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缺爱,人生还能好么?|原生家庭

2020年第39篇

店长,父母不看自己怎么办?家里父母、我、我弟四人,父母偏爱我弟是肯定的,每天听着他们在外面欢声笑语,我一个人在屋里待着。出去跟我妈说话,也是完全不搭理,他们完全不会看我。

我之前过得不好,既害怕和排斥他们的冷嘲热讽,又想要得到他们的关爱,但是这两者往往是冲突的,因为总是他们挑事,我与他们争吵之后,他们对我很冷漠。于是明明我心里知道是她错了,还是会向她认错,祈求她的爱,但在他们的认知中就全都是我的错,他们完全没错。我试了很多办法,可还是没办法欺骗自己不恨他们。

某个中午我鼓起勇气问我妈是不是讨厌我,她冷淡的撇了我一眼说,我弟都不会问这么幼稚的问题。她始终没看我,脸上一直是冷漠厌恶的表情。为什么她认为全部都是我的错?我指出她对我的忽视,告诉她我的感受,也全部都是我的错。

我现在意识到,不管期待不期待她的爱,我的人生都是实体的、客观的,爱是一种很虚的、很主观的东西,所以我不期待了可以吗?即使缺爱,我也还能好好活下去,对吗?

非常感谢这位糖丸儿的留言和信任,读完以后也让我很心疼,思考了很久,所以,今天来讲“缺爱”这个话题,以及如何找到更多的“爱”。今天的分享会用到以下几本书:《归属感》《给我们内心的小孩找个家》《当绿叶缓缓落下》。让我们开始吧!

点击视频查看正经分析👇

下面是视频的文字版👇

“爱”:心理成长的营养
1

谈“缺爱”,我们先来说一下“爱”。“爱”是一个抽象、主观的词,包含了我们许多不同的主观感受,比如安全感、归属感和存在感。在布朗教授的《归属感》这本书中提到,心理需求和身体的需要是一样的,我们饿的时候需要吃饭,累的时候需要休息,我们的大脑也需要感知爱。

如果把爱比作食物的话,父母给孩子的不正确和不健康的爱大致会分为下面几种情况:

一,食物给得太多,这样很容易让贪吃的孩子忍不住吃太多,肥胖影响健康,其实没有办法享受食物的美味,也就是说,在溺爱中成长的人,反而是不理解正确和健康的爱的。

二,食物给得不够,这样的情况下,虽然不会出现生命危险,但是经常吃不饱,孩子会处于营养不良的状态,也就是总是渴求用更多的爱来满足自己内心的黑洞。

三,营养失衡,光有适量的食物是不够,种类也需要多元和搭配,肉吃多了,或者一点肉都不给,可能就会营养不良。

很多人其实能感觉到父母的爱,但同时也会意识到父母“爱”我们的方式出了问题,比如我们之前提到过的“打击式教育”就是典型营养失衡的爱,所以我们的心理也会像营养不良的身体一样,出现严重的问题。当我们感到“缺爱”,可能是刚才上面提到的第二种情况,但也可能是2+3 的混合情况。

我们可以尝试分析一下自己,比如这位糖丸儿感到在家里得到的爱是矛盾的,就可以用《给我们内心的小孩找个家》这本书中提到的关系、独立、快乐和自我价值认可这四个方面的心理需求来分析一下这种矛盾的爱。

这位糖丸儿提到,现在父母给到的关爱是有条件的,条件是必须让这位糖丸儿放弃自己的想法,要认错才行。通过这种方式,的确得到了父母某种程度上的关注,满足了自己心理上对于关系的需求,但是却损害了我们的独立性和自我价值认可感,那这个分析过程就可以让我们去了解,我们现在得到的“爱”,是不是能满足我们的心理需求,以及满足的过程是不是同时又损害了我们的价值。

大家可以全面分析一下我们生活中的情感关系,你就会意识到自己是不是在心理层面上存在营养不良的情况,是不是缺少某种重要的心理需求的维生素。知道自己真正缺什么,我们接下来才知道补什么。

告别不健康的爱
2

缺爱会带来很多自己不能解答的疑问和怀疑,比如:为什么父母不能给我足够的爱?为什么他们这么任性、不负责任?是因为我真的做错了 不够好吗?我是真的不值得被爱么?为什么会这样呢?我该怎么办呢?

这些问题一开始会让我们感到愤怒、迷茫、无助、痛苦,如果陷入这些情绪里,不断自我怀疑 ,不断去争取父母的爱,然后失败,那我们在这个循环里就走不出来了。破除这个恶性循环的关键就是,接纳我们对父母的不满,甚至是恨意。你要允许这些情绪出现,别骗自己,不然永远过不了这个坎儿。

怎么去接纳呢?我们的每一个期待都是很美好的。放弃期待,跟它告别,是一件痛苦的事,因为告别期待就意味着我们自己主动放弃了理想中的那种完美的爱,自己决定不再要了,这个过程很难。

《当绿叶缓缓落下》这本书中提到过一个处理失去的理论——经典的“悲伤的5个阶段”心理理论。它是说,当我们面对失去,在可以放手往前走之前,我们不得不经历5个情绪阶段,它们分别是:否认、愤怒、交易协商、绝望,和接纳。

感受到这些情绪时,不要紧张,这些都是合理且正常的,不要着急做什么,而是要停下来告诉自己“这些情绪都会过去,生活还是可以好好的”。

那每个阶段具体代表什么呢?

