娃怕死、怕黑、怕不存在的东西,怎么快速安抚?

下面孩子“怕这怕那”的问题,来自找我咨询的三位家长:

  • 我儿子2岁3个月,最近他晚上不敢睡觉,总说他被子里有一条蛇。我和爸爸跟他说过很多遍被子里不可能有蛇,也耐着性子掀开被子证明给他看,可怎么说他都不肯听。

  • 我家女宝上幼儿园中班,最近变得特别怕狗,在小区里远远看到有人牵着狗走过来就赶紧抱住我的腿,有时我如果没有及时抱起她,她就会崩溃地大哭。

  • 我儿子8岁了,每次吃饭前洗手或者去上厕所都不敢一个人去,我有时特意训练叫他自己去,他会迅速跑过去三秒洗完手然后惊恐地跑回来。晚上还经常做梦,梦见恐怖的东西。问他到底怕什么,他说:怕僵尸。

问题的最后,家长们总是无一例外会加一句:这孩子这么胆小、没出息,长大了可怎么办啊!

这篇文章我就带您来了解一下:

  • 孩子为什么会这也怕、那也怕?

  • 我们应当如何帮助孩子消解他们的恐惧?

恐惧来源于我们原始的天性

对人类繁衍有重要意义

恐惧这种情绪到底是天生的还是后天的呢?其实早些年心理学家们也吵作一团。

从情绪和表情的关系来看,恐惧、厌恶、愤怒等一些情绪是天生而原始的

比如,一只大猩猩拿到了一根腐烂的香蕉,它的眼睛会微微闭起,鼻腔那皱起来,这样做的目的是减少有害气体向眼睛和鼻子的侵蚀,是一种自我保护。恐惧更是这样,一个人看到可怕的东西时,他的两个眼睛和鼻孔都是张大的。

眼睛睁大是为了扩大视野,更清楚地看到周围的东西好选择逃生路线;鼻孔张开让更多的空气进来,加快血液循环为战斗或逃跑做准备。

可以看到,恐惧、厌恶这些情绪是跟人类原始的自我保护机制有关的,如果没有这些'负面'的情绪,我们人类也便无法延续至今了

所以有一些恐惧是根植在我们人类的内心中的,比如对死亡本身的恐惧,它会被孩子们用害怕黑暗、害怕狭小逼仄的空间、害怕妖魔鬼怪等具体的形式表现出来。

从精神分析的角度来看,每个孩子的出生既是一种创伤,孩子在出生的那一刻被迫离开舒服的子宫,进入黝黑狭窄的产道被挤压,出生后需要用自己的心肺来呼吸凌冽的空气,那一瞬间是陌生的、濒死的感觉,这种感觉会唤起婴儿原始的恐惧。

如果在他生命早期得到了精心的照料,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个孩子就会慢慢地意识到这个世界是安全的,我是被爱的,很多事物是可以被列入'可信任清单'的,从而将这种'我可能会死掉'的恐惧压抑、转化掉。

但如果这个孩子在出生的时候遭遇了更严重的创伤,例如早产、缺氧,或者在他生命早期没有得到适宜的照顾,那么这种创伤体验就会积累下来,这个孩子可能就会更为敏感,对生活中的负性事件反应更为强烈。

事实上,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发现,12岁以下的孩子都很容易恐惧,而且每个阶段都有他们特别害怕的东西。比如6个月以下的婴儿特别害怕失去支撑,容易出现惊跳反射;2-4岁的还特别害怕动物,尤其是狗;再大一些会害怕雷电、怪兽、医院… …到了7、8岁的孩子开始思考死亡,而且也特别怕死。

了解了这些,我们就会明白恐惧是人类进化中一种至关重要的情绪,对人类的发展有着重要的适应意义。每个孩子都会恐惧,恐惧是我们成长的一部分,跟是否勇敢、是否坚强没有关系。

因此,面对孩子恐惧的第一个启示是:要承认和接纳他的感受,不要总是否定孩子的恐惧。比如:'哭什么哭,不就是一个破玩具嘛,坏了就坏了,有什么好哭的!'或者'不就是条狗嘛,一个男孩子哭哭啼啼的,丢不丢人。'

要知道,负面情绪只有被看见,才有可能真正被改变。

恐惧情绪是先天的

具体怕些什么是后天习得的

恐惧的情绪是天生的,但孩子具体怕黑、怕怪兽,还是怕其他的食物,是后天习得的。

最早搞明白这件事情的人是行为主义的创始人华生。他做了一个心理学史上最臭名昭著的实验——小阿尔伯特的实验

小阿尔伯特是一个9个月大的男婴,他一开始并不害怕白色的、毛茸茸的东西。实验开始了,华生和他的同事向小阿尔伯特呈现一只小白老鼠,正当小阿尔伯特对白老鼠饶有兴致的时候,就制造一声巨响把他吓哭,等到安抚他平静下来,再重复这个过程。

