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部切脉法与杏林集叶医话白癜风中医治疗汇总

—1—

脉诊的部位及分辨解析

我们的手上,以枕后高骨为关脉,前面为寸,后为尺脉,然后浮,中,沉取,左手,寸脉主心,小肠,关脉主肝胆,尺脉主膀胱,肾右手,寸脉主肺与大肠,关脉脾胃,尺脉肾与命门。

在寸,关,尺,上分寸为阳,尺为阴,浮为阳,沉为阴,这样结合浮沉迟数,我们就可以对人体的阴阳,表里,寒热,大致分清了。在结合有力,无力,有力为实,无力为虚,然后看脉形长短,长为有余,短为不足。这样就可以把,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分清了。最后结合部位,看所体现的脉,在脏器分部属于何脏就可以断病了。

知道了这些,我们再把这些脉象再重新组合,因为临床会有很多脉象组合在一起,如,浮迟,浮数,浮长,浮细,同样,沉脉也是,沉短,沉而有力,沉数,都需要我们结合起来细细分析。

举个例子,如左寸沉短而无力,寸关平脉。

首先,左寸主心,病位在心。短主不足,无力也主不足心脉不足会导致什么病呢,心的功能心主血,心的搏动输送血液到全身,他的不足首先会导致脑供血不足,会出现头晕,记忆力减退,健忘。全身无力,每天懒洋洋的。

如左尺脉见沉数,沉主里证,主阴,数主热证,在病位在肾与膀胱,那么就是肾与膀胱有热,会出现小便黄,热,手脚发热,腰膝酸软,盗汗等症状。

再如,寸脉浮数,尺脉沉细,寸脉主阳,数 主热,浮脉也主阳,尺为阴细为不足,结合起来就是阴虚不制阳,阳浮于上,这样的病人必然会头晕,用药也可补阴潜阳为治。

再一个就是,要多实践,我们周围有很多人,我们的朋友亲人,我们都可以作为实习对象,每个人都有这个条件,多练才会出成绩。我刚开始时,一天有时看几十人, 看完之后对比一下,看哪对了哪错了,总结,慢慢的就熟练了。

诊脉的时候一定要综合分析,分部,分脏器,每个脏器的功能都是什么,出现了寒热,表里,阴阳,虚实会有哪些毛病,另外也切莫持一诊而诊病,古人的四诊合参是很有道理的。

脉诊最简单 只需要分辨:

1 有力无力——辨阳气足不足

2 脉体大小——辨阴血足不足

3 脉位浮沉——辨阳气在表在里

如此而已 就足够辨证了

脉浮:为阳气在表攻邪(有力),或者阳气不足(无力),或者夏天阳气行表

脉沉:为阳气在里攻邪(有力),或者阳气不足(无力),或者冬天阳气行里。

脉浮而阳气不足(无力)者,气不收敛,发散在外;
脉沉而阳气不足(无力)者,气不外散,能归本位。

辨证要点,其实就是:

1.能量的多少(足不足);
2.能量的方向(升或降)。

和《万病至简论》所论六经实质是一致的

上为总论 以下分论之————

分者、分部以论:左手侯阴血,右手侯阳气。或谓:左手侯能量的储存,右手侯能量的制造。

左手【寸】心【关】肝【尺】肾阴 心运血 肝藏血 血之精华入肾阴
右手【寸】肺【关】脾【肾】肾阳 肺运气 脾生气 肾之阳化精为气

男为阳 、气盛 、故右手脉盛于左手脉。
女为阴 、血盛 、故左手脉盛于右手脉。
——此为男女之常脉

有妇女右脉强于左脉,当作何论?
服药前;当辨证为用阳过度、不能收敛、寸尺多浮。
服药后;当辨证为阳气得助、 加快运化中、寸尺多沉。

同时可见两手关脉最强?
右关为脾胃 主能量吸收加强【脾主运化】
左关为肝脉 主能量收藏加强【肝主藏血】
前提很重要 是否服药 同样的证 辨证意义完全不同。

阳之要、 在于能降,寸脉位于上【表】 阳位;当以收敛沉降为顺,中取可得。

阳之要 、在于能敛,尺脉位于下【里】 阴位;当以收敛固密为顺、重取可得。

阳之要、 在于能运,关脉位于中【中】 中位;当以鼓荡滑畅为顺,轻取可得。

简言之,两头小,中间大——现代社会最佳之财富【能量】结构:谓之-橄榄形。

辨证运用——

首辨能量足不足、再辨能量是否收藏 【相火是否归位 阳明降与否 升降调与否】

1、能量足否;脉管之大小、有力无力而已、不必详论。

2、相火者;根于肾,先发动于肝,故相火不位者,肝脉必弦多兼紧有力【气攻之象】

相火归位兼能量充足者,肝脉虽弦但有柔和节律之象 【犹将军之不怒自威】

但越用力下按 反弹之力越盛 【犹太极高手 表面柔和 内里刚劲 敌强我愈强】

3、用阳者;寸脉必浮,相火不位者寸脉亦浮【阳气不敛上散故也】 如何区别?

