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诗美如画,陆游笔下的美景,两首诗写出人生大境界,字字唯美
和尚有话说
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它含蓄蕴藉,唯美精致,好像一幅幅画卷,让你我可以徜徉其中。诗人不仅仅为创造一幅幅美景,更展现其幽思与感悟,让我们可以体会人生的真谛和岁月的静好。
陆游,“南宋四大家”之首,他的诗包罗万象,内容及其丰富,除昂扬壮阔之外,他也有很多细腻含蓄之作。今天这两首律诗,可以看出精致唯美的笔触,也可看出他悠然洒脱的情绪。
他笔下的“晚雨”,犹如一幅画,读后你能感到雨的细腻之美;他笔下的村庄,宁静悠然,超逸脱俗,让你悠然神往。
王和尚解读经典律诗,一起感受陆游的情思与雅怀吧。
王和尚解诗:陆游律诗精讲
01.晚雨 宋·陆游
萧瑟度横塘,霏微映缭墙。
压低尘不动,洒急土生香。
声入楸梧碎,清分枕簟凉。
回头忽陈迹,檐角挂斜阳。
这是一首绝妙的写景诗,对雨的刻画非常细腻,用字颇多值得推敲之处。如何多角度地刻画物象,这首诗可算一个准确的诗例。
首联起笔对仗且互文,“萧瑟度横塘,霏微映缭墙”,这样写诗显得工整利落。这一联主要写雨的形态。“萧瑟”写其冷,写雨迎风之状;“霏微”写其小,刻画细雨飘洒之态。 “度”和“映”用得非常精准。雨迎风飘洒,故称“度”,雨霏细小如雾,且雨水闪烁微光,故用“映”。起笔一联就把雨写“活”了,其大小、触感、色泽及行踪都写出来了。
这场雨是由小转大,且天气迅速转晴,这是这首中“雨”的脉络。第二联“压低尘不动,洒急土生香”,继续刻画雨,在这一联,雨就慢慢转大了。天空中积压着阴云,如此威势之下,尘土都不再飞扬了。此处的“低”有压低之意,写得好像“黑云压城城欲摧”,有一种压迫之感。雨珠纷纷坠落,击打在土地上,尘土似乎都泛起清新的香味。
北宋梅尧臣曾说写诗写景要“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二联即是很好的例证。作者写云压,写于急,写尘土不动,写泥土泛香,把视觉、味觉都熔炼在一起,故而显得特别细腻,特别形象。尤其“土生香”三字,若非有真切的生活经历,决然想不到,写不出。
第三联 “声入楸梧碎,清分枕簟凉”这一联继续写雨,前句写其声响,后句写其触感。楸梧树大而厚,雨珠击打着树叶上,声音大而碎。此处“入”与“碎”字用得非常精准。若是雨水落在松树上,则不宜用“碎”了。下雨之后,空气变得清爽,所以作者说“清分枕簟凉”,人躺在枕席之上,都能感觉竹席都变得沁凉了。这是一种非常细腻的感觉,这也是落雨之时,才有的真切感受。
李清照有词说“红藕香残玉簟秋”,其中的“秋”就是沁凉之意。李清照在秋天,感到枕簟都变得沁凉了,这种感触,正写出她对时光流逝,秋气渐浓的细腻感觉。夏天溽热,人卧枕簟上多是感受到黏腻和烦躁,只有到下雨或者秋天才能感觉其入骨之凉。
这场雨由小而大,渐渐停歇。尾联即写雨停的画面,“回头忽陈迹,檐角挂斜阳”。急雨停后,天地草木都变了样子,似乎一片狼藉,雨水飘洒,树木摇落,都已经停歇,天气放晴,一切都已过去,天地好像重生,草木也变得清爽干净,这就是“陈迹”。此刻只有一片斜阳,静静地悬挂在檐角,刚才雨声细碎,万物摇动的急迫汹涌之感,与此刻的宁静安详,形成鲜明的对比。
细思“檐角挂斜阳”这句的画面多形象,多美啊,真是如在目前之感。而“忽”又极力写雨停之快,用字也非常有力度。作者用三联多角度来写雨,用这五个字陡然收住,真有力拔千钧之感。躁动,溽热,嘈杂一时俱泯,只留下雨后的宁静,这种感觉实在有点“恍如隔世”之感。这就是“回头忽陈迹”的妙处。
