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 竹|吴 让 之 的 印 学 贡 献 和 印 史 地 位

吴让之篆刻以汉印为底,以邓石如为面,而有强烈的个性,独具特色,自成风格。我们不可能将吴让之的作品误认为邓石如之作,这与浙派几代印人的作品面貌大体相似是完全不同的。这也正是吴让之的高明之处。学邓石如而不被邓石如所囿,作品丰神流动而庄重典雅,做到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逃禅煮石之间”“岑仲陶父秘籍之印”“盖平姚氏秘籍之印”“吴熙载藏书印”等最能代表吴让之朱文印风格特征的杰作,与邓石如的代表作如“江流有声断岸千尺”等印之间,拉开了明显的距离。邓石如开创了汉碑额篆书入印的新风,而吴让之则完成了汉碑额篆书与印面形式的完美结合。吴让之作品中文字的屈伸俯仰,笔画的顿挫疾涩、转折走动的紧慢,方圆曲直的照应,无不恰到好处,神固而势强,笔劲而锋显,都表现了他对邓石如风格的发展和完善。

吴熙载竹根四面印 韩天衡美术馆藏

如果说邓石如的白文印尚在以汉碑额篆书入印的探索阶段,那么,吴让之的白文印已是书印合一的典范。“吴氏让之”“熙载之印”“姚正镛书画记”“魏稼孙鉴赏金石文字”“甘泉岑镕仲陶所藏钟鼎文字”“宛邻弟子”等白文印,整体风貌清朗雅正,文字变化多端,灵动活泼,圆融净洁。笔画起讫交代清楚,运行流畅,节律分明,以白文汉印为基调而饶有书写的意趣,并且将这些饶有笔意的文字紧凑而又协调地组合于印面,形成顾盼有情、密不可分的整体,既有流畅的笔姿,又有浓郁的金石韵味,完美地完成了“以汉碑入汉印”的重大变革,这是吴让之篆刻超越前人而且后人也难以逾越的艺术成就。

吴让之的刀法之精妙,众口皆碑,无懈可击。篆刻刀法的性情化觉醒,是吴让之开创近现代新局面的一个重要标志。他善用冲刀,轻浅取势,心手相应,擒纵自如,圆融而且刚劲。无论朱文白文,皆有韵律,有生气,若奋若搏,游刃恢恢。银钩铁画,全从灵和中得来,意态从容,如行云流水,元气淋漓,有不尽之意。他在为汪砚山刻的“画梅乞米”一印的边款中说:“石甚劣,刻甚佳,砚翁乞米画梅花。刀法文氏未曾解,遑论其他。”让翁生平极少作豪迈语,他在这里讥笑文彭不解刀法,罕见地作出如此之“自赞”,是因为他清楚地看到自家刀法的进步意义。他的这种自负,也的确是令人信服的。

对于中国传统艺术,我认为凡面目特异者,其道必小。小道非不难能可贵,然须依于大道。小道之行,当以不违大道为前提。何谓大道?中庸之道才是大道。不矜才使气而自具古意,平正通达而姿致动人,这才是最上乘。吴让之篆刻的艺术精诣在此,吴让之篆刻之胜于赵、吴、黄三家处也正在于此。我曾在一篇文章中说过,吴让之篆刻那种貌似轻松简淡而骨子里所蕴藏的强悍之气,只有用功临习过吴让之作品的人才能深切地知道。

吴让之篆刻的影响,超出了他所生活的时代。稍后的吴昌硕和黄牧甫,都有过临摹吴让之的学习过程,并且用力甚深,获益甚巨。吴让之篆刻的格局,是造就大家的格局。正因为如此,所以后来吴昌硕说:“让翁平生固服膺完白,而于秦汉印探讨极深,故刀法圜转,无纤曼之习,气象骏迈,质而不滞。余尝语人,学完白不若取径于让翁,职是故也。”我的老师蔡巨川先生在他所著的《易厂谭印》中,记述他年轻时,曾见过吴昌硕:“予少时曾晤此公,彼自谓不足学,劝我学吴熙载也。”因为有了吴让之的印作,后来的人开始知道古老的篆刻艺术如何现代化了。吴昌硕与黄牧甫从他那里得到的最重要的启迪,也就是如何让篆刻艺术具有现代意识。

(节选自《中华书画家》杂志2018年第七期)

吴 让 之作 品 欣 赏

秋柳鸣蝉

月季图

临邓石如书轴

楼台水木七言联

四壁一枝七言联

求竹倚杵七言联

太守浙江施公德政颂

欢迎进入古戈尔艺术微店购买传统古法制作笔墨紙砚和名家书法篆刻订制

版权说明:

版权说明:文章源于网络,仅代表原作者观点,网络素材无从查证作者,原创作者可联系我们予以公示!

