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简史(4)(本期有草、楷、行、魏晋南北朝书法)
(四)草书
字体在应用过程中不断演进,据许慎的《说文解字·叙》说:“汉兴有草书。”汉时流行的早期草书称章草。它的得名说法不一,一般认为因用于奏章而得名,又因汉史游以此体作《急就章》而得名,另外还有一些其他的说法。史游、杜操等都是汉代善章草的书法家。从作品中可以看出,章草保存有明显的隶意,点画带有波磔、字形扁平、字字独立。唐张怀
《书断》说:“章草即隶书之捷,草亦章草之捷也。”章草在实用中快速书写,逐渐去掉波磔,人们又称不带波磔的草书为今草。
(五)楷书
隶书在经过章草发展为今草的同时,沿着另一条线索发展为楷书。从东汉熹平陶瓶题字可以看出,其中大多数字褪去隶书的挑脚,已是一种稚拙的楷书。楷书把隶书点画的波磔改为平直,把形体的扁平变为方正。这样点画清楚,结体端正,既便于书写,又易于辨认。所以楷书一经形成,字体便长期保持稳定,一直沿用至今。十几个世纪以来的书法艺术史,都离不开因楷书产生、成熟和普遍使用而带来的影响。
(六)行书
行书简化楷书点画,又兼带草书连绵笔势,没有楷书那么工整,又不像草书那么潦草;既比楷书易写,又比草书易认,最切合实用,因此它和楷书一样通行至今。
马圈湾木简
《终年帖》(张芝)
汉代是书法大变革大发展的时期,书法到了汉末,基本上各体具备,并已出现对书体的系统论述,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便是一部从文字学角度来探讨书体的专著。草、楷、行书体的出现,为文字书写进一步发展为艺术奠定了造型基础,也为笔墨功能充分发挥开辟了崭新的天地。
三、魏晋南北朝书法
(一)三国时期书法
魏晋南北朝时期,篆、隶、草、楷、行各种书体,经过前代繁衍都已成熟,并各自形成体系。五体并行,相互影响,各具风格。在这基础上,孕育了钟繇、王羲之等伟大的书法家,产生了一批不朽的杰作,形成中国书法史上的黄金时代。
三国书法,以魏为主。魏国出现的书法家主要有邯郸淳韦诞、钟繇等,其中以钟繇最为著名,他善各种书体,尤以楷书见长,被后代奉为“楷书之祖”,与王羲之并称为“钟王”。其楷书笔法遒媚,结构朴茂,开创了由隶入楷的新貌。其真迹不见流传,历代法帖中传有以临本翻刻的《宣示表》、《力命表》、《荐季直表》等。
(二)晋朝书法
晋代受传统和师承的影响很深,书风极盛。由于晋代禁止立碑,刻石不多,书法作品主要写在缣帛上,而缣帛又难以长久保存,所以晋代的墨迹少有流传,只有陆机《平复帖》留至今日。《平复帖》为传世的第一件名家墨迹,在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宣示表》(钟繇)
《平复帖》(陆机)
晋代书法家代表当首推王羲之。王羲之,字逸少,官至右军将军,人称王右军,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书法家。1600多年来,他的书法一直为后世的学书者所宗法,他学张芝、钟繇,上承汉魏书法雄奇伟丽的传统,博采众家之长融为一炉,独创一家。篆、隶、草、行、楷各种书体都有很高的造诣,批评家认为他的楷书势巧形密;行书遒媚劲健而能千变万化,纯出于自然;草书一变汉魏质朴书风,创立了妍美流便的今体。书坛评价:“飘若浮云,矫如惊龙。”由于在书法艺术上有继往开来的超越成就,他的书迹被历代文人看作至宝,影响之大在历代书法家中首屈一指,故有“书圣”之美称,并与王献之合称“二王”,王羲之的楷书以《黄庭经》、《乐毅论》最为著名;草书以《十七帖》著名;行书以《兰亭集序》、《快雪时晴帖》、《丧乱帖》等著名。特别是行书《兰亭集序》,书法遒媚劲健、端秀清新,纯出于自然,是王羲之的生平代表之作,自古以来,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十七帖》(王羲之)
《兰亭集序》(王羲之)
(三)南北朝时期书法
南朝和北朝书法的共同特点是笔画方,有隶意,转角和方笔都直折成角,结构讲究借让关系,书风粗犷豪放,笔笔扎实,很有气派。当时南朝以造像记一类的帖和墓志铭一类的石刻多,北朝则盛行立碑,其中,北朝的文字刻石以魏(包括北魏、东魏、西魏)的书法最为发达,魏的书法又以北魏的成就最高,作品也最多。这种书法是具有特殊风格的楷体,人们惯于将这种以“方”、“密”为主要特征的书体称为“魏碑”,有时也称“北魏”。
魏碑根据用笔不同,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一是方笔直势。用笔方正斩截,给人一种既严整又有变化的感觉。如《张猛龙碑》、《吊比干碑》,笔画瘦硬,两端方而粗,如硬骨一般,结构方正奇伟、峻拔森严。这类字用方笔表现棱角,结体紧密,字呈方形,被认为是魏碑的正宗。
二是圆笔为主。《郑文公碑》、《石门铭》、《张玄墓志》等同属一类。这一类碑志笔势飞动、逸气略显,结构形态规整,左右顾盼有情且突破魏体方笔方形的局限,外观形态较丰富。
三是运笔方侧并见,笔势曲直并用。《张黑女墓志》可以为代表。该碑笔画密丽、虚而有神、结构紧凑、字形扁方,外形质朴而气韵清秀。
《张猛龙碑》
《张黑女墓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