这首诗把雨刻画得细腻真切,调动了视觉、触觉、味觉、听觉,全方位地表现了雨中之景,而文字之工整,用笔之老练,都值得留意。如此刻画,自然非常有代入感和画面感,这样的诗句也就显得精致优美。
02.小舟过吉泽效王右丞 宋·陆游
泽国霜露晚,孤村烟火微。
本去官道远,自然人迹稀。
木落山尽出,钟鸣僧独归。
渔家闲似我,未夕闭柴扉。
先来看这首诗的题目:吉,地名,今江西吉安。泽:湖泽或河流。效王右丞:仿效王维之诗风。陆游某日乘小舟路过江西一片水域,有感而发,就写了一首王维风格的律诗。王维诗风恬淡,含蓄蕴藉。由此可知,陆游此作即是侧重写景而意在言外的澹雅之作。
这首诗起笔就是工整对仗。地点是泽国,时间是秋晚。他行船在水乡泽国,天色已经向晚,霜露既降,岸边散落孤村,微微炊烟袅袅升起。这一联写景,前句壮阔,后句细腻,突出其静。且“微”,暗示出此地居民不多,人迹罕至。此地偏僻且安静,犹如世外桃源,起笔即铺垫安闲轻松的情绪。
二联“本去官道远,自然人迹稀”,承接“烟火微”,主要写此地为何人迹罕至,偏僻且宁静。原来此处离官道比较远,故而人迹罕至,无人打扰,故而此处得以享受宁静与平和。可以想象,此处百姓自得其乐,“不知有汉,何论魏晋,”好像世外桃源一样。
从句法上看,二联属于流水对,写得流畅自然。细思此联则暗含深意:只有离开官道,远离俗尘,就能避开喧嚣与嘈杂,才可以享受宁静。作者为何要特意点出“去官道远”呢?或许作者自己也深恶官场的虚伪,尘世的烦扰,只有远避这些,才可以寻找到自己的本真。由此推知作者对人生的无奈之情,他向往宁静,渴望远离官场,远离纷争与繁华。
三联“木落山尽出,钟鸣僧独归”,此联写景,细腻刻画此地幽静闲适的环境,细读也有言外之意。秋末一片肃杀,树叶凋零,往日丰盈的山就变得清瘦,其雄峻挺拔就显露出来了。这不就是作者说过的“繁华落尽见真淳”么?
不知何处,钟声响起,一个僧人,行走在村落小道上,缓缓回归。“归”照应上文之“晚”,且钟声让人想起佛寺,它能让作者超越世俗,找到真我。杜甫曾有诗说“欲觉闻晨钟,令人发深省”。看到孤独的僧人回归寺庙,这不正是作者内心情绪的外化么?“独归”,独,独自一人,舍弃了繁华与喧闹;归,归途,找到生命的依归之处。
由此联可知,作者笔下的景与其心情有绝妙的映照。秋山落叶才可看出高山雄峻的本色,就像自己经过磨难与打击,才真正寻找到真实的自己;听到钟声,他似乎想像那个僧人一样寻找依归之处,从而抛弃俗尘烦恼,远离繁华与虚伪。
作者为何在诗中潜藏这种渴望,他内心的真实想法是什么呢?诗的尾联露出真意,“渔家闲似我,未夕闭柴扉。”这是一句反衬,他没有写自己所想,而是却以一副画面来表达内心的真意。此地的渔夫像我一样悠闲无求,天未全黑就就闭上柴门,享受小世界的温暖与自足了。
尾联有两层含义。其一,作者羡慕渔夫自给自足,平安自足的生活。从上文可知,他对官场已经厌弃,在偏僻宁静的此地,也寻找到了自我。所以他内心一片宁静,他渴望像渔夫一样,悠闲自在,无欲无求,在偏僻之地保存自己的纯真,过着单纯且美好的生活。
其二,但是作者说“闲似我”,渔夫像他一样安闲,而没有直笔写他羡慕渔夫生活,细思考则别有韵味。王和尚猜测,作者在官场屡遭挫折,他被弃之不用,看到渔夫的清闲,所以他感叹,渔家像我一样安闲无事。如此来看,作者其实还是心有不甘的,只好借诗来表达内心的无奈之情。故而他效仿王维恬淡无求的诗风,以此来排遣内心的压抑与愁绪。
因此,这首诗字字写宁静之景,句句写悠闲之情,却不无孤独和自省之感。作者为何孤独?无外乎官场不顺,志向得不到伸展,而他又羡慕此处的安闲与宁静,他渴望远离尘嚣,放下所有的负累,亲近自然,享受内心的宁静与安乐。
更多妙文
诗词中的夏日美景,孟浩然洒脱,陆游闲适,读罢身心清凉,请收藏
不拜师 不收徒 不断读书
不崇古 不媚俗 不违初心
六不和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