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题技巧】如何抓住考试命脉地理主观题?一文帮你捋清套路!附阅卷专家评析地理主观题解答技巧

主观题一般分成9类:

一、意义类

二、评价类

三、判断类

四、描述类

五、过程类

六、分析类

七、措施类

八、比较类

九、区位类

一、意义类

一般意义类题目会这样提问:“说明**在**方面的意义”“运用**知识(原理),分析**对**的意义”等。

这种类型一般有两种考法,一是分析自然地理事物的地理意义,要从组成地理环境的各要素来组织答案,对各要素的影响有则回答,没有则不答。

比如问你水循环的意义,你就应该要答“维持全球水量平衡、水资源更新、地球各圈层联系及物质和能量的交换”等等。

二是分析人文地理事物的地理意义,这类设问相信大家都比较熟悉,围绕经济、生态、政治和战略四个方面宏观把握,并按照试题的具体要求,从四个方面或其中某一个或某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就好了。

二、评价类

评价类试题的设问中一般有“评价”“影响”“分析”“利弊”等关键词,常见问题有评价大型工程(如水库建设、跨流域调水、能源跨区域调配等)带来的影响,分析区域发展条件的优劣,评价工农业、城市区位。

这个类型有两个问法:

一是要求直接评价某个地理事物或者现象。答题要点:一要从有利和不利两个方面来辩证阐述;二要从多角度分析利弊。影响类的问题可以从对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等的影响加以分析;而区位问题或发展条件评价类问题,可以从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两方面去分析。

二是给出限定条件,比如“与**相比,评价其优势或不足”或“从**方面进行评价”。

一定要看清题目问的是优势还是不足,可不要脑子一热全答了,答多了虽然也不扣分,但是你浪费的时间可不少哦。

三、判断类

常见的判断类设问形式有:判断……的分布是否合理;指出……的类型等。有的设问是“此时A城镇的风向是”,“四个地区中规模最大的是”,“图中所示的是什么海区”等,分别属于对地理事物特点、形式和分布的判断。脑海里有没有浮现类似的题目捏?

判断类也有两种问法:

一、判断是什么、属于什么

这类问题往往是自然地理事物或现象的判定,解答思路主要依据三个方面:第一,基本的规律和原理;第二,图中的信息(点、线、面、图例和文字等);第三,基本的方法,如根据影响风的形成因素判断风向等。

二、判断怎么样、是否合理

这类试题往往是对人类生产活动的评价,解答这类试题的思路依据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三个方面来分析。比如是否影响人的生活需求啊,有没有增加利润,会不会污染环境啊这些。

四、描述类

高考中特征描述类试题的设问形式一般有“说明……特点”,“描述……状况”,“简述……特征”,“从……等方面归纳……主要特征”等。

具体答题思路是:首先要明确区域位置(海陆位置、经纬度位置、相对位置)和图文信息,然后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特征分析;在描述时要言简意赅,不要啰嗦,不然老师看着也烦鸭。

比如要你描述某河的水文特征,你就围绕着“年径流总量、汛期、径流的季节变化与年际变化、含沙量、结冰期、凌汛、水能蕴藏量”回答就好了。

五、过程类

设问形式一般有“描述……的过程”,“描述……的变化过程”,“简述……的成因”等。

这类问法比较灵活,比较难,要求判断起点到终点经过哪些重要核心环节,按其发生、发展、变化的次序逐一简要描述出来。比如冷锋过境时,气温下降、气压上升、风力增大,往往出现雨雪天气。

六、分析类

通常的设问形式有“试分析**地理现象的(自然或社会)原因” “分析**地理事物的成因”等。

答题时一般回答自然原因或人文原因,或者两个都涉及。

自然原因一般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地势、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矿产、洋流、海陆轮廓、板块运动等方面来分析;