短时用阳者【说话 运动 用神等等】 短时静养休息寸脉即可归于收敛;

相火不位者【长期阳散 类于用阳】 短时静养寸脉亦不会收敛;

相火根于肾 则相火不位者 尺脉多偏浮 【 肾水为母 肝木为子 子败家挥霍不够用 就必须调用母亲的存款了】

若静坐后,寸脉仍浮,即为阳明不降,相火不位,即可推断:失眠多梦、情绪焦躁、眼干喉痒耳鸣——脉而知之。

寸脉浮 ,同时尺脉亦浮,相火不位即可确诊无疑,尺脉浮为长期阳气外散的确凿证据。

左手尺脉:肾阴无者、绝经、闭经、断经、轻者经量少。

右手尺脉:肾阳无者、阳痿、性冷淡、不孕、流产、痛经、手足冰冷、抑郁症、失忆症、肌无力、尿频。

其余根据所属脏腑功能类推 至简者 不论脏腑 但以阳虚诸证推断即可。春季脉稍弦,夏季脉稍洪,长夏脉稍缓,秋季脉稍浮,冬季脉稍沉。

寸口脉分为寸、关、尺三部分,以桡骨茎突为标记,其内侧为关,关前为寸,关后为尺。两手各有寸、关、尺。关于寸、关、尺分候脏腑,《内经》以后医家各有论述,而主要的分候的观点是一致的,大多认为左手寸、关、尺分候心、肝、肾之气;右手分候肺、脾、命门之气。

桡骨茎突处为关,关之前(腕端)为寸,关之后(肘端)为尺。寸关尺三部的脉搏,分别称寸脉、关脉、尺脉。《脉经》:“从鱼际至高骨,却行一寸,其中名曰寸口,从寸至尺,名曰尺泽,故曰尺寸,寸后尺前名曰关。阳出阴入,以关为界。”

【濒湖脉学 部位 诊法】

初持脉时,令仰其掌,掌后裔骨,是谓关上。
关前为阳,关后为阴,阳寸阴尺,先后推寻。
心肝居左,肺脾居右,肾与命门,居两尺部。
魂魄谷神,皆见寸口,左主司官,右主司府。
左大顺男,右大顺女,本命扶命,男左女右。
大前一分,人命之上,左为人迎,右为气口。
神门决断,两在关后,人无二脉,病死不愈。
男女脉同,惟尺则异,阳弱阴盛,反此病至。
脉有七诊,曰浮中沉,上下左右,消息求寻。
又有九候,举按轻重,三部浮沉,各候五动。
寸候胸上,关候膈下,尺候于脐,下至跟踪。
左脉候左,右脉候右,病随所在,不病者否。

—2—

让中医切脉的经验程序化——推荐“五步思辨切脉法”

我们许多人对中医切脉的既佩服又疑惑,因为这的确是完全凭经验操作的。是自古以来衡量中医能力的一个标尺,俗称为“脉性”。从经验中学习经验,是中医传承与发展的一大难题。从经验中总结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力求使其程序化,是一种有益的探索。

在完成切脉的定位后,大家都知道如何探查脉象是一个技巧性十分强的工作,也就是说,在找到寸、关、尺三部后,如何鉴别脉象结果呢?

临床经验告诉我们,可以把这个十分复杂的问题按程序来操作,结果变得很容易探查脉象,并可以用一首歌诀概括如下:首分浮沉,二辨虚实;三去长短,四算疾迟;五察脉形,样样皆知。

一、首分浮沉

什么是“首分浮沉”?现解释如下:

①、首先区别脉象是浮脉还是沉脉。因为切脉时手指是从浅表往深层逐渐探查的,首先轻触皮肤(即“举”),即可探出脉象是否浮脉;无浮脉则又加压(即“寻”),在这个层次可触到许多脉象;然后第三种力量即“按”,此时检查是否沉脉。所以实际上“首分浮沉”是按照指头用力的顺序来探测脉象的位置。

②、在区别浮、沉过程中,可根据是否浮脉或沉脉来区别与浮、沉相关的脉象种类,它们是:

浮脉类——浮脉、濡脉、革脉、芤脉、散脉;

沉脉类——沉脉、牢脉、伏脉。

③、区别了浮脉类和沉脉类,在辨证诊断上可指明表证或里证。

二、二辩虚实

什么是“二辨虚实”?现解释如下:

①、在完成浮与沉两类区别后,既知道了病证是表证或是里证,还要知道正气和邪气的关系(虚证或实证),而实证和虚证在脉象上的区别就是虚脉和实脉。所以探测脉象的第二步是区别脉象的虚与实(有力与无力)。

②、在区别脉象的虚或实(即有力与无力)时,又可区别与虚、实脉象相关的其他脉象。

虚脉类——虚脉、微脉、弱脉;

实脉类——实脉。

三、三去长短

什么是“三去长短”?现解释如下:

①、长脉与短脉是两类在脉形上有十分明显特征的脉象,手指触及脉管即可区别是长或是短。

②、在作寸、关、尺三部探测时,首先区别出脉象的长脉、短脉,然后才能进一步探测寸、关、尺的脉象。

③、在区别长、短脉时,可以同时察知其他相关的脉象,如:

长脉类——长脉、弦脉、细脉;