后来小阿尔伯特开始害怕小白老鼠,逐渐将这种恐惧泛化,发展成害怕一切白色的、毛茸茸的东西,比如说兔子、狗,甚至是皮毛大衣、圣诞老公公的白胡子。

实验影像记录

华生除了证明恐惧症是习得的之外,还做过另外一个实验来证明恐惧症也可以通过训练消除

有另外一个小男孩名叫皮特,他一开始就害怕白色的老鼠和兔子。华生和他的同事逐步向皮特呈现这些'可怕的家伙',每当他们这样做的时候,就会给皮特一个喜欢的小东西,比如一块美味的零食或一个有趣的小玩具。

一开始老鼠和兔子是关在笼子里的,并且跟皮特有一定的距离,慢慢的距离越缩越短,后来干脆从笼子里拿了出来,到最后皮特甚至能跟它们一起玩了。到今天,我们把这种行为矫正叫做系统脱敏法

小阿尔伯因为把每次随之而来的巨响跟白色毛茸茸的东西建立起了联系而产生了恐惧,小皮特因为把可口的零食跟跟白色毛茸茸的东西建立起了联系而消退了恐惧。

这给了我们面对孩子恐惧的第二个启示:害怕的背后一定有特别的原因。因而父母要做的,并非紧盯着害怕的行为本身去纠正,而是要消除那些造成恐惧的真正原因。

如何有效安抚您恐惧的孩子呢?

  • 减少孩子恐惧感的来源,创造一个安全的环境

'你再不听话,警察叔叔就来抓你了。'

'别哭了,大灰狼要来了。'

'你再不走,妈妈就不要你了。'

这样明显的威胁和吓唬,很多父母已经意识到了问题,从而有意识地减少了。但还有一个孩子恐惧感的来源很多人都没有意识到,就是电视节目

我的建议是尽量不要让孩子看电视,电视节目会播放什么内容成人很难控制。不要说电视剧、新闻中突然会出现一些暴力、恐怖的画面,还有很多我们成人觉得很正常的内容也可能会给孩子留下创伤。

比如我小时候曾被电视中报道的某处地震的画面吓到,我在写作业的时候就不由自主地想象如果现在地震了,爸爸妈妈都死了留下我自己该怎么办,越想越害怕忍不住放声大哭。当时爸爸妈妈听了我的描述都笑话我杞人忧天,但只有孩子才能感受那一刻的恐惧和绝望。更不要提一些'著名的'动画片充斥着大量暴力镜头,也可能让孩子害怕。

更好的方法是根据孩子的年龄,给孩子看一些经过选择的动画片或早教内容,这样更加可控。

  • 认可孩子的感受,不在认知层面跟孩子较劲

拿我们文章开头的例子来说,当孩子认为被子里有蛇,而妈妈只是就事论事地跟孩子说:被子里不可能有妖怪,甚至屡次掀开被子证实给他看:'你看,我就说了没有吧。'

这就像你老公第N次忘了结婚纪念日,你责怪他不关心你的时候,他跟你说:'我哪有不关心你,我工资不是交给你了吗?你还要我怎么关心你?',你什么感受?

妈妈也许可以换种说法:'哦,被子里有妖怪啊,那妖怪大概长什么样子呢?你能妈妈画下来看看吗?'

等孩子画完,你或许可以说:'哦,就是它啊,那妈妈有办法对付它。咱们现在试着把脚放到被子里,数一、二、三,大喊一声咒语:妖怪走开!这个妖怪就被吓跑了。以后你要是再遇到它,你就大喊这个咒语。'

  • 不要过分迁就和保护,帮助孩子突破舒适区

很多孩子的恐惧来源于未知,我没有经历过、我没有感受过,所以就是可怕的。

比如孩子怕狗,如果父母一味保护孩子,远远看到狗就带着孩子绕道,甚至父母因为担心孩子害怕看到狗之后也显得不自然,那么父母的这种紧张和焦虑会通过身体姿态的僵硬、或者语音声调的变化传递给孩子一个信号:'这个东西果然是很可怕。'这样只会让孩子更加恐惧。

正确的做法是让孩子逐步接触,逐渐放松(参考小皮特的系统脱敏法),从狗的图片到真实的狗,从小狗到大狗,从远观到'近玩'。这个期间切记不要批评和催促孩子,保持耐心,孩子不愿意也没有关系,下次再找机会,让孩子慢慢适应。

做到了以上几点,我们的孩子终将克服掉恐惧,逐步成长为一个坚强勇敢的成年人。

(本文作者:董一诺老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