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独家,献给所有解放碑附近出生的娃……

编|者|按

感谢作者,没有矫揉造作,没有堆砌辞藻,没有为赋新词强说愁,而是带我们漫漫回溯了一遍儿时光景,说着自己的故事,同样也是说着这一代人的故事。

老源见评论区里热络异常,时而拍桌捧腹时而热泪盈盈,遂决定这一期,就把大家最真实的感怀记录整理下来,愿我们都能一直记得此刻的心情,记得那个青春灿烂的自己,记得那段无法复刻的时光。

首先,一切都从一个字开始说起……

那个应该写做--佼得很。佼 jiǎo ,形声。字从人从交,交亦声。“交”意为“相错”、“相交”。“人”与“交”联合起来表示“人通过并肩站立、交错走步的方式进行外形比较”。佼佼者,即优胜者。

by: 阿貘哥哥

我觉得可以把“绞得很”,写成“骄得很”这个骄有一种骄傲、猛烈、不可一世的感觉,各位渝中区崽儿你们觉得呀?

by: 子牙先森

于是,一张身份证引发了无数情怀……

身份证,必须是510202的

by: 罗大文

5102021977五一路

by: 。。。还好。。。

510202的才是渝中区的崽儿,我住正阳街,冬天新华路人民公园的溜冰场,夏天就变成了游泳池,每天晚上去人民公园玩官兵捉强盗,还有京剧团外面的大坝子,打毽,修(整)永生难忘。

by: 张同秀

在解放碑生活工作超过30年,就因为16岁去永川读了两年技校身份证变成了510229

。小学在邹容路小学,10点课间操的时候,后面好吃街飘来的各种香味真的是种折磨,还好我同班和我同年同月同日生的兄弟他妈是高豆花和李鸭子的老板,经常到他家去吃耙和[呲牙],人民公园对面2米多高的假山经常跳上跳下,最喜欢到朝天门去炸屎。

by: 老张·飛一堂

怀念儿时成长的地方。八一路小学,官井巷全拆迁啦!只剩下记忆中的小洞天汤包,德园的酸梅汤.伦较糕┈

对了,还有劳动电影院路口喊客的中巴车和夏天用瓷碗舀的冰粉.凉虾相信只有身份证510202的才会理解回不去的从前

by: 无牙大师

510202必须的,依仁巷前焦盐锅灰我们家的,绝了。

by: 魏北容

市中区的崽儿是缴得很的,因为我们是510202!后面500103都失去了这种感觉(重庆直辖,城市化发展加速,各区代沟减小、大同、无差别了)

by: M毛毛

从510201到500103 从妈妈到我,我爱渝中我爱解放碑。

by: ___a🤔乐美美

住在民权路中华路,上的实验二小,一条马路都是避暑圣地,重百,书店,华华。对面有最喜欢的土特产公司,因为可以两元买个火柴盒小汽车,买了一大堆,还文具店,有第一只笔,第一双白鞋。周末最喜欢的是在解放碑滑滑板,一到节假日有游行,头天晚上有武警巡逻…院子里有个防空洞,冬暖夏凉,必须盗墓笔记,一下勾起好多回忆,现在难得回来次看到的都是高楼大厦…必须510202…

by: 🚄皮蛋豆腐จุ๊บ

510202的长辈们你们好,我们是500103

by: 蒙奇D佳佳

就敬重主城人民这满满的骄傲……

说到重庆主城区的语言,抗战时期的百万大移民是有巨大贡献的,他们改造了原来的重庆话,去除了以成都话为代表的四川话的“娘娘腔”和不文明的“把子”,成为与北方话有一点类似的重庆主城语言。说句不好听的话,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前,主城区人找保姆都不要说区县话的,怕影响了孩子。重庆能逐步发展成为一个中国范围的大城市与抗战有最直接的关系。我父亲就是从上海跟随老板来到重庆的,母亲与父亲是一个地方的,定了亲的,一个人千里迢迢寻夫,绕道湖南、贵州来到重庆,抗战胜利,老板回上海,我父亲盘下了那个上海服装店,进入了以上海人和下江人为主的“群林市场”。抗战中,捐款修“精神堡垒”,即后来的解放碑,他和冠生园的老板都出了力的。上世纪五十年代,很多人仍然把它叫“精神堡垒”。