短脉类——短脉。

四、四算疾迟

什么是“四算疾迟”?现解释如下:

①、在确定好脉的脉位(脉位者左右辨长短弦细,上下看浮沉)和脉势(脉势者虚实也)后,接着就是脉搏的频率和节律问题。

②、与脉搏频率与节律相关的脉象有8种:

脉率——数脉、疾脉、迟脉、缓脉;

脉律——促脉、结脉、代脉、散脉。

五、五察脉形

什么是“五察脉形”?现解释如下:

①、在完成以上四步探测后,即可区别23种脉象,余下的便是以脉形为主要特征的4种脉象,它们是:洪、滑、涩、紧。

②、除洪脉独特外,滑与涩相对而言,紧脉与涩脉相对区别。而洪脉出现的时机多在夏季或是发热性疾病(阳明热盛或温病的气分阶段),或是危重病的最后阶段,可以从其他信息获得提示。

六、样样皆知

什么是“样样皆知”?现解释如下:

①、这是最后审查的时机。做到这一步时,对脉象的脉位(左右上下)、脉势(虚实)、脉率(疾迟)和脉律(结代)、脉形(洪紧滑涩)等已经心中明了,不再是“指下难明,心中难了”。

②、将所有的信息予以综合、分析得出结论。得出结论的方法是:

A:将所有的脉象信息如过筛一样在脑中用28种脉象的定义过筛一遍,能用独立脉象名定义则用独立脉象名定义,否则用相兼脉象法定义脉象。

B:审查所得脉象与望、闻、问、诊所得信息的相符程度,然后决定脉象的真假,决定脉象在治疗决策上的取舍。

C:细分寸、关、尺的问题:病情复杂、病因不明、病位不明时分寸、关、尺仔细检查,否则可以不分。

举例:

第一步浮沉,测得:脉位——浮;

第二步虚实,测得:脉势——虚、软;

第三步长短,测得:脉位——寸关尺三部皆有;

第四步算疾迟,测得:脉律、脉率——正常;

第五步脉形,测得:脉形——如丝线;

第六步综合,还有信息:病症四肢无力、面色淡黄、头重嗜睡、口淡无味、大便稀、小便少、舌淡红、苔薄白腻;

结论:

用相兼法判脉: 浮细——不对!

用独立命名法判脉: 濡——对。

以上脉学的体会,临床用来很是得心应手;有时被朋友考问中医技术的神秘时,也令朋友不得不叹服!

要有这个技术的前提是:1)心里真正明白每种脉象的概念;2)多多临床实践。

—3—

常见病脉

健康人脉象应为一次呼吸跳4次,寸关尺三部有脉,脉不浮不沉,和缓有力,尺脉沉取应有力。常见病脉有浮脉、沉脉、迟脉、数脉、虚脉、实脉、滑脉、洪脉、细脉、弦脉等。
  

浮脉:轻按可得,重按则减。特点为脉搏部位表浅。

主病:表证由于外感病邪停留于表时,卫气抗邪,脉气鼓动于外,故脉位浅显。浮而有力为表实;浮而无力为表虚。内伤久病因阴血衰少,阳气不足,虚阳外浮,脉浮大无力为危证。
  

沉脉:轻按不得,重按乃得。特点为脉搏部位较深。

主病:里证。有力为里实,无力为里虚。邪郁于里,气血阻滞阳气不畅,脉沉有力为里实;脏腑虚弱,阳虚气陷,脉气鼓动无力,则脉沉无力。
  

迟脉:脉搏缓慢,(每分钟脉搏在60次以下)。

主病:寒证。有力为实寒,无力为虚寒。寒则凝滞,气血运行缓慢,脉迟而有力为实寒证。阳气虚损,无力运行气血,脉迟而无力,为虚寒证。运动员和重体力劳动者,脉象常迟,属生理状态。
  

