的责问,所以宋仁宗就很生气的将这件瓶子给击碎了。

根据这段对话可以知道,按照当时张贵妃的级别,应该是没有资格使用红定的。这也说明了在当时红定瓷不是一般人所能用的,是有一定的级别规定。作为仁宗的贵妃都不可使用,那么推断红定在当时只有皇帝才可使用,其珍贵程度可想而知了。

关于紫定历代都有文献记载,这些文献的记载大体相同。明代人项子京在《历代名词图谱》中说其特点是:“烂紫晶澈如熟葡萄或紫若茄苍”。在历次的考古发掘及出土的遗址中,也曾发现有如项子京描述的标本,其色近似葡萄色,莹澈夺目,光彩艳丽。

总之,紫定、红定在宋代是极为少见的,能烧成的成品也是极少的,因此存世量也就极为稀少。能够保存至今,甚至于能拥有几块真正意义上的红定、紫定标本,那也是收藏家们的一大快事了。

黑定也是极为罕见的,完整的黑定在日本出光美术馆有收藏,还有日本救世热海美术馆也藏有珍贵的黑定,这些珍贵罕见的国宝级文物,至今还流落异国他乡,不能“回家”。2002年佳士得在香港的拍卖会上,一件宋代黑定鹧鸪斑盏拍到了1300多万,可想而知黑定的珍贵程度。

关于绿定,至今未见有更多的完整器。这件绿定玉壶春瓶现在珍藏于博物馆,也是迄今为止唯一一件完整的绿定。

如何辨别定窑瓷器和仿定窑瓷器

定窑作为北宋时期的重要窑场,其精湛的印花、刻划花工艺、高产量低成本的覆烧工艺,以及精美绝伦的描金工艺和丰富的颜色,紫定、红定、黑定、白定、绿定,这些因素直接影响了当时的瓷器制作。

有些地区开始仿制定窑产品,其中最著名的窑场有磁州窑,山西的平定窑、霍州窑、介休窑、阳城窑,安徽的宿州窑,萧窑也叫白土镇窑,河北的井陉窑、临城山下窑,四川的彭城窑,河南的当阳峪窑,鹤璧窑,内蒙的赤峰窑等几十个窑口。这些窑口仿制生产的白瓷有的水平很高,十分接近定窑本窑口的质量,质量最好的当属河南的当阳峪窑和山西的霍窑,元代霍窑的戗金技术在当时十分高超。

据明代曹昭《格古要论》卷之《彭窑》记载:元朝戗金匠彭均宝,效古定瓷折腰样者,甚整齐,故名曰彭窑,土脉细白者与定瓷相似。卖骨董者称之为新定器。”这一记载足以说明当时仿定窑瓷的水平已经很高。但不管你如何仿制,它总是仿品,无法和地地道道的真品相媲美,在文博界我们通常将这些仿定器称之为土定、粉定。

我们如何去辨别这些仿定窑瓷器与真正意义上的定窑器呢?

首先我们要认清曲阳定窑真正的制作工艺,特别是白瓷的印花工艺、刻画工艺。定窑白瓷的胎土,一般都比仿定瓷胎土白净,还有泪釉及竹丝刷痕等。

当时的仿品又称之土定和粉定,而土定和粉定的胎体一般都较为粗糙,青土胎体、土黄胎、瓦缸胎、陶胎等胎质都较为松弛,胎体比曲阳定窑的胎体要粗糙。仿品瓷一般无泪痕及竹丝刷痕,但部分仿制好的也极其相近。如当阳峪窑,无论白瓷、还是紫定、黑定,仿制的都较为成功,十分接近曲阳定窑的质量和水平,一般也很难分清,这个窑口已达仿定的最高水准。

在仿定瓷中,从技术方面来看,最为成功的还有南方的景德镇窑。在宋金对峙时期,许多的定窑工匠不堪金人的残酷统治纷纷南下,将定窑的一些烧造技术带到南方,这样就直接影响并改进了南方的制瓷技术水平。景德镇在南宋时就受到定窑烧造技术的影响,一些生活用瓷碗、盘、钵等也采用芒口覆烧的技法。在今天我们看到的景德镇影青有芒口的瓷,基本上都是南宋以后的产品,这一时期景德镇生产的影青芒口瓷被称为南定。

我们在断定一些藏品的年代时,一定要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这样才能够准确地将器物进行时代划分。定窑先进的工艺水平,也影响了当时很多烧造瓷器的窑场,从而形成了宋代陶瓷上最著名的定窑体系。

另外我们在收藏的过程中,也要注意新仿定瓷与宋代定瓷的区别——

一、从定窑白瓷的胎体来鉴别,宋代定窑的胎体较为干枯,器物底部一般存在修胎留下来的残泥,并有一些刮削痕迹,现在仿定器一般没有,但近几年仿品中已有类似情形出现。

二、宋代定窑的修胎痕迹,也就是竹丝刷纹,现在的仿品有,但不自然甚至没有,在当时其他仿定窑口中也极少出现。

三、宋代定窑的泪痕现象,是由于釉质的粘度及稀稠度所形成的,这种现象是由于定窑瓷器釉质是石灰釉而不是石灰碱釉,它的透明度极强,而且它的粘度也比较差,在高温烧造的过程中其流淌的速度就会加大,这样也就形成了我们看到的泪釉现象。

据曹昭的《格古要论》记载:“外有泪痕者是真”,有的史书记载:“外有泪痕者佳”,有些人将定窑泪痕现象作为一大优点来欣赏。现在的仿定瓷器,也就是高仿品,无法达到真品泪釉效果。

我们在收藏的过程中,要想真正弄清定窑的真伪,首先要好好学习理论,了解定窑实际的制作工艺和几大特征,收集真正的定窑标本,时常将完整件与标本作为对比。从这些方面学习,我们不难看出真伪之间的差距,从而更清楚地认识到定窑瓷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