人为原因一般从历史条件、人口、工农业、城市、交通、工程建设、市场、政策、科技、军事、宗教等方面来分析。

七、措施类

措施类试题的设问中常见设问词有“措施”“ 治理方法”“ 建议”“发展方向”等,常见问题有环境问题、自然灾害的治理措施,人口、城市化问题的解决方法等。

例如旱灾的解决办法:因地制宜实行农林牧相结合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改善干旱区农业生态环境,减轻和避免干旱的威胁;在干旱多发地区,选种耐旱的作物;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建造防护林,改进耕作制度等。

八、比较类

设问方式主要有:比较图中……和……的差异(不同或异同),分析……和……的共同特点(问题),说明图示的自然条件和类型的差异等。

例如地表环境特征,分为气候(气候类型、湿、热、冷、干)、地形、植被状况、土地利用类型(荒漠、草地、林地、耕地)、河流发育程度等。

九、区位类

设问形式一般有 “分析……的条件”“分析甲、乙两地区……区位优势的共同点”“比较……的区位条件”“评价……的区位条件”等。

这类题要求掌握的知识点比较全面,要多看教材多回顾知识点啦。

答题一般回答两个方面。一是区位因素,一般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两个方面。自然因素一般从地理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气候、水源、植被、土壤、资源等方面来分析;社会经济因素一般从历史条件、人口、工农业、城市、交通、市场、政策、科技、原料等方面来分析。二是影响某事物的区位因素有有利和不利的两个方面。答题时要注意题目中的要求,按规定作答哦。

高考主观题怎么拿高分? 今天,我们继续推出阅卷组老师对2015年高考地理主观题答题中的典型错误分析,为你解密答题技巧,同学们看过来!!

回头看样题:2015高考地理主观题

易错原因VS答题技巧

36(1)

【典型答题错误及分析】

特征:位于湿地附近,沿着国界线。

成因:甲处降水量大,使得水位高,且降水量少时,温度低,水蒸发少,所以水位不降低反而升高,导致河流水量过多,所以河流附近多湿地。

答题错误表现为概念不清,理解出错,方向偏离。把水位特征理解成水系分布特点;把夏季降水量大但河流冬季水位高的成因,错误地理解为与一个流域的干湿度即降水量与蒸发量之间的关系有关,而没有从河流水位特征紧密关联的影响因子——补给角度,即湿地对径流调节作用去分析和推理。

【解题技巧】

有关河流水位特征描述,应从三个方面入手,即河流全年水位高度情况、最高与最低水位发生的月份或季节、水位的年内变化趋势。

读图2,可知甲地河流全年水位在3m以上;该地在南半球,根据图中月份,高水位在冬季(6-7月),低水位在夏季(12月-次年1月);对于河流水位高低和年内水位变化缓急的定性判断,则要结合河流的补给来源情况考虑。

读图1,可知甲地河流上游地区补给是以降水补给为主;读图2甲地气候资料统计图,得知甲地降水量最大值为150mm左右,最小值为40mm左右,二者比率约为4:1,对比河流水位的变化情况,最高水位为4.5m,最低水位为3m,二者比率为1.5:1,由此可知,在降水量最少的季节,河流的水位也处于较高位,且年内水位变化相对来说比较和缓。同时,对比二者的峰值发生时间,会发现有着明显的不对应现象,河流丰水期要滞后雨季2个月以上。

分析其原因,主要考虑河流补给情况和水系特征。观察图例,发现图例中只有湿地是专题图例,其他都是基础图例,说明湿地是一个重要因素;再看甲在水系中的位置,水系相对单一,其上游仅为一条干流,流域内气候为季节性降水,中间部位地势低洼,又有大面积湿地分布,说明河流的补给主要是降水和湿地补给。为何会发生河流丰水期滞后的现象?是由降水量与蒸发量之间的关系造成的?显然不是,在湿润地区此作用不明显。综合以上信息,只有上游广布的湿地对河流发生了调节作用,滞留径流使高水位比多雨季节推迟数月,并使水位年内变化和缓。

【应考答题注意事项】

要注意水位、水文、水系三者的概念区别,不能相互混淆、张冠李戴;明晰水位特征包含的表叙要点;注意题中各种图示信息之间的整合和关联,学会合理地分析推理,形成一条恰当的问题解决逻辑链;回答问题切忌同义反复,应从不同角度组织答案。

