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需要讨论“真知”的时刻了……

书房有朋友留言感叹:即便因为老唐在5月4日发文提醒过白酒可能出现20%以上幅度的下跌,所以有些心理准备,但这两周的跌幅还是让自己感觉很难熬。「假装不在」四个字,说来容易做来难啊!

正巧,本周二中午,老唐在山海关城楼下面,看着这座在冷兵器时代几乎不可能被攻破的天下第一关,忽然想到一个问题:阻挡清兵入关抢夺财富的是眼前这座天下第一关,阻挡投资者获取财富的天下第一关又是什么呢?

思索后得出结论:每天上蹿下跳的股价数字,就是阻挡投资者发家致富的天下第一关。

巴菲特曾经说过,投资这门课只需要学习两门课程,一是如何面对市场波动,二是如何给企业估值。老唐写《价值投资实战手册》时,也是按照这个结构来写的。

但是,今天,老唐要特别强调一点:这两个问题重要性是不同的,它们有先后顺序。如何面对市场波动是第一重要的,是“真知”问题,它解决赢与亏的事儿,所以它是《价值投资实战手册》的第一章;

对企业的估值,重要性排在后面,是“行”的问题,它解决赢利多少的事儿,它排在第二章。

因此,如何面对市场波动这个貌似鸡汤的老话题,其实是投资道路上的天下第一关。一旦真正攻破它,亏损就会成为一件反常的事、难以理解的事,而赢才是正常态,甚至可以是不需要努力的正常态。

我相信任何在市场待过一段时间的人,都曾发现过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最考验人的,不是买了股票不涨,而是先涨再跌。眼看着浮动盈利减少甚至归零,那种压力和恐惧,对很多人而言,甚至比本金亏损的压力还大。 

你回忆回忆,或许就经过或见过这种三部曲:

①买入后跌了,很励志地给自己鼓劲,我是价投,我看长线,跌了正好加仓;

②浮盈中,欢欣鼓舞,判断正确,雅美蝶!加油;

③涨了30%,正兴奋中,股价回头,跌掉20%,痛苦不堪,深刻反思自己为什么没有发现XXX问题,没有及时地落袋为安,下次要调整买卖标准,调整投资思想……

最近的市场正在诱导很多人走上这样的路

拿我自己的实盘做示例,截止今天,2019年内收益22%。年度高点、也是个人净值历史高点,出现在4月23日,那天茅台收盘974.95,腾讯收盘392,分众收盘7.11……当日的年内收益率为42%。

刚好一个月时间,下跌了14%(1.22/1.42=86%),年度收益率减少了20%。用直观的数字展示就是:假设年初资金为1000万,则4月23日达到1420万,5月24日变成1220万。

平心而论,五个月收益22%,应该还是算相当不错的收益。但事实上大多数有同样境遇的朋友,目前的感受恐怕或多或少反而是难受或痛苦。

原因可能在于眼中所见是失去了200万,而不是得到了220万(当然,追涨杀跌,指数涨幅近两成,个人投资反而是亏损的朋友,不在本文讨论范围

)。

痛苦和折磨其实都来自看待波动“利润”或“亏损”的视角。用一张手绘图表示,在资金市值的甲乙两点之间,有ABC三种到达方式:

从效果上看,三种途径效果相同,终点都是乙。但三种途径对人的影响不同,其中C线最容易赚到大钱;B线幸福感最高,也是能让最多人赚钱的走势;A线最容易导致亏损,大部分投资者的亏损,都是因为只赶上了A线后半程造成的

为什么起点终点都没变,结果却能有这么大差异呢?由此,我想到了一个假设:假设法律规定公司股价永远只允许按照某固定市盈率交易,比如25倍,那么市场会是什么样,你会如何选股?

如果公司股价永远只允许按照25倍市盈率交易,股价只有在每季度报告业绩的时候发生一次变化,一年有四次新价格,股价100%跟随企业的净利润波动。

于是,问题变的非常简单:对于投资者而言,唯一可能获利的方式,就是寻找那些未来获利会增加的企业,远离那些获利长期不变,甚至不断下滑的企业。除此之外,没有其他道路

法律不可能这么规定,但我们却可以这么看待。

让股价在我们的脑海里走成上图中的B线。但凡走成A线的样子,都可以视为别人暂时把钱存在你这里;但凡走成C线的样子,都是你暂时把钱存在别人那里——事实上,我真就是这么看待的

要让自己真的能这么去看,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就是老唐说的“真知”,其核心是两点:

其一是“all cash is equal”的估值理念,其二是对价值回归底层逻辑的彻底理解(资本的逐利天性是根本)。

这两部分都在《价值投资实战手册》前108页写着,这里不重复了。

很多朋友百思不得其解的核心问题在于,老唐你既然敢白纸黑字写下来“大概率有超过20%的回调”,为什么不先卖掉股票,等回调完成了再买入,即多赚了金钱,又可以保持轻松愉悦?