by: runze

还记得我妈说的,周末白天莫到解放碑去打拥堂,平时逛逛就好,星期天别个难得进趟城

by: 梦雾幽魔

城里人的骄傲~~~为什么这个原创,留言,转发,的特别特别多……一点是因为文章图片不错,有我们儿时候的记忆……更重要的是再30-20年前,我们真的叫城里人,城里人有城里人的骄傲,我们真的看不上其他区域的重庆人,我们玩的都是最先进最好的……那时候解放碑的重庆崽儿重庆妹儿,只要对方有口音,再漂亮都看不上。跟有口音的谈恋爱会被笑话的……我们夏天会去十八梯洞子纳凉。会在八一路采购批发零食……有非常大的区域歧视,大家不要不承认……

by: CHRIS

当然,也有些其他区的娃表示过来吃瓜……

我大龙门浩的娃儿表示一个索道,就'进城'了。

by: 风舞经幡

城头的娃儿,小时候我们每个星期都要坐索道进城,走亲戚,买东西.....那个时候的老重庆腔调真是无限怀念。

by: 瑶瑶

无法回避的是,这是一个说到吃就停不下来的地方……

说到重庆的饮食文化,从抗战开始到上世纪七十年代,那时的重庆最受重庆主城人喜欢的餐厅是:冠生园(以粤点和江浙菜为主,粤点以纸包鸡和蛋哒、叉烧包最好)、皇后餐厅(江浙菜)、解放碑餐厅(物美价廉的大众菜,但是基本没有四川菜,即不辣,烂糊鳝段和火腿鱿鱼三鲜汤以及盖浇饭最好)、陆稿荐(苏州人开的苏州味卤菜和红烧肉等)、四象村(湖北味,菠菜肉丝炒面最出名)、老四川(即粤香村,完全不辣的卤牛肉、毛肚、兰花豆腐干和牛肉汤)、稻香村(北京菜)、丘二馆的鸡汤面,心心咖啡厅(牛排、黄油煎饼及冰激凌)、杭州小汤圆(湖州粽子、花生浆,后来才改名山城小汤圆)、颐之时(大众化,有一些略带辣味的菜)、沙利文(西式点心),还有来龙巷梯坎上的拉丝麻糖和回饼,旁边的川北凉粉,小汤圆附近的河水豆花都很受欢迎。重庆人现在喜欢吃的煮毛豆(嫩黄豆)、肉丁炒青豆、炒田鸡(即青蛙)这些菜都是下江人带来的。至于火锅,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之前在重庆根本排不上位置,主要就在临江门洞子很脏很破旧的小店有二三家,七星岗和文化宫各有一家,基本没有多少人去吃,因为那个时候的重庆人认为那是不卫生的饮食。火锅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后,特别是重庆直辖之后,大量四川人进入重庆,吃辣的人多了,才发展起来的。

by: runze

八一路山西馆的水饺,渝之时的酱肉蒸饺,大阳沟的香菇烤鸡、凉伴毛肚、黄三姐片片鸡,夏天冠生园门口卖酸梅汤一角钱一杯,星期六晚上解放碑禁止通车,星期天解放碑就成了步行街。

by: Asni

想念中华路的杨半天小面,较场口的德元酸梅汤,现在都没得了。

by: 鱼儿鱼儿水中游

陆稿荐解放碑餐厅莎莉文星星餐厅八一路的众多小吃……从未消失过而今只留下吴抄手还依稀存有昨日的韵味真心希望重庆以前市中区的民生小食店恢复原貌像苏杭那样亲民暖心而非高大上的商业味。

