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通高手,是怎么把想说的话表达清楚,让别人理解的?只需五招

你有没有以下这样的感觉:

与人沟通时,往往都会存在一个困难,就是无论自己怎么去述说自己的观点,对方好像总是无法会意一样,费了再多唇舌,都没办法让对方明白自己想说的那个意思。

而且很多时候,彼此会因此沟通上的某些分歧,而导致双方出现情绪上的不快,最终平和的沟通,演变成不欢而散地争论。

原本你以为阅读一些与人沟通的书籍,可以解决到这方面的问题,但在现实生活当中,总是被无情地打脸。

为什么会这样呢?

其实,很多谈论沟通的书籍,都有一个预设的前提,就是假定与我们沟通的对象,都是跟我们一样这么理性、耐心,甚至懂得换位思考,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

然而事实上,由于我们每个人的成长背景不一样,教育水平与人生经历都迥然不同,我们认为正确的事,别人不一定这么认为,导致我们很难用一种沟通方法,就能够涵盖所有沟通对象。

这样就会造成我们与人沟通时,想要把一件建立在自己认知上的事情,向别人清清楚楚地表达出来,并且让对方明白,这就非常困难了。

最终的结果不外乎是,各有各的理解,各说各的意见,很难达成沟通共识。

那怎样才能够解决这个问题呢?

在我看来,沟通书籍讲述的知识,当然是正确的,但怎么把它们应用出来,就需要灵活地结合不同的情况。

想要提高我们的沟通效率,我们最好根据以下五点去调整自己的表达。

根据对方的为人品性构建相应的言辞

同一件事,你讲述的对象不同,最后对方接受反馈到的信息,也会是不同的。

例如你作为某公司的上司,你吩咐下属去工作,跟吩咐自己的孩子去做作业,你认为是同一回事吗?如果是,说明你的沟通方式,都是属于“一刀切”的。

俗话说:“到什么山,唱什么歌。”表达能力强的人,会根据面对的沟通对象,而调整自己的表述方式——即便是同一个沟通对象,在不同的情况下,诸如对方生气、开心、郁闷时,所采取的沟通方式也不太相同。

之所以不同,是因为我们需要满足对方脑海中已经牢固存在,并且起到主导意识的思维形式。任何人的思维形式都有其特性所在,只要找准对方这种思维特性,我们才能够有机会与对方做好沟通。

例如我在一本沟通书籍上看到一个例子,如果你需要跟同事沟通某样产品,你应该怎么调整你的表达呢?

如果你面对的同事,是车间里的生产员工,你最好用公司给这种产品所编发的生产型号,因为生产号更容易让车间员工理解到你所说的对象。

如果你面对的同事,是公司的销售人员,那么跟他们谈起产品时,最好按照合同签署的项目名称去沟通,这样更方面他们理解。

至于物流部的同事沟通,你就需要报上产品对应的物流单号,因为这样他们查询起来的时候,也会更快捷。

同理,如果你沟通的对象,是一个没接受过多少教育的老头,你就需要多一点耐性,用更口语化的词汇去解释自己的想法。如果你面对博士程度的高级教育人士,那么你说多少专业词汇也没关系。

沟通的前提是平等,怎么让大家处于同一个水平线上进行沟通,是我们在沟通之前就需要调整的地方,这样才能够增加沟通的成功率。

使用大家统一理解的概念

有时候我们之所以跟别人争论,就是因为我们对某些概念的认知不太一样。

你说,想要成功,就必须付出很多的努力。但你朋友说,很多付出很多努力的人,他们都没有成功啊,这怎么说?

你们之所以对此存在分歧,就是因为大家对“成功”这个概念的认知不同。

在你口中的“成功”,就是能够在社会上闯出一番事业,拥有立身处世的本领的人,他们就是成功。至于你朋友口中的“成功”,就是属于马云、比尔盖茨这一类人,无论我们怎么努力,都很难有机会达到他们的高度。

所以彼此的争吵就由此而来了。如果大家都对讨论的事情,还没有一个统一理解的意识,很多时候的讨论都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大家都不知道为了什么而吵。

而导致这一情形发生的,就是不同个体所遭遇到的经历和所接受到的教育,所塑造出来的价值观差异。

你肯定听说过一句话:两个价值观不同的人,是很难走到一起的,更不用说能够聊到一起了。

想要跟这些价值观不同的人沟通,我们需要做到“对事不对人”,针对某件事,厘清要讨论的概念,统一彼此理解的方向。例如常用的句式为:

  • 在你看来,你所认为成功,应该是什么样子呢?
  • 是不是我们对成功的定义不一样呢?你觉得什么样才算成功?
  • 难道你认为好像马云他们这些人,才能称得上“成功”吗?

