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泉州)南派螳螂拳发展史
本人1981年就读于泉州师专(“泉州师范学院”前身)数学系,有缘结识洪敦品先生(当年为师范美术系教师)并拜他门下学习武术。几十年来不忘恩师的教诲,砥砺前行坚持练习螳螂拳;今天诚惶诚恐地浅谈南派螳螂拳的发展史。
南派螳螂拳由来
螳螂拳上世纪70年代传入泉州,经著名武术家庄子深门下研析传授。其中,恩师洪敦品先生对太极螳螂拳偏爱有加,在精研的同时,忠于继承,博采众长,深入磨合了南北各派螳螂拳及南少林拳等拳种之精华,使目前流传于泉州地区的螳螂拳既保留了原太极螳螂拳的基本风格,也融入了其它拳种之精华。
1992年,由恩师洪敦品先生编著的南少林系列丛书《太极螳螂拳揭秘》在北京体院出版社出版,并被国家体育图书档案收藏,标志着泉州螳螂拳已兼容并蓄自成体系。之后在恩师洪敦品先生的直接引领下,其众多门生秉承其风格,团结协作,薪火相传,几十年来如一日,专注于泉州螳螂拳的练习、研修和传播。
南派螳螂拳简介
本门螳螂拳属象形类拳术,虽以意取形,但重意不重形。而且注重实战、实效、崇尚技击,非常讲究攻防平衡,讲究随其势打,寻其隙打,见空就打,出手打,回手也打,一打几下,以打为守。方法上,灵活多变,快速有效。
步法上多见玉环步,三七或四六步。身以“三环套月”,含胸拔背,“屈信相咸而利生焉”,如尺蠖之屈,如龙蛇之蛰,势斜骨正(上为正身,子午正;下为斜马,成30度夹角)。蓄势自然,三才(天地人)合一,以应万变。肩胯合、肘膝合、手足合,进退审时度势;心意合、意气合、气力合,如螳螂之守静,天心一轮明月,如螳螂之捕食,随势出招,有形而如未见其形。
拳法上有穿、扫、刮、撞、缠、裹、勾、崩、封、顶、刁、钳、圈、掏、切、靠、捞、截等,又多见拳、肘、膝、腿、胯成组综合拳法,正所谓不动无有不动,如车轮手、套漏圈拳、爬山手、枪拳连珠炮、刮面撩阳、封崩栽插、盘磨肘,上下左右长短急叠连绵。腿法不多,出腿少过胯,有截、弹、撩、跺,唯伏虎迎面腿例外。步法常带拖步,又称促步,必有一足拖地,称之“铁牛犁地”。
速度上,快疾勇猛,敏捷又富有变化;能量运用上,融合地心引力,讲究劲力齐整,力由脊发;螳螂拳一开一合,如暴风骤雨,身法步形,上下三节,呈直横方刚之势。本门太极螳螂拳更多要求圆柔。丹田转,腰轴起,必以螺旋。螳螂爪、螳螂刀上下三节走螺旋,控制中线,在身前子午正门形成铜墙铁壁。大折枝、小折枝更以腰轴之螺旋化敌势,籍全身螺旋之整劲,施于敌一关节而折之。
太极螳螂拳为何以圆势为用?“生生之为神”,“圆为神”,圆者可无始无终。临阵相搏,方刚之势易于用尽。故有“柔在他人后,刚在他人后”之诫。虽如是,吞吐之间,其隙乃易为人所乘,圆势不然,其形无始无终,而势不能尽。太极螳螂爪、刀,均为沉重兵器,方刚之势易于同惯性收不住,势尽则为人所乘。
本门螳螂拳主要内容有:螳螂爪、大小折枝、螳螂双把刀、螳螂双刀、螳螂双匕、螳螂剑。其中:螳螂爪、螳螂双把刀为奇门兵器,螳螂爪亦称:铁袖子 。
南派螳螂拳当今发展概况
本门螳螂拳经历几十年来的发展积淀,恩师可谓桃李满天下,人数众多,人才辈出。师兄弟们在各自地方和岗位授徒教习;目前经体育局、民政局正式审批的武馆专职武馆分别有,(南派螳螂拳)励学国术馆和(泉州螳螂门)尚德武术馆。其中励学武术馆,近几年,在黄方、龚万毅、杨振利、江火炎等人的带领下,全体教练、学员共同努力,积极参加各种武术赛事并荣获诸多荣誉(近五年荣获国家级、省级赛事:金牌9枚、银牌13枚),参加各种公益及推动武术进社区、进校园等活动,深受同行认可和社会各界好评。
一日为师 终身为父
恩师洪敦品先生,籍贯福建泉州人氏现居香港。经常大陆香港两地跑,如今已是七十多岁高龄,甚是辛苦。他一贯尚武崇德,修身养性,崇尚仁义礼智信的道德准则。对外平易近人,性情和蔼可亲,从来以礼待人,不恃武伤人;对内经常教导我们,学武不是为了要打人,是为了锻炼吃苦耐劳的精神,磨练自己的意志力,提高自信心!生活上对待我们如亲人爱护有加,谁有困难都会尽力给以帮助。记得当初我拜师时因还是在读学生,恩师没有收取我一分钱的拜师礼和学徒费,而且还经常到他家蹭饭呢;几十年了至今还记忆犹新,甚觉愧疚和感恩!而在练武教学上,恩师则是认真严格以待。每一个招式都要求我们千遍的练习,若你练到八分好,他也不会夸你,只有你达到要求,他才会接着教你新招,练至任何招式来你都能条件反射做出应对的程度。常言道:“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我们师徒亲如一家,希望今后好好报答我的恩师。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