数脉:脉搏急促,(每分钟脉搏在90次以上)。特点是较正常脉搏至数快。

主病:热证。有力为实热,无力为虚热。外感热病初起,脏腑热盛,邪热鼓动,血行加速,脉快有力为实热。阴虚火旺,津血不足,虚热内生,脉快而无力为虚热。
  

虚脉:寸关尺三部脉皆无力。重按空虚。应指松软,是一切无力脉的总称。

主病:虚证。多为气血两虚,气血不足,难以鼓动脉搏,故按之空虚。
  

实脉:寸关尺三部脉皆有力。

主病:实证。邪气亢盛而正气充足,正邪相搏,气血充盈脉道,搏动有力。
  

滑脉:应指圆滑,按之流利,圆滑如按滚珠。

主病:痰饮,食积,实热诸证。多见于青壮年气血充实。妊娠妇女滑脉是气血旺盛养胎之现象。均属生理现象。
  

洪脉:脉大而有力,如波涛汹涌,来盛去衰。来大去长。

主病:热盛。内热盛脉道扩张,脉形宽大,因热盛邪灼,气盛血涌,使脉有大起大落。
  

细脉:脉按之细小如线,起落明显。

主病:虚证,多见于阴虚、血虚证。又主湿病。阴血亏虚不能充盈脉道,或湿邪阻压脉道,脉细小。
  

弦脉:端直而长,挺然指下,如按琴弦。主肝胆病、痛证、痰饮。气机不利,肝失疏泄,脉道拘急而显弦脉。病则气乱或痰饮内停,致使气机输转不利,出现弦脉。
  

结脉:脉来缓慢,有不规律的间歇。

主病:阴盛气结,寒痰,淤血。

分析:阴寒内结,脉道气机受阻,故脉来缓慢而时一止。寒痰淤血,气结不疏,脉气阻滞,故气虚血弱致脉来迟而中止者,则结而无力。
  

代脉:脉有歇止,止有定数。

主病:脏气衰微。

分析:脏气衰弱,元气不足,使脉气不能衔接。

—4—

正常脉象

正常人脉象,又称平脉,常脉。常脉为三部有脉,一息四至(每分钟脉搏早70-80次),不浮不沉,不大不小,节律均匀,从容和缓,流利有力,尺脉沉取不绝。称为有胃,神,根。其中有胃,就是有胃气,脉搏表现和缓,从容,流利,有神;有神,是指脉搏应指有力柔和,节律整齐;有根。主要表现为尺脉沉取不绝。

此外,脉象与内外环境的关系十分密切。由于气候,年龄,性别,体质,劳逸及精神状态等因素的影响,脉象也会发生某些生理变化。

例如一年四季,脉象有春弦,夏洪,秋浮,冬沉的变化;年龄越小,脉搏越快;婴儿脉急数,青壮年脉多有力,老人脉稍弦,妇女脉象较男性脉象弱而略快;胖人脉稍沉,瘦人脉稍浮;劳力之后,饮酒,饱食或情绪激动时,脉多快而有力,饥饿时脉来较弱;脑力劳动者脉多弱于体力劳动者等。这些均应与病脉相鉴别。

另外,少数人桡动脉走向异常,脉可不显现与寸口,如有的显于寸口的背侧,名曰“反关脉”;有的从尺部斜向手背,名曰“斜飞脉”。这都不属于病脉。

健康人的脉象称为正常脉象。一般是不浮不沉,不大不小,不强不弱,不快不慢,均匀和缓,节律整齐,又称为平脉或缓脉。平脉至数清楚,一息(即一呼一吸)之间四至五次,相当于72-80次,节律、强弱一致。脉象受体内外因素的影响而发生生理的或暂时的变化,也属正常。

如年龄越小,脉跳越快,婴儿脉急数,每分钟120-140次;五、六岁儿童常为一息六至,每分钟90-110次;青壮年体强,脉多有力;年老人体弱,脉来较弱;成年人女性较成年男性脉细弱而略快;瘦人脉较浮,胖人脉多沉;重体力劳动,剧烈运动长途步行,饮酒饱餐,情绪激动,脉多快而有力,饥饿时则脉较弱。

中医-医脉学专著中主要记载的病脉有28种,然而根据脉位、脉率、脉力、脉形、脉流的流利度及节律等划分的脉象往往是混合构成,有些病脉是两个以上单一脉复合组成的脉。

例如,感冒之脉见浮数(风热感冒)、浮紧(风寒感冒)、沉迟(阳虚感冒)、细数(阴虚感冒)。临证见细脉为诸虚,也见湿阻之候;滑脉者为妊娠之脉,也见痰饮诸候,食内停之征。

脉诊是中医辨证的一个重要依据,但在临诊中也有脉证不符的特殊情况,如阳证反见阴脉,阴证反见阳脉。同时,一种脉象可见多种病证,一种病证又可以出现多种脉象。这些只有通过四诊合参才能够辨别清楚。

诊脉只是一个诊查的途径,需要病人和医生相互配合,才能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摘要: '中医叫白驳风,认为是风邪滞留肌肤,以致气血失和,血不荣肤而成.治疗宜祛风利湿,补血润燥.可选用白驳片、冂莶丸等,外用补骨脂酊'

内服用方:药物组成:补骨脂、熟地、当归、潼沙苑、玄参、黑芝麻、丹皮、桃仁、炒黑荆芥各10克,白蒺藜20克,乌梢蛇6克,蝉衣4克。以上诸药每日一剂,以水煎取汁600毫升,每次服200毫升,日服3次,饭前服。

应用功效:滋补肝肾,养血祛风,主治白癜风。一个月为一疗程。服药期间忌辛辣食物。

白癜风是一种常见的后天性表皮色素脱失性皮肤病,中医称为“白癜”或“白驳风”,在皮肤上可出现大小不等的圆形或椭圆形白斑,边界清晰,边缘色素较深。

近代研究表明,白癜风除皮肤外,还会累及眼、耳等,该病发生于任何年龄、性别和人种,其中以 20~30 岁的青年人为多见,一般人的发病率约占 1~4% ,近年来有逐年上升的趋势。

白癜风好发于皱褶及暴露部位,易诊断难治疗,且影响美观。

目前,国内外均缺乏较为满意的疗法,然而中医对此病的论述及治疗已有悠久的历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现就近 10 年来有关中医治疗白癜风情况综述如下:

