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商品价格波动、对商品顶底的解读
来源:资本小论
对价格波动的解释
在目前的经济学中,主流学说对价格波动的解释是供需理论。供需理论讲的是如果商品的供大于求价格就会下降,供小于求价格就会上涨,代表人物马歇尔等人,这一点大家都很容易明白,也很容易理解;
其次是价值决定理论,也就是劳动价值论,商品价格(价值)决定于生产商品的代价(如生产成本、劳动、社会必要劳动等),当生产该商品的成本提高了,该商品的价格(价值)就会上涨,当生产该商品的成本下降了,该商品的价格(价值)就会下跌,代表人物马格努斯、马克思等人,该理论也很容易理解;
再者就是边际效用理论。边际效用理论讲的是商品的价格取决于商品的边际效用,当边际效用增加时,商品的边际效用增加,商品的价格就会上涨;当商品的边际效用减少,商品的价格就会下跌,这个稍微复杂,但学过微观的还是没问题的;
当然,还有一些比较难以理解的学派,比如斯拉法价格学派。斯拉法认为,商品价格是由生产投入-产出关系和劳资分配关系决定的。
以上理论都是正确的,且都能够在我们的商品交易中运用(尤其是前三个理论)。
所以我们在分析商品的时候,往往一开始都是从供需的角度去切入,如果中长期供大于求,定义为商品价格下跌周期;如果中长期供小于求,定义为商品价格上涨周期。
但是在一些特殊情况,我们会考虑商品的生产成本;如果商品高价格伤害了下游产业,产业内有价无市,导致下游企业生产一件亏损一件,我们往往会把这个价格区间定义为价格顶部;但是如果商品价格过低导致了上游企业主动削减产能甚至陷入亏损,那我们也会把这个价格区间定义为价格底部。
所以关于价格波动的原因,我是这样看待的:
商品价格的运动规律存在着两个作用力:价格动能、价格势能。
价格动能主导价格的运动的轨迹,是商品价格运行的驱动;价格势能主导价格的运动的顶底,是商品价格的估值。价格的动能和势能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当一个商品价格太低或者太高,往往是势能主导(也就是估值主导)。只要估值一出现问题(太低或者太高),势能的作用就凸显,让价格发生变化。
当一个商品在上涨或者下跌的过程中,往往就变成了动能主导,价格的动能本质是价格寻找驱动。在上涨或者下跌的过程中,价格驱动往往就是供需、库存、开工、利润率等。只要这类要素中某一个主导了这个商品,价格就会能够围绕这个驱动一直运行下去。
直到价格动能的故事无法继续下去了,也就是商品要么是绝对的高位要么是绝对的低位,那么商品的价格势能就起来了。首先是震荡、横盘,然后势能转化为动能,要么一飞冲天,要么瀑布倾泻。
价格的顶底
我们可以找到商品的驱动。这一点不是很困难,通过持续跟踪产业上下游的生产情况,记录库存数据,评估产业利润,制作供需平衡表等方法,我们可以判断出目前市场该品种的主要驱动是什么。当然,判断的依据应当运用边际变化的方式,而不是仅仅是只观测数据本身。
然后去判断当前市场应该做空还是做多。
但是我们通常很难猜测到商品价格的顶和底。对商品的估值把握却不是那么简单,正如前面所说的,我们知道何时开仓是找到驱动;但我们何时平仓却是在找估值。
准确的来说,在独立的期货市场甚至金融市场上,任何估值相关的问题无法解决,这是一个伪命题。正如股票一样,有些股票可以永无止境的上涨,直到投资者怀疑整个股票市场。在保证金制度下,这个问题被放得更大,期货市场也是如此。
但是有一类人,他们知道股票是高估还是低估,他们就是公司的管理者。他们往往可以根据已有的公司数据对公司股价进行评估,从而判断公司股价是否失衡,从而进行公司的市值管理。
反应到期货市场上,我们先假定期货市场是为了现货产业更好的去经营和生产。现在我们结合现货市场,估值的问题就可以慢慢去理解和解决。
正如前面所说的,如果商品高价格伤害了下游产业,产业内有价无市,导致下游企业生产一件亏损一件,我们往往会把这个价格区间定义为价格顶部;但是如果商品价格过低导致了上游企业主动削减产能甚至陷入亏损,那我们也会把这个价格区间定义为价格底部。
这就是估值的问题。
但是不可否定,产业间的上游或者下游的亏损其实也很正常,要不然谁都去做产业了。只不过产业内的利润分配永远都不可能只导向一端而另一端永远都在亏损状态,这也可以说是博弈后的结果。假如在铜产业中,上游产业天然的优势是控制了铜的总产量以及铜这类物质必然慢慢被消耗殆尽这个事实;但是如果下游产业如果大规模的寻找到了可替代品或者控制了消费量,那么博弈又会向下游端倾斜。
所以在这个环节,上下游之间各方成本就可以说是商品的一个估值。
