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境域变迁 ——清时期

 清朝初年,蒙古鄂尔多斯部额琳沁、固鲁岱青游牧阿拉善地区,顺治六年(1649年),因大札木苏叛乱,所部移牧河套地区。康熙十五年(1676年),卫拉特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击败和硕特部首领鄂齐尔图汗。康熙十六年(1677年),固始汗(又译顾实汗)之孙和罗理率和硕特余部自新疆迁徙,途经青海大草滩,移牧阿拉善地区。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和罗理奏请归顺,清廷上谕嘉奖,并划贺兰山以西地方为其牧地。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建阿拉善厄鲁特和硕特旗,旗府设在紫泥湖。雍正十年(1732年)迁旗府于定远营,直属清廷理藩院。

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徙牧于伏尔加河流域的土尔扈特部阿玉奇汗族弟纳扎尔玛穆特之子阿喇布珠尔率部赴西藏礼佛,归路被阻,请求内附,清廷赐牧党河、色尔腾地方,此举较土尔扈特部渥巴锡汗率部东归早73年。雍正七年(1729年),阿喇布珠尔之子丹忠晋封多罗贝勒。雍正九年(1731年)以后移牧额济纳河流域。乾隆十八年(1753年),设额济纳旧土尔扈特旗。

以上两旗为特别旗,旗上不设盟,亦不受地方盟的节制,直属清廷理藩院管辖。

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 年),阿拉善旗第三任旗王罗布桑多尔济,鉴于旗境面积广大、交通不便,为便于管理行政事务,下令将全旗划分为六大片:第一片一 东起黄河,西至沃绰特,北起哈布特日嘎沙漠,南至查千套海及贺兰山北麓;第二片一东起哈布特日嘎沙漠,西至科布勒、克日毛日图,北起乌兰布拉格,东南至黄河边:第三片-东北从吉兰泰起至东西沙日扎,西以那林哈日、巴彦诺日公、毕齐格台、其布根茨为界,东以乌兰布拉格、图克木等为界;第四片北起科布勒,南至道兰布日、吉仁,东起浑都伦、巴尔斯来,西至豪木克沙漠;第五片一西北起额门扎哈霍勒,至北面的额尔克哈什哈,东起图兰太,西至额布林努如、那林包日勒吉等地;第六片一 东从三关开始沿长城至中卫城门,再往西面的三印井、淖干努如、都特、敖努图、查干布拉格、包日达布苏、扎格图、哈日呼茨、瑙木很、阿日呼都格等地。

清嘉庆二十年(1815年),阿拉善旗第五任旗王玛哈巴拉改变原行政区划,始在旗内实行苏木、巴格建制,设8个苏木、34个巴格。嘉庆二十六年(1821年)又增设两个巴格,至此阿拉普旗共有36个巴格、1个定远营城。苏木和巴格为两个直属于旗的组织,苏木当时为军事组织(后演变为行政组织),相当于现在军队的连队建制,管理军事行政事宜;巴格是以游牧区域为单位建立的基层行政组织,管理一般行政事宜,兼管民事、刑事诉讼。36个巴格即:巴伦别立、布古图、乌图、宗别立、科泊那木格、厢根达来、豪依尔呼都格、通湖、扎哈道兰、艾尔克哈什哈、图兰太、擦汗布鲁克、擦汗淖尔、巴音布日都、雅布赖、艾立布盖、巴丹吉林、拐子、宗乃、树贵、巴伦沙尔扎、宗沙尔扎、巴音诺日公、巴音乌拉、库克布尔都、沙拉布尔都、素木图、吉兰太、科布尔、洪格日鄂楞、图克木、哈鲁乃、沙金套海、巴音套海、道兰素海、磴口。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