一、内外合治法
中医通常用辨证论治的方法治疗白癜风。一般来说,由于患者各自的体质不同,引起白癜风的病因各异,因而治疗方法也不一样。

1 、补益气血法

病人气血亏虚,兼风邪外袭,营卫失和。多属白癜风稳定期,主要表现为白斑浅淡,伴神疲乏力,面色晃白,舌质淡,脉沉细而涩。

治宜补气益血,兼祛风和血。

商氏 [1] 等用自制消白方Ⅱ号(党参 15 克,黄 20 克,白术 10 克,茯苓 20 克,丹参 20 克,红花 10 克,当归 10 克,防风 10 克,白蒺藜 20 克,何首乌 20 克,砂仁 6 克,白扁豆 10 克,山药 10 克)水煎内服,每日 1 剂,日服 2 次。儿童用量酌减。

白斑发生于面部者,加柴胡 10 克或白芷 10 克,头部加羌活 10 克或川芎 10 克,项背部加葛根 20 克;腰 部加续断 10 克;上肢加姜黄 10 克;下肢加牛膝 10 克;泛发者加威灵仙 10 克;进展期者加乌梅、五味子各 10 克等等,同时配合外搽氮芥酒精或补骨脂酊,每日 2 ~ 3 次。共治 84 例白癜风患者,痊愈 17 例,总有效率为 78.57 %。

2 、补益肝肾法

病人肝肾阴虚,兼气血失和,肌肤失养。病程较长,白斑局限或泛发。毛发变白,皮肤干燥,伴头晕耳鸣。腰膝酸软,舌淡红少苔,脉细弱。

治宜补益肝肾,活血祛风。

于氏 [2] 采用内服中药与局部外用药物相结合的治疗方法,内服自拟“滋补肝肾消白汤”(当归、赤白芍、生熟地、川芎各 10 克,女贞子、补骨脂、生黄 各 15 克,何首乌、白蒺藜、黑芝麻各 30 克,柴胡、防风、白术、枸杞、菟丝子、红花各 10 克),水煎服,每日 1 剂,日服 2 次,儿童用量减半。

面部白斑酌加白芷 10 克或川芎 10 克,头部白斑加羌活 10 克或槁本 10 克,颈背部白斑加葛根 10 克,腰腹部白斑加川断 10 克,上肢白斑加桑枝 10 克或桂枝 10 克,下肢白斑加牛膝 10 克或独活 10 克,泛发性白斑加威灵仙 12 克,进展期白斑加乌梅 10 克、五味子 10 克等。外用药选择使用复方补骨脂酊、乌梅酊或氮芥酊局部外擦,每日 2~3 次。治疗 90 例白癜风患者,痊愈 19 例,显效 40 例,有效 21 例,有效率 88.8 %。

邢氏等 [3] 以“补肾活血祛风汤”(制首乌 30 克,黑芝麻、白蒺藜、熟地、生地各 20 克,当归、白芍各 15 克,丹皮、赤芍各 12 克,川芎 15 克,黄 20 克,防风 12 克,麻黄 6 克,补骨脂 15 克,荆芥 12 克,桑椹子 20 克,浮萍 12 克,丹参 20 克,旱莲草 30 克)治疗白癜风 36 例,总有效率达 75% 。

王氏 [4] 用“祛风清斑汤”(黑芝麻 30 克,黑桑椹、补骨脂各 20 克,当归、丹参、白蒺藜各 15 克,首乌 20 克,红花 10 克,防风、川芎各 15 克)结合外用方(金钱草 20 克,补骨脂 30 克,红花 10 克,白蒺藜 20 克,冰片 2 克,用 60o 白酒 500 克,浸泡一周后外用,每日早晚两次外擦皮损部位,适当摩擦,增加日照,以出现明显红斑水疱为度)治疗白癜风 41 例,总有效率 80% 。

3 、祛风通络法

病人因风湿外侵,经脉不利,肌肤失养。发病及蔓延快,白斑多发于头面或泛发全身,局部常有痒感,苔薄白,脉浮。

治宜祛风除湿,和血通络。

邹氏 [5] 等用祛风和血通络丸(白蒺藜 80 克,苍术 50 克,苦参 40 克,麻黄 50 克,白鲜皮 80 克,旱莲草 100 克,皂角刺 80 克,桃仁 80 克,红花 80 克,檀香 40 克,片姜黄 80 克,生熟地黄各 120 克,何首乌 l00 克,黑芝麻 l00 克,赤芍 80 克,补骨脂 80 克,川芎 80 克,桑螵蛸 80 克,当归 80 克,桑椹子 l00 克,共研细末,炼蜜为丸)内服,早晚各 2 丸,儿童量减半。共治疗白癜风 113 例,其中 65 例白斑面积缩小1/2 以上, 22 例白斑面积缩小在 ¼ ~ 1/2 之间,其显效率为 58.3 %。

