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谷子大智慧:管理者不明白这个道理,很容易沦为被管理者
前589年,鞌之战爆发,卫国的孙桓子率军对阵齐国,结果惨败。孙桓子被敌人包围,依然浴血奋战,眼看要成齐军的刀下亡魂了,说时迟那时快,军中突然跃出一名叫于奚的勇士,在千军万马之中救出了孙桓子。
得救后的孙桓子随即面临一个难题,应该怎么还人情?
一
这个问题落在了卫国管理顾问孔丘身上。
于奚立下大功,孙桓子打算狠狠的报答这位救命恩人,于是决定赏赐于奚几座城池。可是于奚也是个实在人,他不想要什么金银财宝,甚至连封地都不想要,他到底想要什么呢?
繁缨!这是啥呢?这个于奚估计是个官迷,他就想要一件贵族的专有装饰品。孙桓子一听也高兴坏了,只要赏个“小物件”就能还人情,怎么算都划算,何乐而不为呢?
二
试想,于奚为什么要这个“小物件”呢?其实很简单,“繁缨”是身份的象征。
咱们首先搞明白一个概念“贫贱”,现在主要指的是贫穷。但搁过去不是,贫是穷,贱是卑。贫未必贱,贱也未必穷。贫,我们可以理解是口袋里没钱,但是贱,指的是身份卑微。有些古人口袋里有钱,但是地位低下。关于这个问题,鬼谷子很精准的提出了在游说时,应该将“贫贱”拆分开,强调“与贫者言,依于利;与贱者言,依于谦”。
啥意思呢?游说穷困的人,要以利益为主。游说卑贱的人,要以谦逊为主。很显然,鬼谷子照顾到了草根们脆弱的自尊心。
这个道理鬼谷子知道,但是孙桓子未必知道,他原打算用点利益把于奚的人情给还了。可始料未及,于奚不买账,他看不上物质上的东西,表示想要身份上的东西,恰巧“繁缨”可以满足这个需求。
匪夷所思不?
咱们可以这么理解,“繁缨”就是你们当地最好学区房指标,看起来好像不值钱,但普通人挤破头往里挤,一般人根本上不了。穷人挖空心思想要的贵重物品,或许只是富人们不正眼瞧的普通物件。
孙桓子寻思:既然于奚想要,给他便是?反正这个有很多。
三
孔子觉得名不正,言不顺。很有点赵太爷怒骂阿Q说的那句“你也配姓赵”。
很希望那些推崇“仁义道德”的朋友多读点儒家经典。为啥呢?儒家是个特别讲究名分的学派,他们认定人就是要有“三六九等”,君子是君子,小人是小人。不同阶层的人穿什么衣服,做什么职业,其实是有明确要求的。这些要求就是“礼”的主要内容,不得逾越,违者必究!
于奚想要贵族的信物,孔子表示“呸,想得美”,有没有感受到一股浓浓的“王侯将相有种”的感觉?在这里,阿信帮大家再确定一下鬼谷子给纵横家们制定的人生奋斗的终极目标“明名”,指的不是获得名声,而是获得名分,是小人跨越阶层,成为君子的名分。
我们言归正传,为什么孔子反对给于奚“繁缨”呢?因为要名正言顺,于奚的身份不符合标准。“繁缨”在这里俨然就是身份的象征,代表着权力、荣誉和地位,名器不可轻易与人。
如果回绝了于奚的要求,孙桓子的人情该怎么还呢?孔子的建议是“不如多与之邑”,不如再不如多给于奚点封地,让他当包租公。但是想体验一把贵族的生活,没门!这就叫封建礼制,从来不只是仁义忠信,而是苛刻严格的制度。
司马光在解释“礼”时说“夫礼,辨贵贱,序亲疏,裁群物,制庶事”。很显然,司马光是支持阿信的观点的,礼的作用就是有辨别身份贵贱,排序亲疏关系,决裁万物,处理日常事务。所以,你猜什么人讲礼?是带有贵族血统的君子。
礼是他们的管理工具!
四
朋友老张有个困境,他开的公司里有个业务员小赵,人很聪明,业绩做的不错。在日常工作中只要他提出的要求,老张就尽量满足。为了让小赵好好干活,甚至与他称兄道弟。
结果怎么样呢?小赵的野心和胃口越来越大,一开始先是随意坐老板的椅子,接着公开反对老板的经营方针,丝毫没把老张放眼里。其他员工也是敢怒不敢言,毕竟他是老板的“哥们”。
对此,司马光说“非名不著,非器不形”,没有一定的名位,就不要显扬。没有器物,就不能表现相应的名位。因为,“名器既乱则上下无以相保故也”,名位、器物一紊乱,上下就无法相安互保。
管理者的本分就是要求员工,守规矩,摆正位置,各司其职,在什么位置就做什么事。管理者不能混淆地位上的差别,更不能将权柄轻易与人。上下有别,不能乱了主次先后。因为人是有阶层的,人的行为要和自己所处阶层相符合,不能做超越阶层的事。不明白这个道理,管理者很容易沦为被管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