如果彼此对讨论的主题有一个统一的定义,那就可以继续讨论。否则,如果实在没必要,我们就不要浪费唇舌了。

反复确认彼此不清晰的地方

很多时候与人沟通,我们经常会犯下的错误就是,我们以为自己已经明白对方所说的话语,或者以为对方已经明白我们所说的话语。

如果彼此的沟通,是建立在这一个前提之上,那接下来的交谈,就会受到这方面的影响,从而导致我们很难取得共识,解决问题。

例如我一个亲身的例子就是,我父亲经常会因为一些电脑上的问题,而发微信咨询我。他通常都是直接陈述问题:“电脑开不了机。”

这个问题,对于我来说,并不是一个有助于解决问题的描述,因为导致电脑开不了机的因素有很多,我需要知道各种前因后果,才能够对这个问题有清楚的认识。但站在父亲的角度,他这种描述,对我已经足够清晰了。

所以接下来,我就会花很多时间跟他交流,让他尽可能多地把问题相关的因素描述给我知道。而我,就用一些他懂得的说法,指导他怎么处理这个问题。

例如对一般有电脑基础知识的人,我可以说“检查一下各种硬件,看看哪里出问题”。但对我老爸来说,我这句话就是一句“废话”,因为硬件要怎么检查,检查什么什么地方呢?他统统不知道。

我只能跟他说:“你开启电脑时,看看主板上的风扇有没有转动,各种灯光有没有亮起来?如果没有,应该是主板有问题。”

但我并不清楚我这种表达,老爸是否已经明白我的意思,这时我就会反复确认,他确实有听懂,而且是按照我的说法去做。

对于沟通来说,这是必要的步骤,也是需要花费耐心去解决的部分。

正如我之前所说的,两个人针对同一件事发表意见,到头来却好像在讨论两件事一样,都以为对方明白自己所说的。为了避免这样的误会,我们就必须将这件事在不同方面的特征都进行确认,务求大家都是在讨论同一件事。

具体的做法其实很简单,在你表述完自己的意见之后,可以加一句:“我这样说你明白吗”,或者“我的表达有没有让你不懂的地方?”

想要做到清晰沟通,反复确认这个步骤是很重要的。

了解对方的局限所在

经济学家,在科普书籍上写的文章,只要是受过教育的人,大多数都会明白他们说的是什么。但当他们在科学杂志上发表相关的研究论文时,那就不是任何人都能够理解了。

也就是说,我们与人沟通,最好弄清楚对方的局限所在,了解到我们所说的内容,到底是不是对方所能够理解的领域,然后再进行言辞的调整。

毕竟隔行如隔山,做销售的,不一定懂得做财务的事;做财务的,也不一定明白做行政的烦恼。每个领域的工作重点不一样,所要求的专业能力也各不相同。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你想告诉对方一件事情,想要跟对方讨论某个话题,你最好先去了解一下对方在这件事上存在的局限。

好比现在我们国内经常用微信、支付宝付款,但长期居住在外国的人,未必对此有深刻的认知。上一年我那些从美国回来的亲戚们,就对此一窍不通了,包括他们那些在美国出生,还没有回来过中国的儿女。

所以,怎么跟对方说明这些线上支付方式跟现金支付的不同之处,有没有资金泄露,个人信息泄露的风险等,都需要站在对方的立场去解释,用简单明了的方式给他们展示出来。

而不是我们认为用起来很简单、很方便,就觉得对方肯定也会这么认为。毕竟他们所处的环境,局限了他们对这种支付方式的认知。

我们想要通过沟通,打破他们这种认知,就需要根据对方的局限来调整语言了。

可以说,把事情用别人能够明白的方式说清楚,这其实是一件非常考验表达能力的事情。我们与他人联系时,把事情说清楚,某程度上就是站在对方已经形成的固定思维模式上,针对需要沟通的地方,让自己所知的与对方所知的产生关联,再通过不断的调整、融合,最终达致有效的交流目标。

这就是沟通的核心主旨。

尽量说自己能够印证的话语

我们跟别人聊天,经常会陷入一个不自觉的习惯里,就是很容易把一些道听途说的言论,当成是自己的观点。

例如你明明没有真实经历过外国福利制度的种种好处,只是听别人说外国制度的优越性,然后就以此跟别人谈论,说在外国看医生会怎么怎么好,国内就有什么什么弊端等。

不管你所说的这个结论是否正确,但你有足够的素材去证明你这句话的真实性吗?

所以我们与人沟通,一定要谨慎对待自己的发言,确保自己说出来的每一句话,都经得起检验,有足够的可信性。

而想要做到这一点,我们最好认真展开自我思维训练,提升自己的逻辑思维,改进自己的思考模式。

通常有一个比较常用的方式,平时你可以有意识地去运用:

1,我这个观点,有足够的合理性吗?

2,我有没有相应的证据去证明呢?

3,这个论述的前提是否真确,能够成立?

4,假如观点被反对,我能不能给出证据去驳斥?

5,我要怎么表达,才能够让语言更生动和准确?

与人沟通,最忌讳的事就是夸夸其谈,信口开河。想要让自己说出来的话语有足够的分量,我们就需要认真审视自己的发言,做到有理有据。

毕竟,我们通常都喜欢跟那些理智的人沟通,而讨厌那些语言充满情绪化的人。

如果跟我们沟通的那个人不是这样子,还是那句话,我们有多远就躲多远吧。带着情绪说话的人,是没办法跟我们好好沟通的。

除非你有能力让对方平静下来,那就是另一种沟通方式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