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遗忘的“两弹一星”元勋:没有他,邓、钱造原子弹计划或要推迟
“你回去转告毛泽东,要反对原子弹,你们必须自己拥有原子弹。原子弹不是那么可怕的,原子弹的原理也不是美国人发明的。你们也有自己的科学家。”杨承宗从时任世界保卫和平委员会主席弗雷德里克·约里奥·居里的口中听到这话后,脸上难掩激动之情。
回国之后他立马将话转述给了钱三强,不过比起他当时的激动,钱三强的脸上却挤不出多余的笑容。反而很淡定地说自己会把这些话向毛主席他们汇报,但是要让他不对他人再言,就连妻儿也不行。
这时候的杨承宗才意识到,现阶段的中国所面临的情况有多艰难。他一直都是个心直口快,心里藏不住事儿的人,但对于钱三强的这个交代他却一直铭记着。在往后30多年时间里,他都未曾向第三人提及,直到中国的“核研究”计划不再是相互间需要回避话题时。
1950年,中苏签订“互助条约”后,两国关系日益密切,中国在苏联的技术援助之下,核事业也逐渐提上日程。1951年,受周恩来总理的号召,大批在海外深造的科学家们开始陆续回国。杨承宗在回国前,收到了来自钱三强托人转交的三千美金。因为当时国内技术有限,很多科研设备仪器都欠缺,钱三强就想让归国学子们带些回来。
经过小半年时间的准备,杨承宗终于踏上了从巴黎开往香港的轮船。而他的行李足有13个箱子,除了科研资料,几乎全是他把自己的积蓄也用上,买到的科研仪器。为了顺利运回国,他在出发前还特意找居里夫人帮了忙,这才获得了“行李”免检资格。
回国前,杨承宗是受钱三强推荐,进入到居里实验室学习和工作的研究人员。就在要踏上回国之路前,他还收到了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的聘书,白纸黑字写得很清楚,只要他去任职,待遇就是55万5350法郎的年薪,另外还有各种科研补贴。但他终究没有被这些“身外之物”所打动,婉拒了研究中心的邀请,抱着一颗建设新中国的心回了国。尽管他在回来之前就已经得知往后的薪资待遇,不过是千斤小米,仍然无反顾他踏上了归国的船只。
可以说钱三强对于杨承宗是有知遇之恩的,他也一直很敬重钱三强。所以对于钱三强买仪器的嘱托他很重视,对于让他保密的交代也时刻铭记,对于钱三强向他发出的担任科学院第二研究大组的主任一事,他也是丝毫没有犹豫。而也就是这一决策,推动了中国原子弹事业的发展,提前三个月准备好原子弹所需铀元素。而反之,可以毫不夸张地讲,如果不是杨承宗坚守两年造出了2.5 吨纯铀化合物,邓稼先、钱三强等科学家们手中的造原子弹计划或许是要推迟的。
当时抱着一颗建国心回国的学子有很多,物理所也纳入了不少的人才,但是放射化学研究部却门庭冷落,只有杨承宗一人挑着大梁。那时候的中美关系不好,在西方国家对我国实行的各种技术封锁下,放射化学研究路上充满了荆棘。于是杨承宗边搞科研,边亲自编写教材,开设相关专业课程,还自己担任授课老师。
就这样,研究室从最初的一个人,发展到了两个研究室,拥有科研人员近30人,为我国放射化学研究发展奠定了强大的基础。1961年3月,杨承宗调任到二机部所属第五研究所兼任副所长,但是学校课可不能落下,于是每周三和周六,他必须研究所和学校两边跑。繁忙工作下,他的压力很大,家里人也没时间陪,子女对他多少也是有怨言的。可是比起国家建设,杨承宗不得不先把小家放在一边。
杨承宗刚到五所时,苏联援助专家已经全部撤走,科研所剩下人员的信心多少有些受挫,那段时间里整个五所好像都透露着“颓废”二字。但是原子弹研究不能停,提炼核燃料的计划必须推进。于是杨承宗再次身兼重任,重新制定五所的科研秩序,开始为所内添置新设备,鼓舞所有人不忘初心,从头开始。慢慢地,原本毫无生机的五所逐渐变得像模像样。
由于进度需要,眼见第一批提炼纯铀化合物的铀水冶厂依旧没有建成,杨承宗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左思右想后他做出了一个惊人举动,自己动手建一套生产装置,和厂区的建立同时进行。于是他带领着所里所有科研人员,进入了漫长的日夜苦战中。为了做好表率,他每次在所里待的时间都比其他人长。辛苦是必然的,但是他从来没有说过苦字。
两年多时间的坚守,无数次的尝试,终于换来了符合要求的纯铀化合物2.5吨。重要的是,这比原计划时间足足提前了三个月,也就意味着科研人员有更多时间,为第一枚原子弹成功试爆增加更多可能性。也让中国得到了用实力说话,不用再遭遇“核讹诈”的威胁的门票。
从回国那一刻起,杨承宗便一直在为中国科研而奋斗,他编写过教材,授过课,为祖国培养了大批人才,是新中国建设路上不可或缺的一块奠基石。但是有些令人遗憾的是,因为种种原因他并没有出现在“两弹一星”奖章获得者的名单上。得知消息很多人都为他鸣不平,但是杨承宗反而不是很在乎,说:“只要把事情做出来了,做好了,做到了就行”。
提及“两弹一星”功勋们,大家第一反应是钱学森,是邓稼先等等,殊不知还有一位了不起的科学家杨承宗被“遗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