假设某个商品的现货价是8000,如果价格上涨1000的时候,产业内的下游企业有一半都要面临亏损,停产,那么现货价的顶部就大致在9000左右,不管期货升水还是贴水,在保持基差变化不大的情况下,期货的顶部大致就是再涨1000点也就是10000的时候。因为在产业中,由于不仅仅是上下游之间的博弈,还有其他各方势力的参与。尤其是在行情的末端,往往都是金融资本绞杀产业资本的时候。同时,国家此时也会参与其中,为淘汰落后产能,促进产业升级做贡献。
这也是我们能看到大型大宗商品指数都是呈现出阶梯式的上涨的原因。
相反,假设某个商品的现货价是10000,如果价格下跌1000的时候,产业内的上游企业大部分都要面临亏损状态或者部分已经破产,那么现货的底部大概就在10000左右,不管期货升水还是贴水,在保持基差变化不大的情况下,期货的底部也就是再跌1000点左右。同样的,原因是各方势力的参与已经金融资本的绞杀,期货市场的底部会比现货市场底部更低。
所以这就给我们提供了另一种判断市场顶底的方法。
我们再根据之前所说的,根据期货的合约结构加上现货市场的基差情况(升贴水)去判断,那我们的胜率便会更高。
但是这个需要根据个人的理解去判断,交易的周期决定了交易的方法。短线拼概率、中线拼技术、长线拼眼光。所以这就导致了,做短线的往往搞技术分析,做中线的往往搞供需分析,做长线的往往进行成本分析。
这都是没有错的,都可能赚钱,也都会面临亏损,毕竟市场是公平的。
对市场顶部底部的判断
说起市场底的问题,可能会想到李大霄,什么少年底1、少年底2、青春底、钻石底、婴儿底。当然,这都已经成为金融市场的笑话,我们对这种忽悠且毫无根据之类的学说也没有任何兴趣。
市场上,真正的底部只有一个。但是这个底没有任何人会知道。因为市场总是比人更聪明。盘面总是比人的分析高明。
但我们还是要去推测,否则人类就失去了生存的意义。对于我个人来说,我更倾向于将市场底部划分为两个模块,一个是盘面底部,一个是基本面底部。
两个底部之间可能相互作用。有的时候盘面已经创新低了,你觉得是市场底,但是基本面却还没有起来,基本面底还在下面,所以将盘面底又拉低了。有的时候基本面你以为是底部了,但是由于金融资本的绞杀,盘面价格也会越来越低,形成新的市场底。
关于盘面底,从技术分析的角度来看。我倾向于两个方面,一个是持仓底,另一个是技术底。
持仓底过后才是技术底。
持仓底的逻辑是这样的:价格低位,但是往往这个时候商品的持仓量却不断增加,并且一般持仓数据都是创历史新高。
在商品价格低位的时候,现货市场的供应就会受到抑制,同时需求受刺激,这是供需理论告诉我们的。盘面的空头增加供应,持仓量不断增加,但是现货市场上,价格实在是太低了,部分上游生产商已经停止生产,停止供应。我们所看到的供应,大多数是市场上的虚拟盘供应。所以从整个市场的供应来说,持仓底的真实供应量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多,虚拟盘和虚拟供应很大。
这个阶段,就是市场的持仓底。
但是,没有现货的空头都是纸老虎。任何市场上的风吹草动,都会引起空头的混乱,就如惊弓之鸟。如果出现大厂家停产,或者说需求出现起色,或者出现了政策调控,空头很容易出现减仓踩踏的情况,然后再盘面上形成暴涨,在持仓量有所下降的情况下形成一个不错的技术形态,且放量。
这种情况下,我就习惯称之为:技术底。
从持仓底到技术底,过程可长可短,因为我们无法判断真正持仓底。所以这也就仅仅是一种不是很站得住脚的逻辑推断。
举个例子,这个过程就好比当前的甲醇和燃油。燃油指数在2019/11/15持仓量创下历史新高,随后的价格慢慢上涨,在上涨的过程中,持仓量下降,同时配合了成交量的上升,这就是一个持仓底到技术底的过程。
甲醇类似,但是甲醇更复杂一些。甲醇在2019年7月底持仓量创下历史新高,随后价格有所上涨,在8月中旬的时候终于小幅度上涨一波,一样的配合了持仓量下降,成交量上升的情况;随后在9月底创下了阶段性的新高;后来持仓量继续增加,价格创下新低;一直到近期,甲醇的价格开始回暖,同样的配合了持仓量的下降和成交量的放大。
这就出现了两个故事,故事稍后再说。
如果技术底成功立足,那就会形成一个比较不错的技术形态。从而形成一个实质性的区域底部,并且在这个地步站稳。在此期间,期货盘面成交量的放大,且配合了价格的抬升,现货市场上往往也成交很好。由于期货市场上的空头已经都可能在底部踩踏走人,所以低价品种的上涨往往阶段性的涨幅会更大,所以我们能发现,每一次创新低后的反弹都更快且单日涨幅更大。
然后期货盘面价格的上涨带动现货市场的成交后,现货市场的需求会进一步加大(价格的上涨会现货商采购欲望会增加),推动了去库存进一步加快。反应到盘面上就是Backwardation的期限结构变得更加陡峭,出现了这个结构,那将更容易刺激多头去盘面上做多买货(可以顺便抛点现货充实一下现金流)。所以我们下结论:
此时,持仓底→技术底=基本面底
