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氏之陨:范阳祖氏有北伐之功,为何无法尊显于江左,最终没落?
提起祖逖,最被人熟知的还是祖逖在江左初期发起的北伐,而祖逖除了是抗胡志士的身份之外,他本身也出自北方世族范阳祖氏。范阳祖氏,“世吏二千石,为北州旧姓。”永嘉之后,范阳祖氏也“衣冠南渡”到江左,算是江左初立时最早的一批侨姓士族。
不过,祖逖死后,其胞弟祖约却联合苏峻发动叛乱,最终兵败,祖约北逃投奔羯人石勒,范阳祖氏在江左也彻底没落。有着范阳祖氏族望在前,又有祖逖北伐建功在后,如果按照士族门阀在江左的正常存续状况来看,范阳祖氏定然会在江左朝廷之中占据一席之地。
但是,祖约接替兄长祖逖之后,却并未得到江左朝廷的信任,最终因不受重视而叛乱,也造就了范阳祖氏在江左的没落。
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范阳祖氏在江左不受重任?
有世代族望和北伐之功,范阳祖氏为何还没能进入江左朝廷的权力中心?
江左对祖逖北伐的态度:敌意多于认可,排斥多于拉拢
时帝方拓定江南,未遑北伐,逖进说曰:'晋室之乱,非上无道而下怨叛也……愿大王图之。'帝乃以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给千人禀,布三千匹,不给铠仗,使自招募。——《祖逖传》
永嘉之后,祖逖率宗族乡党南下,但祖逖却想要北伐,而当时在江南的司马睿,却并没有北上收复中原的打算,但是面对祖逖北伐之表又言辞灼灼,司马睿不好拒绝,于是敷衍了事地封了祖逖个奋威将军、豫州刺史,拨给祖逖千人粮草,三千匹布,却不给武器铠甲,让祖逖自行招募。
由此可知,祖逖的北伐其实并没有得到当时司马氏的支持,包括当时南北之人和后世人眼中,北伐抗击胡族、收复中原,这本应该是当时晋室最应考虑之事,祖逖的北伐本应该得到偏安江左之人的支持和认同。但是,实际情况却大相径庭。
试想一下,祖逖如果北伐成功,收复中原之后,江左朝廷还能够获得天下人的认可吗?很难。这也是司马睿无心举江左权力北伐的原因之一。
而且,同司马睿一起筹备新朝廷的北方南迁士族和江左本土士族,也同样对北伐缺乏兴致,帮助司马睿建立新朝廷,这可比北上收复失地,更加容易办到。扶立之功,不输给北伐之功。并且,当时琅琊王氏的王导,笼络南北士族,更是让诸士族缺乏北上的决心。
总体来看,即便在司马睿尚未称帝的江左,对于祖逖北伐的态度,并非世人认知当中的认可。甚至,对于当时江左尚未确立承袭晋室的地位,如若任由祖逖北伐立功,将影响到江左朝廷的建立和诸多士族权臣的开创功勋。
石聪尝以众逼之,约屡表请救,而官军不至。聪既退,朝议又欲作涂塘以遏胡寇,约谓为弃己,弥怀愤恚。——《祖约传》
甚至,等到祖逖死后,祖约接替祖逖的职位,面对后赵石聪的进攻时。江左朝廷依然不想耗费精力去应对北方,因此对祖约并未派出援兵,因此导致祖约抗北失利,更加让祖约心中充满了对江左朝廷的怨恨。
对于祖逖北伐之举的排斥,让范阳祖氏并没有获得江左司马氏和大部分士族的支持,甚至等到祖约率军抵抗王敦之乱有功获赏之后,奉命镇守寿春,成为抗击北方的主力时,依然没有得到当时晋明帝司马绍的信任,未把祖约命为辅政大臣。
终于,祖约无法忍受江左对自己的轻视,贸然与苏峻起兵作乱,将范阳祖氏推向了无法挽回的境地。
总结一下便是:祖逖北伐并未符合当时江左各方的利益需求,一心想要筹建新朝廷的江左士族和司马氏,对祖逖的北伐并无兴致,甚至还会因担心祖逖北伐建功太大而产生敌意。因此,范阳祖氏在江左受到包括司马氏皇族,和南北士族力量在内的各方势力的排斥,也就无法进入由士族和司马氏掌控的江左权力中心,最终没落。
范阳祖氏并未融入到士族门阀在江左的“圈子”
逖卒,自侍中代逖为平西将军、豫州刺史,领逖之众。约异母兄光禄大夫纳密言于帝曰:“约内怀陵上之心,抑而使之可也。今显侍左右,假其权势,将为乱阶矣。”帝不纳。——《祖约传》
祖逖死后,祖约由原本侍中之职,代替祖逖为平西将军、豫州刺史,接掌祖逖旧部。不过,当时祖约的异母兄弟,光禄大夫祖纳却向司马睿进献谗言,说祖约的坏话。不过,司马睿并没有听信谗言,依然任用祖约。