36(2)

【典型答题错误及分析】

中纬度位置,全年降水少,海拔较高,受的太阳辐射多,气压高,早晚温差大,有利于进行光合作用,受到的水汽多,有河流经过,山脉阻挡,吹来自海洋的风。

语言表达混乱,地理因果关系不清。“全年降水少……受到的水汽多……山脉阻挡,吹来自海洋的风”语义表达混乱,结论不明确;“海拔较高……气压高”为错误论述;“受到的太阳辐射多,气压高,早晚温差大,有利于进行光合作用”属于地理因果关系不清。

【解题技巧】

阅读材料二,可知乙地是新疆吐鲁番的甜瓜在海外的生产基地,其种植甜瓜的生产条件应与新疆的生产条件相仿;种植甜瓜的有利自然条件可从气候(温度、光照、降水)、地形、土壤、水源四个方面去分析。

读图1,乙地地处32°S附近,东、西部皆有山脉分布,且西部有6960m的高峰,海拔达704m,结合图3气候统计图,说明地处内陆,阻挡了东西两侧水汽的进入,气候干旱,降水少,晴天多,光照充足,有利于甜瓜的生长;昼夜温差大,有利于甜瓜糖分的积累;附近有河流流经,也有高山冰雪融水,提供了必要的生产灌溉用水;乙地位于河谷地带,地形相对开阔平坦,为生产甜瓜提供了必要的农业用地。内陆干旱,海拔高,夏季紫外线照射强烈,冬季多低温,农作物病虫害相对较少。

【应考答题注意事项】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死套知识模板教条应答;能敏捷地感知题干中相关信息所隐含的逻辑指向,学会知识迁移,在新情境中作合理的想象和推理;表达问题应用词专业,词义准确,语句通顺,语义连贯,结论明确,前因后果,互不矛盾。

36(3)

【典型答题错误及分析】

自然优势:①位于沿海,海运发达,交通便利;②人口稠密,劳动力充足;③市场需求广阔,造纸原料丰富;④受太平洋影响,水资源丰富,有利于辐射松的种植;⑤位于国界,有利于各国之间的协作;⑥传统栽种基础好,具有历史基础;⑦纸质质量好,价格低廉易出口。

概念辨识不清,设问要求简述自然优势,回答时却答非所问,把人文优势也写入其中;审题不清,把二问当作一问处理,不加区分合并作答,以致答案指向不明,一答不及二问,得分失利。

【解题技巧】

读题析题,区分本小题中的两个设问,即分别回答栽植辐射松的自然优势和发展纸浆出口的自然优势,明确限制性条件——自然优势,不涉及人文因素。从题干文字信息获知,丙地广泛种植辐射松,并在此基础之上发展了纸浆出口业,可推断出本地辐射松的栽植条件和生长条件较好。

读图1,根据纬度,丙地属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和湿润,有利于辐射松生长;位于山脉西侧,山地多,宜林地广。因广泛种植辐射松,所以制造纸浆原料丰富;制造纸浆需大量用水,由此可推导出,本地水资源丰富,能满足生产用水;丙地临近海岸,附近建有港口,为出口带来便利的运输条件。

【应考答题注意事项】

谨慎审题,明晰设问中的问题数量、限制性条件和方式要求;辨识基本概念,区分自然与人文概念;了解基本区域地理知识背景,掌握常规地理推理方法;注意解题思路的系统性、针对性和有效性,避免凭直觉和回忆堆砌答案。

37(1)

【典型答题错误及分析】

▲①长江下游泥沙淤积严重,建设众多引排工程有利于河流的疏通;②该地区城市众多,有利于水资源流通的畅通;③引排工程临运河而建,有利于保证运河通畅,不被泥沙阻挡。

语言表达不畅,背景知识不够了解。

▲①该地工业生产发达,需要众多引排;②保护水资源,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表达笼统,用上位概念来替代下位概念,分析不具针对性和具体化,反映不出真实原因。