想当年5分钱一个的兔老壳简直不摆了。

by: May

还记得90年代末到0几年的时候,解放碑附近巷巷里面有个小锅米线,真是绝世美味,可惜后面去了多次,再也找不到了,现在八一路好吃街那些店带来的幸福感差得太远

by: Damon

小米市的毛凉粉,胖子妈火锅,还有蓉味轩的道口烧鸡和至今还在的--现在位于原来四贤巷的山城羊肉馆

这些总是不能磨灭的记忆!唉!不小心暴露了年龄

by: 🌸石晓🌸

还有这都是以前谁家的娃,快自行认领……

出生在五一路,生长在临江门(前身是日本领事大馆,后来转换成公安局和房管局员工的宿舍)。对西方文化的体验,是老汉每个月带婆婆和我去沙利文吃牛排,喝罗宋汤开始。会仙楼的灯影牛肉丝是老汉的下酒菜,外公带我去得最多的地方是人民公园的宠物市场、茶馆、溜冰场。八一电影院对面第一家摆水果摊的是外婆,临江门老城墙下面以前是公交车站,院子里的小伙伴都会在公交车下面躲猫猫,晚上在院里用两根长条凳,放一块凉板,露天而睡。

by: 莉

较场口崽儿打卡,山城羊肉馆儿的粉、德元酸梅汤伦教糕、较场口图书馆、小洞天、小米市打台球,有共鸣的继续摆起。

by: 我就是我

邹容路小学的打个卡,住在五一路,看到这个好怀念。

by: 小唐

棉花街的飘过好怀念以前五一口口的烧烤那才叫真正的烧烤。

by: 👏东🍼

左营街警备区长大的娃儿出来飘一下,经过几十年唯独还在的,就只剩下吴抄手的鸡汁锅贴了。

by: 蓝天

庆德里出来的怒刷一记,一直在找庆德里和附近的老照片,但是好少好少……

小时候在解放碑溜冰,跳解放碑的梯坎,门牙哒缺了,现在都还是缺起的,20几年了……

by: 马马★Cornny⚽️🍺✌️

临江支路的打个卡。已看哭,满满的回忆,星星,会仙楼,冠生园的伍仁饼,川江宾馆的酸梅汤,盐水鸭还在大阳沟,现在WFC和金夫人之间那个位置以前有卖粮票国库券。

by: 梦雾幽魔

八一路的崽儿…

by: 舒大丹-捌零弓社

儿时在保安路拍烟盒,抓招招纸。

by: 田园风光

较场口的飘过

by: 安然

从来没的那个比我住的离解放碑更近,千叶眼镜楼上住过的飘过(๑ ̄ ̫  ̄๑)

by: 鱼鱼桃花

中华路的崽儿路过!沙利文的包子、心心的咖啡、寇生园、德园的酸梅汤!

by: zgq

有没有住公园路的。吃东西都在八一路报道,大阳沟上幼儿园。

by: ଘ_ଘ姮幽美ଘ_ଘ

我是渝中区上青年路的

by: 龙湖小艾

五一路的来打卡!

by: 領衔主演

出生在来龙巷,成长在八一路,在中华路小学上学,记忆中市中区那个凼凼,市中区妹纸还有哪些?

by: ⚡Cindy_電⚡

临江门的土著飘过...满满地记忆。作者写得好!

by: Catherine Wang

八一路小学的娃儿来打卡老

by: 包包白

沒有和平電影院附近的青年路怎麼行。

by: Bell

新民街崽儿路过,怀念小时候啊!