这一事例之中,虽然仅仅是祖氏兄弟之间的微词,但却反映出了当时范阳祖氏内部的问题,并未形成一致的“士族发展”目的。观江左士族高门,能发展壮大者,大都是族内子弟齐心。而祖氏兄弟,竟然为了私利,而诬陷族内兄弟,可见祖氏子弟并不齐心。
王氏兄弟,王导在内,王敦在外;
庾氏兄弟,庾冰在内,庾翼在外;
谢氏兄弟,谢安在内,谢玄在外……
大凡尊显掌权士族,能够内外兼顾配合,愈加促进了士族的发展。琅琊王氏,颍川庾氏,陈郡谢氏,无不如此。中枢内部有着家族子弟的谏言,外部方镇又有族内兄弟掌控,这本就是最简单的江左士族发展模式。而祖氏兄弟,不仅不内外齐力,反而相互攻讦,也难怪范阳祖氏无法昌盛,进入江左朝廷的权力中心。
不仅如此,祖逖所表现出来的“忠军效国”之志,体现出范阳祖氏并未向着玄学士族转变。江左士族大多玄学治家,简而言之就是不再如儒学推崇的那般忠君效国。当时由琅琊王氏等士族,与司马氏“共天下”,形成了以士族门阀为中心的江左门阀政治,由士族掌权,以士族为先。
琅琊王氏、陈郡谢氏等士族,也都完成了由儒入玄的过程,相较而言,范阳祖氏依然保持太过明显的儒学风格,因此无法融入到江左士族的“圈子”之中。如果无法被江左士族门阀所接纳,那么在东晋士族门阀掌权的朝廷之中,很难获得重任。
这也就造成了,即便祖约能够接替兄长之任,也很难获得其他士族的支持。因范阳祖氏并无法与其他士族门阀达成统一的利益目的,也就很难在东晋门阀政治当中,进入江左朝廷的权力中心。
总而言之,范阳祖氏内部并不齐心,还没有像其他江左士族那般齐心发展士族,因而在江左士族权势争夺之中,很难达到鼎盛;并且,范阳祖氏尚未实现由儒入玄的转变,无法融入到江左士族的“圈子”,未被江左主流士族所接纳。于是,范阳祖氏在江左的发展,即便拥有世代族望和北伐之功,也难以尊显于江左。
与琅琊王氏的关系,导致了范阳祖氏无法在东晋初期壮大
王敦久怀逆乱,畏逖不敢发,至是始得肆意焉。——《祖逖传》
当时琅琊王氏的王敦有心篡逆,但是畏惧祖逖,不敢轻易起兵,等到祖逖死后,王敦才敢肆意妄为。
王敦是东晋初期的权臣,何至于畏惧祖逖至此?当然很大原因是祖逖所拥有的北伐之众,虽然当初司马睿并未给予很大支持,但祖逖靠“自募”打下北伐功业,已经是占据上游的王敦,都不敢轻易忽视的力量。
王敦之乱的初衷,是司马睿有心加强皇权,便对琅琊王氏的王敦进行压制。而这也代表了江左皇权想要压制士族门阀力量,因此在王敦之乱初期,王敦能够轻易攻陷建康。能够看出当时江左士族门阀,想要维护东晋门阀政治局面的打算。
而王敦知道祖逖有“忠君效国”之心,一旦自己起兵,无法让祖逖跟其他士族力量一样,支持自己对抗司马睿。那么,必然会是自己起兵的一大阻碍,因此才这般畏惧祖逖。并且,祖逖已经依靠北伐建功,拥有了极大的名望,也是对王敦的极大威慑。
琅琊王氏是江左士族的典型代表,以自身家族为重,社稷皇权次之。而相比之下,祖逖北伐立功,还因此拥有了不俗的实力,并且还没跟其他士族门阀一般,以自身家族为重。这就让范阳祖氏与琅琊王氏之间形成了不可调和的矛盾。
王敦与祖逖之间的关系,是琅琊王氏和范阳祖氏关系的缩影,而当时琅琊王氏又是江左诸多士族门阀的代表,范阳祖氏无法与琅琊王氏打好关系,也就无法在江左得到很好的发展。
即便祖逖能够依靠北伐之功,在江左拥有极高的声望,甚至还可以敢称王敦“阿黑”。但如果无法跟琅琊王氏打好关系,无法像江左士族那般,努力维护士族掌权的政局,那么,范阳祖氏也就很难在江左发展壮大。
祖氏之陨
祖逖一心北伐收复失地,不符合江左初立的利益;
祖氏子弟不齐心壮大家族,不符合江左士族的发展规律;
范阳祖氏尚未由儒入玄,没融入到江左士族的圈子;
祖氏与王氏等士族关系紧张,就不能获得门阀政治的“红利”。
祖逖北伐,典型地忠君效国之事,但却并未得到司马氏和诸多士族门阀的认可,因此范阳祖氏无法获得江左各方势力的认可。而士族门阀拥立司马氏建立新朝廷,打造出以士族门阀掌权、皇权为傀儡的门阀政治局面,范阳祖氏却一心效国,因此无法轻易融入到江左士族的“圈子”之中。并且,祖氏子弟并不齐心,也让范阳祖氏无法在江左发展壮大。加之,范阳祖氏与以琅琊王氏为代表的江左士族之间的关系并不融洽,也因此无法在东晋初期获得发展。
或许,“中流击楫”慨然北上的祖逖,并未想着依靠北伐之功,在江左获得权位。而范阳祖氏的特殊性,也就无法适应江左朝廷的风气,这才是范阳祖氏无法尊显于江左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