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拍摄出清晰的照片
在风光摄影时,我们也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按中小光圈f8-11、加稳定牢固的三脚架+快门线,但景物还是有点:前景虚、后景也有点虚!我也经常接到小窗咨询。这些问题以前我讲过许多次了,今天在讲一次关于景深的问题,希望您能够理解!
景深,就是对焦点前后的清晰范围。当我们拍摄一张照片,在合焦的时候会形成一个焦平面,焦平面前后范围内的景物会清晰呈现,在聚焦完成后,焦点前后的范围内所呈现的清晰图像的距离,这一前一后的范围,便叫做景深。
计算方法下面是景深的计算公式。其中:
δ——容许弥散圆直径
F——镜头的拍摄光圈值
f——镜头焦距
L——对焦距离
ΔL1——前景深
ΔL2——后景深
ΔL——景深
前景深ΔL1=FδL^2/(f^2+FδL)
后景深ΔL2=FδL^2/(f^2-FδL)
景深ΔL=ΔL1+ΔL2=(2f^2FδL^2)/(f^4-F^2δ^2L^2)
从公式(1)和(2)可以看出,后景深>前景深。
由景深计算公式可以看出,景深与镜头使用光圈、镜头焦距、拍摄距离以及对像质的要求(表现为对容许弥散圆的大小)有关。
景深对于拍摄效果主要有两个影响,一个是让画面背景或清晰虚化模糊,这是拍摄特写时较为常用到的,特别是人像拍摄,这是浅景深带来的背景虚化效果;另一个是让画面元素都清晰呈现,在拍摄风光、集体照等场景最为常用,这是大景深带来的背景清晰效果。
景深越小,背景虚化程度越高,适合拍摄特写;
景深越大,背景清晰程度越高,适合拍摄风光。
景深与光圈
光圈,是控制景深最有效的方式,通过调整光圈的大小来调整景深范围:
光圈开大,景深变浅,背景前景虚化模糊,让画面背景更简洁,比如大光圈拍人像特写。
光圈缩小,景深变大,画面元素都清晰呈现,比如拍摄风光照片。
景深与拍摄距离
拍摄距离对于景深的控制很直接,拍摄距离靠近或远离直接控制着景深范围:
拍摄距离越近,比如微距拍摄,景深变浅,背景虚化模糊非常明显;拍摄距离越远,景深变大,背景元素都清晰可见。
景深与焦距
焦距对于景深的影响类似于拍摄距离对于景深的影响,当焦距越长,会拉近放大拍摄主体,类似于拍摄距离靠近,景深变浅,背景虚化模糊;当焦距缩短,也就是使用广角端拍摄,会远离缩小拍摄主体,类似于拍摄距离增大,景深变大,背景清晰。
景深的大小由光圈、拍摄距离和焦距共同决定:
浅景深的选择:拍摄者希望照片中有虚有实,比如将环境虚化,让主体清晰,这就需要采用浅景深技术,即“选择性聚焦”。
·尽量使用镜头的最大焦距或用长焦镜头拍摄
·尽量距离拍摄对象更近一些
·尽量使用最大光圈
反之;大景深的背景清晰效果:缩小光圈、拉长拍摄距离、用广角端。
解决方案;
超焦距法
超焦距是指在恒定光圈和固定焦距的条件下,能够达到最大的景深范围,我们把它称为在这个焦距和这个光圈下的超焦距。
我们在取景时对着天际线(无穷远)进行对焦,会得到一个离镜头最近的清晰点,而这个清晰点与镜头之间不清晰的范围就是超焦距,如果我们在实际拍摄中找到这个清晰与模糊的界点,并对它进行对焦就可以实现全景深的效果。
由于拍摄中间不可能永远使用一样的焦距和光圈,所以需要对镜头进行不同焦距和光圈的测试,我们也可以通过镜头上的景深窗来预测超焦距。这样在实际拍摄中才可以得心应手地应用。
景深特性法
我们都知道要得到大景深,可以使用小光圈、远距离、短焦距来拍摄,但是我们还需要了解的是景深还具有一个特性,那就是后景深要大于前景深,并且是前景深的两倍。
当我们明白了景深的特性后,我们在实际拍摄进行对焦的时候只要遵循这个景深特性,对着画面下方的三分之一进行对焦就自然符合了它的特性,这样拍摄出来的画面也就自然达到了全景深的效果。
双倍距离法对焦;
这是我最近常使用的对焦方法。将对焦距离加倍更容易理解和应用,并且也是使前景和背景都清晰的好方法。双倍距离法就是计算此点到相机焦平面的距离,然后将距离延长两倍。例如,如果画面中最接近的点是1.3m以外的树木,则将焦点对准2.6m处。我们大多数人都非常擅长估算2倍距离,结果不一定是非常精确的,只需足够接近即可。当然您不需要尺子去测量,而是需要经常实践,这种对焦技术自然就会提升。
景深合成法
上面所说两种对焦方法基本上可以满足我们一般的拍摄要求,如果对景深要求特别严谨,可以采用景深合成法。
具体拍摄时间,取景后固定机位不发生移动,分别对前景对焦拍摄一张,对中景对焦拍摄一张,对远景对焦拍摄一张,这样得到三张不同对焦的画面,需要通过后期软件进行合成,而合成出来的画面细节要远远超出上面的两种方法。
景深堆栈拍摄方法:
如果我们在拍摄时首先必须使用三脚架+快门线,设定光圈f8-11,ISO100,MF手动调整对焦:第一次对焦1米处,第二次对焦至2米处,第三次对焦至3米处,第四次对焦至5米处,第五次对焦至10米处,第六次对焦至无限远。
如果,我们把相机设置成为:多次曝光,这种方法是否成立呢?
风光摄影是一件慢工、细活,需要耐心和静心勘查、思考后,再行拍摄。改变思维、改变方法会使我们得到不同的拍摄效果,并且能够帮助我们实现自己的拍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