4 、行气活血法

病人多为气滞血瘀,临床表现为大小不等的斑点或片状,边缘清楚、光滑,伴肢体困重而痛,舌质紫暗,或有瘀点,脉弦涩。

治宜行气活血。

张氏 [6] 用内服“消瘢汤”(当归尾 15 克,丹参 18 克,丹皮 15 克,赤芍 12 克,姜黄 12 克,红花 12 克,桂枝 10 克,白蒺藜 30 克,郁金 12 克,月季花 6 克,冂莶草 12 克,何首乌 15 克,白癣皮 15 克,蛇床子 12 克,甘草 6 克;水煎服,儿童酌情减量。每日 1 剂, 15 日为 1 疗程,间隔 10 日再服第 2 疗程),外搽“消瘢液”(取番木 面 30 克,蛇床子 30 克,红花 30 克,白花蛇 3 条,生姜片 50 片,麝香 3 克,蟾酥 2 克。浸泡于 75 %酒精 500 毫升中,入瓶密封, 3 周后过滤即得),结合梅花针击刺患处(同时外搽“消瘢汤”,每日 1 次, 15 次为 1 疗程,时隔 10 日再进行第 2 疗程)。治疗白癜风 120 例,总有效率为 86.8 %。

5 、疏肝理气法

病人多为肝郁气滞,临床表现为白斑无固定好发部位,色泽时明时暗,常随情绪变化而加剧,女性多见,常伴胸闷暖气、性急易怒、月经不调及乳中结块等,苔白,脉弦。

治宜疏肝理气。

尹氏 [7] 用自拟方(炒柴胡、白芍、香附、当归、防己、苍耳草各 15 克,川芎 20 克,刺蒺藜 45 克,炙何首乌、黄 、自然铜各 30 克,红花、补骨脂各 10 克)水煎服。发于头面部加升麻、白芷;发于胸腹部加瓜蒌皮、郁金;发于下肢加牛膝;肝肾阴虚者加旱莲草、黑芝麻;血瘀明显者加水蛭、丹参。每剂药煎服 4 次,每日 2 次,留少许药汁用纱布浸之外搽,每日 4~5 次。共治白癜风 56 例,总有效率 88 %。

二、局部外治法

近年来,用中药局部外治白癜风的报导增多,主要制剂为酊剂、浸剂,亦有散剂、膏剂等,因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疗效迅速、肯定,尤其以局限型白癜风为最好。

张氏等 [8] 自制复方“补骨脂酊”(以补骨脂 300 克,乌梅 150 克,黄连 100 克,用 95 %乙醇 1000 毫升浸泡两周后,取滤液即得),外涂患处,每日 3~4 次。共治白癜风 48 例,总有效率 65.2% 。

王氏 [9] 用自制复方“补骨脂酊”(补骨脂 200 克,骨碎补 100 克,黑芝麻 50 克,石榴皮 50 克,白芷 50 克,菟丝草 50 克, 75 %酒精 1000 毫升。将以上中药碾碎,放入酒精中浸泡 7 天,去渣,装玻璃器具中密封备用;外搽皮损处,每日 2~3 次,外搽后在阳光下照射 10~20 分钟, 30 天为 1 疗程)治疗白癜风 45 例,总有效率 88.89% 。

杨氏 [10] 自制“脂芷酊”(取中药补骨脂 100 克,白芷 20 克,红花 20 克,当归 20 克,浸入 50 %的酒精 500 毫升内,密封一周后用。每天下午 3~4 时,在户外朝太阳外擦患处。夏、秋季,儿童晒 3~5 分钟,成人晒 5~10 分钟;冬、春季,儿童晒 5~10 分钟,成人晒 10~15 分钟, 10 天为一疗程。治疗过程中皮损处可出现潮红、瘙痒、疼痛、丘疹或疱疹,皮疹严重者,可暂停 3~5 天,并外涂消炎膏,好转后再继续外搽药水,连续治疗三个疗程)外搽治疗白癜风 80 例,总有效率 70% 。

三、现代研究进展

近年来,应用中医药治疗白癜风的实验研究报导已有较多进展,主要通过研究常用中药对黑素生物合成过程中的关键 ―酪氨酸 的激活或抑制作用,为临床用中药治疗白癜风提供选药借鉴。

成氏 [11] 等研究探讨黑素再生中药对白癜风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结果发现,白癜风患者在用中药治疗后的免疫球蛋白 IgA 、 IgG 较治疗前有非常显着的改善( P<0.01 ), IgM 变化无显着性差异,认为黑素再生中药能提高机体免疫水平,具有降低体液免疫及增强细胞免疫等功能。

李氏 [12] 等为研究复方中药对酪氨酸 活性的影响,筛选有作用的中药方剂,为中药治疗白癜风提供实验依据。通过计算机排序选定应用频次较高的治疗白癜风中药复方 5 首,应用蘑菇酪氨酸 多巴速率氧化法体外测定酪氨酸 活性。结果发现,白驳片、白癜风丸、柴胡疏肝汤、白蚀丸组酪氨酸 活性增高( P<0.01 ),白癜风丸组方中药补骨脂、当归、地肤子、刺蒺藜对酪氨酸 活性均有激活作用,其中补骨脂较高,刺蒺藜次之,当归、地肤子较弱,显示白驳片、白癜风丸、柴胡疏肝汤、白蚀丸可使酪氨酸 活性增高;白癜风丸组方中药补骨脂、当归、地肤子、刺蒺藜对酪氨酸 活性有激活作用。

