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说《论语》:宪问篇(二十三)

01

   原  文     

宪问第十四

14.23 子曰:“君子上达,小人下达。”

02

   释  解      

老师说:“从政的仁德君子以'上达天道察时变’为旨要,通过观乎天文而知时节变化,引导民众明晓耕作、渔猎的时序季节;民众百姓以'下达物性力农工’为要务,致力田野,备耕细作,以应时节变化顺应天道的劳作秩序。”

03

   释  字     

达(達)
《说文》:達:行不相遇也。从辵羍声。《诗》曰:“挑兮达兮。”徒葛切。达,达或从大。或曰迭。
《玉篇》:達:佗割切。通也。
汉字“达”从辵从羍声,表示大道通畅,行人行走在大路上互不相遇。或者人驱赶羊群行走,道路畅通无阻。《魏书》记载东夷弁辰国风俗:“其俗,行者相逢,皆住让路。”可见当初避秦流亡海外的人还承继着“行者相逢,皆住让路”的习俗。羍,《广雅》训为“美也”。故《说文》:“行不相遇也”,含有“民知礼让”为美事之义。本义道路通畅,各行其道互不相阻,引申有通达之义。

04

   素说     

前一章通过子路事君之问,让行政者把握道义为先的事君的之道,体悟事君的正直无欺之诚和犯颜谏争之勇。本章通过“从政君子的上达天道察时变,民众百姓的下达物性力农工”的教导,让行政者把握行政治邦安民的要旨。
老师说:“从政的仁德君子以'上达天道察时变’为旨要,通过观乎天文而知时节变化,引导民众明晓耕作、渔猎的时序季节;民众百姓以'下达物性力农工’为要务,致力田野,备耕细作,以应时节变化顺应天道的劳作秩序。”
本章需要注意的有二:一是章义不是指君子和小人的不同境界和追求,而是教导从政者行政的要务。作为君子应当观乎天文以明察四时之变化,从而指导民众百姓明耕作渔猎的时序。因此君子上达的是四时变化和耕作渔猎时序的天道。对民众百姓来说他们下达的是物性变化和耕作渔猎技术的天道。因此本章是对仁德君子行政时的指导,不是学为君子和君子修身的教导。何晏以“本为上,末为下” 的“本末”说,皇侃以“上达于仁义,下达于财利”的“义利”说,朱熹从“君子循天理,故日进乎高明;小人循人欲,故日究乎污下”的“天理人欲”说,这些解读都没有把握住《论语》编者编排要义,没有把握住周代农耕文明的特点,没有把握住行政的治邦安民的要旨。为此,我参考了戴望《论语注》:“作君作师,上通天道,故曰君子;小人务工,作力田野,下通物性而已。”作出了全新的解读。二是注意“达”字中含有“美好”之义,即通达之美。因此无论“上达”,还是“下达”都是一种美好的事,不存在“长进向上”的积极和“沉沦向下”的消极之意。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