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郑培亮 临《曹全碑》

郑培亮,1972年生于山东省阳谷县。毕业于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系,曾任聊城大学美术学院书法系主任、山东工艺美院美术系副教授、教授,现任职于中国书法家协会。

出版专著:

《二十世纪中国书法史》(合著),河南美术出版社1998年;

《两汉书法艺术研究》,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年;

《从临摹到创作》,上海书画出版社2007年;

《一笔一画——关于隶书的书写状态》,荣宝斋出版社2011年;

《刀笔吏》,华文出版社2014年。

《郑培亮书法刻石》五卷,书法出版社。

临池心语

《曹全碑》拓片

2020年2月20一23日临

《曹全碑》全称《汉濮阳令曹全碑》,系东汉王敞等人为郃阳令曹全纪功颂德而立。此碑于明万历初在郃阳(今陕西合阳)莘里村出土,传碑石在明代末年断裂,人们通常所见到的多是断裂后的拓本。现保存于西安碑林,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明拓本。

曹全字景完,甘肃敦煌效谷人。生卒不详,立碑时间为东汉中平二年(185)。历任官职:上计鳌史—治中—别驾—西域戊部司马—右扶风槐里县令—酒泉郡禄福县长,仕途经历丰富,能文能武,有勇有谋,业务能力强,能够胜任各种岗位,不挑三拣四,不怨天尤人,可谓良臣;曾平定西域疏勒国之乱,参与平息黄巾起义军造反,保持边疆稳定,平息内部矛盾,维护国家统一,确保长治久安,可谓良将;兴造郃阳城郭,开南寺门,重开学社, 人文蔚起,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清正廉洁,任人唯贤,可谓良吏。

曹全出生于“书香门第,道德世家”,从高祖父曹敏到曹全四代人,都曾被举孝廉,官四代,家族显赫。曹全讲孝道,恤民情,在征讨疏勒国王和德时,爱护士兵,酒食共享,甚至为兵士“吮脓”。在征讨黄巾起义军结束后,“存慰高年,抚育鳏,以家钱赈米粟”,救济年老贫困之人。这样的品行,真的让我们有些“官二代”们惭愧,人家官四代了,还没学会飞扬跋扈,人家世代权贵,也没说我爷是曹敏。曹全绝对是个好干部。

《曹全碑》碑阳20行,每行45字;碑阴题名33行,分5横列;全碑共1165字。碑高253厘米,横宽123厘米,接近于宣纸丈二匹,鸿篇巨制。如果《曹全碑》的书写者换个内容,再写一篇千余字丈二整张的作品,能入选当代隶书展吗?不知道。

我临了三天,三天疑惑。

一是篆籀气。清方朔《枕经堂金石书画题跋》云:“此碑波磔不异《乙瑛》,而沉酣跌宕直合《韩敕》。正文与阴侧为一手,上接《石鼓》,旁通章草,下开魏、齐、周、隋及欧、褚家楷法,实为千古书家一大关键。不解篆书者,不能学此书;不善真草者,亦不能学此书也。”他说的不善真草者亦不能学此书有点绝对,因为隶书辈份在前,真草在后,前辈可以生产后辈,后辈不能克隆前辈。

但他说的不解篆籀者不能学此书,真是悟到了根本。近代书家姚华说:其用笔多圆劲如篆势,所以虽瘦而腴,且如以锥画石,此中锋之最显著也。转折兼用,而折兼有先提而后按者,有迤而下行者,有略断而续行者相参。皆因势而宽严为之,至纯用转笔者,殆极罕见,故能遒丽独书也。姚华说得很精准,要写出圆劲的篆势,就要用中锋。《礼器》等汉碑的波磔用中锋或用侧锋加提按均可,独有《曹全》,非得笔笔中锋。逆入平出是隶书的基本技巧,逆入是为了入笔的饱满丰盈,逆入(包括使转)就要转笔,不转笔就不会珠圆玉润。平出而不是斜出,平出就是保持中锋,不中锋则不圆劲。

二是秀美。万经说:“秀美飞动,不束缚,不驰骤,洵神品也。”杨守敬说:“前人多称其书法之佳,至比之《韩敕》《娄寿》,恐非其伦。尝以质之孺初,孺初曰:'分书之有《曹全》,犹真行之有赵(孟頫),董(其昌)。’可谓知言。”(《平碑记》)他们都认为《曹全》秀美,秀美得甚至妩媚。清代郑谷口写《曹全》写得很媚,至于孺初把《曹全》比作赵董,亦可见前人对于此碑风格识见的一致性,那就是一个字:秀。我觉得一个秀字还不能准确的形容与概括。《曹全》虽“字法遒秀,逸致翩翩",但遒秀中寓刚健,逸致中含中实,是沉鱼落雁的沉静素默,而不是闭月羞花的娇美柔软。不知我的比喻对否,但汉代的人与书,既不会嗲声嗲气,更无趋炎媚世。

守望经典

临《曹全碑》

( 2020年2月20一23日临)

[横屏欣赏作品]

[作品局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