当这个时候到来的时候,也就是分析师们所说的,基本面底的到来。
因为整个产业都活起来了。首先是期货成交带动现货的成交,现货的成交又推动期货的上涨,期货的上涨又使得期限结构发生变化,期限结构发生变化后商品的中长趋势就确立了。
当然,也会存在伪技术底的情况,就如2019年9月底的甲醇。在创下新高后又掉头向下,持仓量增加,最终创下新低。这个其实可以这么理解,我们知道持仓底是一个阶段性的底部,但是我们不确定持仓底究竟是不是基本面底,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理解为:
此时,持仓底→技术底≠基本面底
所以只是一个小反弹,短暂的反弹后又创新低。翻开燃油的K线,其实也是一样的,虽然持仓量一直创下新高,但是价格却屡创新低,究其原因,我们不确定基本面底到底在哪。究其根源,那就是,市场中无人知晓市场的底部在何处。
我们都是在猜测,只不过有的人猜对了而已,虽然大部分人都猜错。当伪技术底过完后,市场又会进入新一轮的加仓周期,直到现货商多头们或者抄底的多头们顶不住了。市场上又很容易出现那些振奋的消息(比如停产减产检修、库存下降甚至没了、产业没利润了、国家搞补贴了之类的),这个时候,没有现货的空头就很容易平仓走人,同时也很容易出现踩踏暴涨。
但规律是,越是行情的末端,市场节奏越快,价格停留在底部的时间就越短。
所以就有两个故事:
1.持仓底→技术底=基本面底→价格拉涨→结构转型→价格拉涨……
2.持仓底→技术底≠基本面底→价格下跌→新持仓底→新技术底……
同时,这两个过程也是:
1.价格势能积累→价格动能爆发
2.价格势能积累,价格势能不足,不能引发动能;势能继续积累,继续爆发。
好了,市场底部的故事就到这,其实也是一个物极必反的过程。
(关于市场顶部的故事暂时没有理解透彻,下次阐述)
总结
1.关于价格波动的理论,都很好的解释了价格波动,且对商品分析有帮助;
2.价格动能主导价格的运动的轨迹,是商品价格运行的驱动;价格势能主导价格的运动的顶底,是商品价格的估值;
3.我们可以找到商品的驱动,能够判断趋势性的行情;但往往我们无法判断估值,找不到商品的估值水平;
4.行情末端往往是金融资本绞杀产业资本的时候;
5.短线拼概率、中线拼技术、长线拼眼光。所以这就导致了,做短线的往往搞技术分析,做中线的往往搞供需分析,做长线的往往进行成本分析;
6.市场底部我分为盘面底部和基本面底部,盘面底部分为持仓底和技术底,其中持仓量底过后才会出现技术底;
7.没有现货的空头就是纸老虎;
8.越是行情的末端,市场节奏越快,停留在底部的时间越短;
9.我们无法判断出真正的持仓底,所以我们也就无法判断市场的底部;
10.市场存在两个故事,一是持仓底→技术底=基本面底;二是持仓底→技术底≠基本面底;对应的是价格势能和价格动能之间的关系.
参考资料
1.安娜·库林.《量价分析:量价分析创始人威科夫的盘口解读方法》.肖凤娟译.中国青年出版社.2016.09
2.姜昌武.卢赣平.《套期保值实务》中国金融出版社.2010.09
3.Jerry Ma.《教你炒期货:基于概率思维与逻辑思维的交易系统》.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2019.05
4.约翰.莫非《期货市场技术分析》.丁圣元译.地震出版社.2005.05
4.Jorion,Philippe.Financial Risk Manager Handbook(5ed.).John Wiley and Sons.2009.
5.De Jong,A.;Rosenthal,L.;van Dijk,M.A.(June 2008).'The Risk and Return of Arbitrage in Dual-Listed Companies'.
—End—
文章来源于资本小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后台联系。期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美尔雅期货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本内容包括但不限于字体、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为转载内容,如侵犯第三方合法权益的,权利人可自行通知该用户及时采取删除、修正侵权内容等必要措施或依法采取其他权利主张,美尔雅期货对此不承担任何责任,但会积极协助权利人对侵权内容进行删除等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