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说《论语》:公冶长篇(二十)
一原文公冶长第五5.20 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试解】孔老师说:“宁武子在卫国曾经侍奉过文公和成公两朝,在文公的国家政治清明有道之世,宁武子能表现出自己的才智,取得了特别突出的功绩,从而获得了很高的赞誉。在成公的国家政治混乱动荡之世,原有的道德秩序被打乱,整个社会没有章法可以依循。聪明的人自会审时度势,见风使舵,以求自保,这时的宁武子做出了在智者看来很愚钝的行为:他不避艰险,挺身而出,周旋其间,为国家尽心竭力,独撑危局,既保其身,又济其君。宁武子在国家政治清明有道可依的时候,所表现出自己的才智,别人是可以把握得住,并能够做得到的;他那在国家政治混乱动荡的时候,所表现出的不避艰险、临危不缩的不识时务的通达之'愚钝’,别人是无法把握得住的,因而是无法做到的。”则《说文》:则:等画物也。从刀从贝。贝,古之物貨也。子德切。𠟻古文则。𠞋亦古文则。𠟭籀文则从鼎。段玉裁注:等画物者,定其差等,而各为介画也。今俗云科则是也。介画之,故从刀。引伸之为法则,假借之为语词。从刀贝。贝,古之物货也。说从贝之意。物货有贵贱之差,故从刀介画之。《尔雅》:则:常也,法也。汉字“则”是会意字。金文从鼎从刀,会以刀刻法于鼎之意。篆文从刀从贝系鼎之讹省。《说文》“等画物”,就是比照样子刻画器物。本义为法则、准则的依照、遵循、效仿。常用来表示在时间上两事发生的先后、并列、因果、转折的承接相续关系,相当于“就”、“即”、“便”。可《说文》:可:𦘫也。从口𠀀,𠀀亦声。凡可之属皆从可。肯我切。段玉裁注:肎者,骨闲肉肎肎箸也。凡中其肎肯曰肎。可、肎双声。《正字通》:可:否之对。《广韵》许也。汉字“可”,篆文表示肯的意思,本义是许可、肯定。引申为同意、能够、值得、适合等义。
三素说前一章对素以谨慎多虑而著称的鲁国大夫季文子进行了评说,季文子做事总是能够做到谨慎多思,“忠而有贤行,举事而寡过”,获得了“三思而后行”赞誉,老师告诉弟子:就学问修养来说,当权宜三思,尽思之尽善不为之过;就临事行前来说,要把握稍纵即逝的时机,敏而行之,不需要思考三次了。本章针对被时人称愚的卫国大夫宁武子的“愚”进行了评说,让弟子体悟“智”、“愚”和仁德境界的关系。老师说:“宁武子在卫国曾经侍奉过文公和成公两朝,在文公的国家政治清明有道之世,宁武子能表现出自己的才智,取得了特别突出的功绩,从而获得了很高的赞誉。在成公的国家政治混乱动荡之世,原有的道德秩序被打乱,整个社会没有章法可以依循。聪明的人自会审时度势,见风使舵,以求自保,这时的宁武子做出了在智者看来很愚钝的行为:他不避艰险,挺身而出,周旋其间,为国家尽心竭力,独撑危局,既保其身,又济其君。宁武子在国家政治清明有道可依的时候,所表现出自己的才智,别人是可以把握得住,并能够做得到的;他那在国家政治混乱动荡的时候,所表现出的不避艰险、临危不缩的不识时务的通达之'愚钝’,别人是无法把握得住的,因而是无法做到的。”本章老师继续通过对历史人物在政治事件中表现的评说,让弟子把握天下无道之时通达于仁德的智慧。天下有道之时,仁德大道处于彰显状态,人们的从仁之智是可以清晰把握得到的,但在天下无道之时,仁德大道处于隐晦不显的状态,仁德贤者的通达之智,常常会被世人当成不识时务的“愚钝”,这种“愚钝”不是通过“装糊涂”能够做到的,而是具有仁德境界后的一种通达,是自然而然从仁的顺从。本章需要注意的是对“愚不可及”的理解和把握。“愚”是时人对宁武子的评价,在这个“愚”字之中,可以看出春秋之乱时仁德隐而不张,误将仁德之智当作“愚钝”。孔子肯定了宁武子的境界和功绩,并以“愚不可及”对其智慧进行了高度颂扬。现在人们解读本章时,用“装愚”来解读宁武子,其实这是对孔子言说的曲解,是没能体悟仁德之境的肤浅。唐文治在《论语大义》中按:陆氏曰:“知、愚二字,乃世俗之论。知谓其能自养重,愚谓其不避艰险。此处文法,与'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同例,非真野人、真君子也。此知、愚亦非真知、真愚,皆世俗之见耳。夫子且不与深辨,谓世所共赞者,武子之知也,而不知其可及也;世所共笑者,武子之愚也,而不知其正不可及也。自古天下,皆赖有此等愚人担任,若皆取巧,则不成世界矣。然论武子之心,安知有知?亦安知有愚哉?惟只有忠而已矣。”查阅《素说<论语>》请在公众号中 回复”论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