近来,为研究白癜风的发病机理及药物疗效,已有学者开始研究制作动物白癜风模型。龙氏 [13] 等连续应用 5 %氢 20 、 30 、 40 天,使豚鼠皮肤黑色素明显减少,血清中 MAO 和 ChE 活性增加,免疫球蛋白 IgG 、 IgA 和 IgM 增多。尤其是 IgM ,在用药 40 天后的增加,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显示用 5 %氢 使动物患有类似白癜风作用。

四、小 结

白癜风病因虽很复杂,且治疗也相当困难,但在祖国医学的宝库中仍能挖掘出许多行之有效的方药。在临床上只要辨证论治得法,还是能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的。一般而言,对于局限型、稳定期、皮损范围小的病人,可选用局部外治法;对于泛发型、进展期、皮损大而多的病人,可选用内外合治法,或中西医结合综合疗法。对预后而言,病程短、范围小、仅颜面部白斑的病人,预后较好;而病程长、范围大、进展期、节段型白斑者,预后较差。当前,对于白癜风的治疗研究比较多,但实验研究尤其是动物实验方面,还是比较少,近来已有学者开始研究制作动物白癜风模型,这对于白癜风发病机理以及药物筛选研究提供了一条很有价值的途径。

消肿止痛散:专治急慢性软组织损伤

配方

三七30g,没药30g,乳香30g,血竭40g,细辛40g,白芷40g,生川乌20g,冰片10g,大黄60g,土鳖虫40g,栀子60g。

制法

将上面药材一起研碾或用粉碎机打成细粉末,密封装瓶贮存备用。

用法

用时,视受伤范围大小取药末适量,加蜂蜜适量,调成糊状,摊于纱布上,加热后敷于患处,并用塑料薄膜护于外面固定包扎以保湿;

每日1次,每次4~6小时。5天为一个疗程。

功用

活血化瘀,消炎止痛

主治

急慢性软组织损伤

疗效

60例患者中,第一次用药即有效,疼痛及肿胀明显减轻。停药后部分患者疼痛有反复,第2次用药后疼痛及肿胀迸一步减轻。最短用药时间最短为3天,最长为15天。结果,痊愈40例,显效15例,有效5例,总有效率100%。

方解

软组织损伤属中医学“伤筋”范畴,其主要病理机制是气滞血瘀,脉络不通。局部疼痛,肿胀是软组织损伤的主要表现,也是局部气血经络病变的病理反应,治当以活血化瘀、理气消肿止痛。

笔者自拟消肿止痛散具有活血散瘀、理气止痛、止血等作用。

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三七含6种皂甙和谷甾醇、胡萝卜甙、黄酮类化合物,生三七能使血管收缩,是治跌打损伤的良药,可达到药到血止的效果。

大黄性寒,能化瘀消肿;乳香、没药行气化瘀,消肿止痛;冰片味辛、性微寒,香窜善走,散郁火,消肿止痛;栀子性寒,止血、行气活血、消肿止痛;白芷止痛;血竭活血散瘀止痛、止血生肌、敛疮,配没药,其活血破瘀之力增强,用于跌打损伤,瘀血肿痛;配乳香活血生肌,又敛疮伸筋;细辛有麻醉及镇痛作用,对中枢神经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土鳖虫破血逐瘀、续筋接骨,主治跌打损伤。

全方共奏芳香走窜,寒温并用,具有行气化瘀,消肿止痛之功效。

一个治颈椎病的外敷奇效方

方药

透骨草12g,五加皮15g,五味子15g,山楂15g,当归12g,红花10g,赤芍12g,生地12g,羌活10g,独活10g,防风10g,炮附子6g,花椒30g。

功效

活血化瘀,祛风胜湿,通络止痛。

主治

颈椎退行性变所致的颈项僵痛不适、肢体麻木、活动障碍等。

用法

将上述各药粉碎成粗末装入20×20cm的布袋中,缝上袋口,放在盆中,加水煎煮15分钟后捞出待温度适宜,放入颈背部湿热敷。

每次30分钟,每日2次,每剂药可连用4次,10袋为一疗程。

陕西名中医王维英治疗肾炎血尿的僵蝉四草汤

药方

僵蚕12克,蝉蜕12克,紫草15克,茜草15克,马鞭草15克,猫爪草15克。

功效

祛风宁络,凉血止血。

主治

急慢性肾炎,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狼疮性肾炎等,表现为镜下血尿者。

用法

浸药半小时水煎,每日1剂,饭后温服

方解

肾性血尿表现为肉眼血尿或镜下血尿,在多种肾脏病如急慢性肾小球肾炎,狼疮性肾炎,过敏性紫癜性肾炎,IgA肾病等病程中均可出现,属于中医“血证”“尿血”范畴。

《黄帝内经·灵枢》曰:“肾足少阴之脉,起于小指之下……贯脊属肾络膀胱……入肺中,循喉咙,挟舌本”,“热病七日八日,脉微小, 病者溲血”。《诸病源候论》曰:“风邪入于少阴,则尿血。”