理性的五条原因,我在5月4日的《主要白酒点评2019版①》文章里已经列出,今天重读可能会有更深刻的感受

道理并不难,老唐说过多次:

第一,老唐不依赖也不信任自己的感性经验,我只信逻辑和数据;

第二,作为股东,我关注的是土地的产出,不是傻子的出价。除非傻子的出价有显著的便宜占,否则我就当做它不存在;

第三,我确信未来几年茅台的净利润依然会稳定增长,预计到2022年应该会超过600亿。同时,我知道由于人性永远的贪婪和恐惧,茅台股价未来几年里依然有机会到达30倍乃至以上。这两个判断就足够支持我做出持股决策了;

第四,市场先生强行送钱阶段,从2013年底的8倍市盈率到现在的30倍市盈率,已基本结束。股价在净利润增长和估值提升的双重推动下,实现了戴维斯双击,完成约9倍涨幅。目前的持股“只”能赚企业成长的钱,并需要承受估值水平向下概率大于向上概率的压力;

第五,我的主要目标是赚企业成长的钱,对于估值波动,有则收之,无则拉倒之(牛市是投资者的windfall)。所以,股价能到1500是重要的,但究竟是先跌到700再涨到1500,还是就这么涨到1500(数字仅为举例),那是市场先生的疯事儿,我自认没有能力猜出来,也不想为之费神。 

这种思路可以参看去年底写的这段

今天补充两点个人心得,纯感性的。

请首先允许老唐轻度膨胀一下

:毕竟是二十多年股市老鸟了,对短期趋势还是有一些直觉(经验的集合体)。

在书房设立33个月时间,合计发表的378篇原创文章里,老唐明确提醒会下跌的,仅有两次。

一次是2018年1月的《九连阳之下的冷思考》,文中写到:

一次是本月初的《主要白酒点评2019版①》

如果将两篇文章的时间点在上证指数周线图上标出来,就是箭头所在位置。

看上去似乎准确率高达100%,简直有点可以开班装神的样子了

。那么,老问题浮上来了,既如此,为何不卖掉等回调后再买回来?

除了以上五条理由之外,还有两点感性经验:

1. 老唐不是没有这么想过。我猜测几乎所有的股市参与者都曾经这么想过。老唐不仅这么想过,也曾经这么做过很多年。

结局嘛,虽然没亏什么大钱(老唐早期的亏损,主要来自杠杆),也没赚什么大钱,永远就在「只差一点点就赚大钱」的懊悔中,浪费生命。

直到我真正理解了「别瞅傻子,瞅地」后,眼中没了“回调”这回事儿,日子轻松了,大钱也舒舒服服地来了。

2. 说个邪门的事情。你如果要依赖它做投资的时候,准确率就会大幅下降到瞎蒙的地步,甚至有时连瞎蒙也不如

。听上去有点邪门,但细想起来也是有道理的。

道理有二,其一是现在看着似乎准确率挺高,原因恰恰是我基本不怎么关心它,很少看过行情,所以偶尔为之,反而有点旁观者清的味道。

犹如一直在室外的人,突然走进室内,很容易闻到室内的烟味。而久居室内的人,却可能浸泡在烟味中毫无所知。天天盯着行情变动的人,就如同浸泡在烟味里人,对室内空气的恶化感知会变的迟钝。

其二是当你需要依赖它做出投资决策的时候,前怕狼后怕虎,利益得失的多种因素就会掺杂进来,干扰你的直觉,结果让你不知不觉地从“我认为怎样”变成“我希望怎样”

。用愿望替代了判断,结果能好吗?

这是我理解的关于直觉的悖论:你完全没有用它的打算,它的准确率可能还不错。一旦你注意到它,需要依赖它,它会迅速降低到连瞎蒙也不如的地步。

这或许也是许多人「模拟盘大赚,实盘大亏」背后的奥秘吧。

当然,更重要的,还是我虽然感性预测“跌下去是大概率的”,而理性却告诉我“目前持有的几家公司,再创新高是更大概率的”,两相权衡,我愿意弃感性的“大概率”,听从理性的“更大概率”

这就是“别瞅傻子,瞅地”的核心。如果还理解不了,向书房发送“顺势而为”提取去年的《股市下跌,应该顺势而为、减仓避险吗?》一文重读。

分众和海康这两个投资案例越来越有趣了。个人估计再有两到三年时间,通过围观老唐将一套已经说透且不知变通的太祖长拳一路打下去,最终这两只股票究竟会让老唐赚几百万还是亏几百万?可能会让认真围观的朋友对投资的理解再次产生一个飞跃

当然,结果也可能是让老唐买到一个价值几百万的教训

——这不就是最好的课堂吗?比听人吹嘘“当年买中十倍股”或“悔不该当初……”之类的故事有意思多了吧?

今天开盘,将海康的分红加了海康,成交价24.14元。总量也就市值0.1%的样子,对仓位不产生影响(六只个股2018年全部红利加总,也就市值的1.5%左右)。

目前持仓茅台43%,腾讯25%,分众11%,洋河10%,古井B6%,海康5%,2019年内收益22%。

自2014年公开实盘至今,年度收益率分别为62%,13%,23%,62%,-18%,22%(均不含新股收益),若2014年元旦净值为1,则今日净值为3.65,年化收益率约27%。

强烈申明:老唐文中所提及的任何股票,都有腰斩或翻倍的风险,请独立思考,万万不可依赖老唐的判断草率做出买入或卖出的决策。切切!

朋友们周末愉快!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