(0)

相关推荐

  • 篆刻观察——玩而老焉的吴让之

    吴让之的篆刻风格既汲取了汉印之庄重与平稳,也继承了邓石如的"印从书出"的印学思想,在篆刻艺术的自我探索道路上,吴让之的篆刻风格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尤其是邓石如"印从书出& ...

  • 学印必临吴让之,以我书入我印,用刀如笔迅疾圆转

    导语:吴让之,晚清四大家之首.其篆刻以冲刀为主,披削结合:以小篆入印,方中寓圆:章法形式多样,稳中求险:边款则独具匠心,行草篆隶皆能用之. 吴让之自幼喜篆刻,15岁时乃见汉印,悉心摹仿达十年之久,其间 ...

  • 与古贤交——祝竹书画印艺术品鉴

    祝竹,原名庭顺,号竹斋,1942年生,江苏扬州人.1964年毕业于江苏新闻专科学校,任<扬州日报>编辑.记者多年.文革后,从事地方政协文史资料工作至退休.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西泠印社社 ...

  • 吴让之篆书吴均帖原图,学篆书的范本,吴让之吴均帖原帖高清

    吴让之(1799-1870)清末著名书画篆刻家.原江苏江宁人,自父吴明煌起移居仪征,晚年流寓泰州.原名廷飏,字熙载,50岁后更字让之.攘之,号让翁.攘翁.晚学居士.晚学生.方竹丈人.言庵.言甫.难进易 ...

  • 唐吟方:余正的篆刻艺术及印学研究

    文\唐吟方 谈起浙江印坛,余正是个无法回避的人物.以他在篆刻创作上的综合实力及多方面才能,单凭一手工稳严谨的浙派印风,足成名家.作为专业印人,他长期在西泠印社从事篆刻创作,师承名师韩登安,研习浙派印风 ...

  • 【艺术研究】此道与声诗同——周亮工印学思想初论(二)

    明 何震<笑谈间气吐霓虹>石章 4.05×3.9×7.1cm 上海博物馆藏 (二)<印人传>中关于文.何等流派问题讨论的价值与局限 <四库抽毁书提要>中专门谈到明代 ...

  • 【学术研究】论黄宾虹对印学的贡献

    稿件来源:南京印社学术刊物<印说>2009年第2期 论黄宾虹对印学的贡献 陈华春 世人皆知黄宾虹以山水画创作及画论名世,而很少知道其在印学上的贡献.人们在考察黄宾虹艺术实践时,仅仅局限于山 ...

  • 在昆明宜良,吴孟超院士点燃学医报国梦

    深切 缅怀 5月22日13时02分,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肝脏外科的开拓者和主要创始人.原第二军医大学副校长吴孟超,因病医治无效在上海逝世. 巨星陨落,举国同悲.但鲜有人知道,青年吴 ...

  • 东皋印学研究,乾隆年如皋吴彬与随山印稿,亦名醉石阁印谱

    近日于友人处得观<随山印稿>,作者为乾隆年间如皋吴彬.查<白蒲镇志>,"吴彬,原名九叙,字随山,亦字厜珊,号涌岺,又号拥城.早弃举业,专务临池,真行篆隶,靡有不工.以 ...

  • 余正的篆刻艺术及印学研究

    谈起浙江印坛,余正是个无法回避的人物.以他在篆刻创作上的综合实力及多方面才能,单凭一手工稳严谨的浙派印风,足成名家.作为专业印人,他长期在西泠印社从事篆刻创作,师承名师韩登安,研习浙派印风,印章以结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