【解题技巧】

读图1,观察本地区的引排工程,主要分布在运河和河流之上;再分析区域背景:地处长江下游地区,地势低洼,多旱涝灾害,且经济发达,城市数量众多,其生活、生产用水量大,河网密布,为工农业生产提供便利的运输条件。由此可推断出,此处建设众多引排工程主要目的有两个方面:一为解决本地区的旱涝灾害频发的问题,二为解决工农业生产用水问题。

分析原因可从自然和人文两个角度去解读,自然方面:本地属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集中且变率大,所以河流径流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较大;位于东部平原地区,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旱涝灾害易发。人文方面:人口和城市密集,经济发达,一方面需要众多引排工程保障生命、财产的安全,另一方面需要解决生活、生产用水和交通运输问题。

【应考答题注意事项】

分析题意,理顺解题思路,即分析原因首先要探明工程的实际功能,再作自然和人文两方面解读;不可用上位概念来替代下位概念解析具体问题,导致回答问题笼统模糊。

37(2)

【典型答题错误及分析】

▲南岸、东岸、西岸、左岸、右岸/一级、二级、三级

审题不清,未关注到设问的限制性条件,且数据分析错误。

▲交通非常便利,充足的劳动力,地形宽阔,离市区较远,适合发展工业,也有大量的人涌入。

基本概念不清,不知道资金密集型工业区位需求,只从工业区位一般性要求分析和阐述。

【解题技巧】

阅读题干材料,厘清岸线资源的基本含义,根据图2中的统计数据,长江江苏段南北岸岸线资源中,北岸的总里程、一级和三级岸线里程都比南岸长,二级岸线里程两者相差不多,故江苏段北岸比南岸岸线资源条件好。在解答第二问的主要原因中,先要分清该类工业包括哪些工业部门,生产上有何特点。资金密集型工业一般指钢铁、机械、石化等工业部门,基建和生产投资大,技术设备庞大,原材料和产品具有重、厚、长、大的特点;其次要分析这类工业的区位选择要求,根据生产特点,这类工业宜布局在大江大河沿海地区,理由是原料和产品多为大宗商品,宜采用水运,价格低廉,装运方便;该类工业用水量较大,沿江河分布,用水便利;生产有一定的污染,生产基地所在区域需有较大的环境容量。

【应考答题注意事项】

仔细审题,把握题干中所蕴含的基本信息,特别是一些不起眼的信息,却是答题的关键信息;回答问题要有针对性,应从资金密集型工业的自身区位需求出发,分析岸线资源对布局该类工业的优势条件。

37(3)

【典型答题错误及分析】

▲若迁移:①有利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产业水平;②增加高新产业的发展机会;③劳动力资源可能会相应减少,就业率下降。若不迁移:①防止产业单一化,促进新兴产业发展;②加大经济资金投入,加大开放力度;③优化组装企业;④形成品牌优势,更好地“走出去”。

析题能力弱,主体对象理解出错,把某组装企业的个体问题回答成企业所在地区的整体问题,答非所问。

▲不迁移。措施: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对资源循环利用的能力;调整优化企业生产结构。

审题不清,习惯性思维强,把两个问题变成了判断型的一问来处理;不了解当前社会经济条件变化的背景,即企业面临的具体困境,因而提出的应对措施不具针对性。

【解题技巧】

领会当前社会经济条件变化的背景是什么:是指企业生存面临着用工紧张,劳动力、地租等生产成本持续上涨的现状;对企业生产而言,搬与不搬面临着“两难”情境;如迁移到安徽,可以解决“用工荒”招工难的问题,同时,当地劳动力成本和地租较低,为企业节省了生产成本,但迁入地区生产配套设施不完善,距市场远,运输成本上升。如不迁移,则应采取措施,“机器换人”提高自动化生产水平,减少劳动力投入;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

【应考答题注意事项】

审题要谨慎,切忌沿用习惯性思维,把两个假设性设问当作一个判断问题回答;同时要分清问题的主体对象和问题的症结所在,回答问题要清晰、明确、有效。

END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