可见“风为百病之长”,“风邪易袭阳位”,风邪上受,自咽喉循肾之别络入肾,肾络损伤而发为尿血。风性开泄, 故尿血又易感外邪而反复难愈。

针对风邪作祟,或并热邪,或郁而化热,致肾络受损而尿血的病因病机,创治疗肾性血尿之验方僵蚕四草汤运用于临床,该方外祛风解热,内宁肾络止血,并随症加减,疗效显著。

方中僵蚕味辛咸,性平,具有祛风清热,止痛,止痒功效。蝉蜕味甘寒,长于疏散在表之风热。二药合用,可祛风通络,透达络邪使风邪外出,邪去则正安。紫草、茜草能凉血止血,茜草又能化瘀止血,马鞭草清热解毒、活血通经,猫爪草味辛行散,可散郁结解毒消肿。

四草合用共奏祛风宁络止血、止血而不留瘀之效,而僵蚕、蝉蜕既能通络搜风,又兼解毒利咽,可谓一举两得之功。

现代医学亦证实中药祛风治疗具有抗炎、抗过敏、抗变态反应及免疫调节的作用。

加减运用

风热犯咽证加金银花、连翘、牛蒡子、薄荷、桔梗等;

热毒郁结证加生柴胡、黄芩、马勃、蒲公英、玄参等;

下焦湿热证加苍术、黄柏、萹蓄、瞿麦、滑石等;

气阴两虚证加黄芪、薏苡仁、生地、旱莲草、女贞子等;

脾胃素虚者加白术、枳壳、广木香、厚朴等;

血瘀证明显加蒲黄、五灵脂、三七等。

中医内科学常见疾病病症方药精讲汇总

(0)

相关推荐

  • 老中医临阵治疗白癜风的八字箴言:祛风、定...

    老中医临阵治疗白癜风的八字箴言:祛风.定气.养血.充精. 有个男患者来找我,说自己身上发现白斑已经5年多,开始白斑只有三处,右手背只有三个小点,如蝉豆大,后来慢慢严重了,全身到处都是,头面部较为严重, ...

  • 活血祛风的白蚀方酒

    我们走在马路上,每次看到有白癜风的患者都会忍不住多看几眼,觉得惊讶与同情.毕竟患有白癜风,基本和美丽漂亮没有关系了.所以治疗白癜风是个很重要的事情,不妨试试白蚀方酒.白蚀方酒的功效是疏肝解郁的,对治疗 ...

  • 杏林集叶医话 白癜风汇总

    摘要: '中医叫白驳风,认为是风邪滞留肌肤,以致气血失和,血不荣肤而成.治疗宜祛风利湿,补血润燥.可选用白驳片.冂莶丸等,外用补骨脂酊' 内服用方:药物组成:补骨脂.熟地.当归.潼沙苑.玄参.黑芝麻. ...

  • 杏林集叶医话 白癜风验方汇总

    摘要: '中医叫白驳风,认为是风邪滞留肌肤,以致气血失和,血不荣肤而成.治疗宜祛风利湿,补血润燥.可选用白驳片.冂莶丸等,外用补骨脂酊' 内服用方:药物组成:补骨脂.熟地.当归.潼沙苑.玄参.黑芝麻. ...

  • 杏林集叶医话 麻黄笔记汇总

    杏林集叶医话 麻黄笔记汇总

  • 《杏林集叶》(郭永来)治疗带状疱疹效方

    在此推荐一则治疗带状疱疹特效方,几天痊愈,并能立刻止痛,收效之速,"真可谓之神矣" 带状疱疹,中医称为缠腰火丹,民间俗称"蛇丹疮"(东北人的俗称,丹发旦音)等, ...

  • 【郭永来《杏林集叶》:带状疱疹特效方】精

    导读:前些日子读<杏林集叶>,发现郭老爷子治疗带状疱疹用的方子,无论外治和内服,都和前文一模一样,当时心情那个激动啊.但是今天比较一下,发现原来彼文是参考本文写出来的啊!至于此奇怪的&qu ...

  • 杏林集叶的带状疱疹特效方

    带状疱疹特效方: 内服方:瓜蒌30~120.红花5.甘草3.板兰根30 灸法:香烟点着直接点灸(特效) 外用方:白矾.雄黄各等份,研为细末,凉开水调涂,一日数次.(干则再涂).此散治风湿诸疮,红肿痛痒 ...

  • 杏林集叶的特效方 :坐骨神经痛

    杏林集叶的特效方 坐骨神经痛: 全蝎红花汤:全蝎10~20.红花5~15.灵仙20~40.红糖10~20.大枣6~10 寒加附子5~50.肉桂5:腰痛加牛膝.川断.杜仲10~15.3~6剂愈, 越痛越 ...

  • 杏林集叶的特效方 :烫伤散

    杏林集叶的特效方 烫伤散:   黄柏.地榆各50克,冰片10克.  先把前面两味药打粉,再加入冰片搅拌均匀即可,蛋清调敷.

  • 杏林集叶的特效方 :前胡止咳汤

    前胡止咳汤:荆芥5~10.前胡10~15.桔梗5~10.杏仁5~10(感冒初起不用).甘草5~10.枇杷叶5~10.白前5~0.紫菀10~15.陈皮5~10.天竺黄10~20.贝母5~10全瓜蒌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