by: 一只猫

俺家就在群林市场楼上算是解放碑勺子下的吧?婆婆家在十八梯每日往返其间晚上回群林时偷懒趁机让老爸背我爬梯子那温暖记忆永远留存心间。

by: May

曾經住在群林市場樓上的“妹兒”飄過~解放碑,承載了太多兒時的記憶~在滄白路翻過石欄杆去摘狗尾巴草,差點遭滾到坎坎下頭~

by: Cissy若水

解放碑邹容路的崽儿走一个。曾经的山城小汤圆,每天放学回家都要整一碗然后晚上就去碑碑下面捉zhua蜢。

by: 鬼冢英杰

较场口的飘过……

by: 💋👑『丸子』🦄🍭

转来转去,似乎“城里人”的关系都离得不远……

抗战时期很多中国最著名的演员在群林市场对面的“国泰大剧院”演出话剧,张瑞芳还向我母亲借过一件旗袍去演出。

by: runze

小学在邹容路小学,10点课间操的时候,后面好吃街飘来的各种香味真的是种折磨,还好我同班和我同年同月同日生的兄弟他妈是高豆花和李鸭子的老板,经常到他家去吃耙和

by: 老张·飛一堂

依仁巷前焦盐锅灰是我们家开的。

by: 魏北容

在人民公园的溜冰场学会了溜冰,夏天里溜冰场会把入口封了,灌上水就秒变游泳池,于是又学会游泳。

by: 天蝎座穆先生

石灰市的冰糕厂太有回忆了,在2个洞子菜市场的中间。住在仓坝子的时候夏天那里是每天必须去的地方

by: Baobei_PaPa

大阳沟市场口子卖春卷皮的摊摊,每次路过都要围观。派出所旁边有个油腊铺,经常去买榨菜,有次买了一包辣椒面,是一个纸包的三角形,我拙到鼻子闻了一哈,辣椒面进了鼻子,一路喷嚊鼻涕的打回民权路。

by: 乐百事

那时候放学后,都会跑到路灯下,三五成群各自组合,踢毽、修房、跳绳、打沙包的玩得汗流夹背,耍到大人们陆陆续续的都唤回家再写作业;我们小时候夏天的凉水是从井里打起来,桶里再放入几颗糖精,装到玻璃杯,玻璃杯上盖一张正方型的玻璃挡灰尘,1分钱一杯。卖给赶场的乡下人,赚的零花钱拿到街尾打米坊换米泡泡

by: 泡泡龙

最后的最后,难免让人倍感岁月惆怅……

18岁离开渝中区,在外20年后回到渝中区,觉得还是这儿才能给我根的感觉。

by: 可木石koms

从小在解放碑下跑圈圈的崽儿,一眨眼成了白胡子老头,岁月不饶人。记住我们是解放碑的小主人。

by: 东哥

邹容路17号北方食店旁边的巷巷下面,77年的我懂你

by: 聖愛

知道龙眼包子的估计至少奔四了,比上海所谓的南翔小笼好吃多了。

by: 洪卓尔

晓得临江门到一号桥放滩的粪车和滑轮车的崽儿恐怕都50多了哟

by: fxj十月枫香

感谢以上所有愿意停下手中的工作,认真读完这篇文章,然后用手机一字字敲出自己的那份属于“解放碑附近出生的娃”独家回忆的人,正因为有你们浓浓的情怀,才有这座城市的性格之魂。有段留言说得好:

“解放碑就是小时候的全世界,在碑脚脚长大的娃儿骨子里都有一股骄傲,最看不惯别人装B,都懂的。解放碑早已面目全非,不知道这个世界有多少人能有这种幸运在几十年里亲历故土沧海桑田式的变迁,看见它丝毫不逊色于走过的全世界,许多外哈在碑前咔擦,每天路过总是抱以开心的一笑。”(by: maia)

最后也非常感谢本文的作者,在读完大家的留言之后,他又跟老源发来了这样一段文字:

实在没有想到,一篇小小的文章,会勾起这么多“土著”的回忆。与我是忐忑,更是惊喜。在诸位的留言中,不仅发现了庆德里的邻居,还有邹容路小学的校友。也许,我们一起在院子中间那棵大黄桷树下逮过猫,一起站在大操场向着国旗敬过礼。那些关于解放碑的记忆,就这样抽丝剥茧般肆无忌惮地发散开来,浓郁得久久挥之不去。之前一直天真的认为各人对于解放碑的感情无以复加,但我错了。都说爱情才刻骨铭心,此情此景,谁说又不是呢?

依稀间,耳畔低语:崽儿,来了所!

-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