第一阶段,否认。否认是指我们会想要否认现实,不承认真的要失去什么了,我们会觉得这一定不是真的,不想面对。

第二阶段,愤怒。愤怒会让我们感到对父母的恨意,可能会想报复他们,让他们也感受一下我们经历过的伤害。

第三阶段,交易协商。在交易协商阶段,我们会妥协,愿意做一切来换回我们失去的,比如像糖丸儿留言里提到的,自己需要委屈认错,来交换父母的关爱。

第四阶段,绝望。在放弃交易之后,我们会感到绝望,发现这样矛盾、有条件的爱真的不是我们想要的,而我们期待中父母的爱又没有办法得到的,是真的触到了谷底,但触底之后,我们会迎来真正的接纳。

第五阶段,接纳。最终,也就是像这位糖丸儿说的,我们会感受到“不管是不是期待他们的爱,我的人生都是实体的、客观的”。

创造你想要的生活和爱
3

在长大以后,我们开始有了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不再是父母给我们做什么就只能吃什么的小孩子了,也不再是父母说什么我们就相信什么。

但父母忽视我们,我们就真的认为自己不重要,父母不够爱我们,我们就觉得自己不值得被爱,这样的矛盾和冲突可能会不断提醒我们缺爱的痛苦,让我们在家庭里继续忍受这种折磨,愤怒情绪一直得不到消解。

这个部分给大家提供两种思路:一,开始独立,不再只依靠父母为我们提供情感养分;二,转化冲突,避免让父母伤害到自己。这两种方式都可以尝试,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同时,两种方式也都不容易,所以大家不要着急,现在就是先了解了解,什么时候准备好了再说。

第一种思路比较直接,当父母不能满足我们的情感需求时,我们完全可以在家庭外建立属于自己的支持系统,这也是我们每个人慢慢走出原生家庭,变得更独立的过程。

我们开始不再只是孩子,只是父母不合理的爱的接受者,同时也是一个成人,是情感的付出者,具有给别人提供情感支持的能力,也就是说,你想要的爱,你自己其实就可以给予自己。然后我们就可以开始用这样的方式来对待自己,也就是我们常常说的爱自己。

我们还可以选择让我们喜欢、接受的朋友、伴侣,也给予他们这样的爱,同时享受他们给予自己这样的爱,从而形成互相支持的关系。所以大家一定要有意识地接近真正理解爱的人,远离剥削自己感情的人,比如大家找到了安慰记,就是一个非常好的、能够理解爱的陪伴,这个小绿人logo设计的初衷就是:大家可以随时来汲取爱的养分

第二种思路是转化冲突,引导他们减少对我们的伤害。这个方向比上一个方法要难一些,所以不用勉强自己。这个方法涉及到转变双方的沟通方式,所以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非常耐心

这里分享的小方法,我把它叫做“聊下一顿吃什么”法,它是布朗教授提出的概念,叫“转化冲突”。当我们在家庭沟通中出现想法观点不同、有冲突的时候,先不着急去说服对方、解决冲突,而是让对方多表达自己的想法,让我们有更了解对方的机会,这个方法我之前在改变懦弱的视频里有提到过,可以再去温习一下。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尝试去引导父母,避免“翻旧账”,因为这样的沟通方式其实就是情绪发泄,没有任何信息传递的价值,我们要引导父母讲未来,不要讲过去,这就应了我们这个方法的名字,已经吃过的饭,不管好吃难吃,都已经过去了,我们要聊聊下一顿打算吃什么,才能真的改变沟通方式和相处关系。

他们对你提出的那些要求,是出于什么需求和目的呢?比如催婚,可能是源于他们对你孤独终老的害怕,怕你不能照顾自己,他们的理由你可能可以理解,可能不能理解,但都不影响你去了解。

一方面,他们自己会慢慢在这个过程中意识到自己究竟在说什么;另一方面,你至少知道冲突的点究竟在哪,也许你能想到好办法,让双方的目标产生交集。如果发现有一样的目标,那这个目标就可以拉近家人的关系,让彼此都感觉到原来有更好的方式满足同样的需求;如果目标不一致,那就可以回到第一个方法的思路中,总之你永远是有选择的。

安慰记永远是大家爱和归属感的角落,今天视频结尾的纪念弹幕是:我有选择。也许你现在还没有准备好改变,但是永远别忘了,你有选择。

最后,来个小广播!

安慰记正在长期招募志愿者,感兴趣的糖丸儿可在后台聊天框回复“志愿者”了解招募详情。

—— END——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