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味在童年

走过一些地方,尝过不算少的美食风味,有的甜腻,有的劲辣,有的微苦……犹如咂摸着五味的人生,随着岁月的流逝,渐渐沉淀在心底。要说最忘不了的,还是童年时代的美味。
那时候,物质相对匮乏,一些当时还比较新奇稀罕的东西比如像糖果啊点心啊这类食物很少,并不像现在一样可以足量地随意吃到,只有逢年过节时才能像穿新衣服一样从父母那儿仪式感隆重地“被分到”一些,我们也因此会兴高采烈好一阵子,攒起来一点一点慢慢“享用”。但打我记事起,自己家种的各种农产品一般还是管够的。我们村是旱地,坡地,适合种植玉米,土豆,高粱,谷子,豆类等,由于环境适宜,这些作物产量通常都比较高,因此这些食物也很少会短缺。吃着小米饭,山药蛋,窝窝头,红豆粥,粗粮面长大的我们,当时并没觉出它们的魅力所在。如今想来,这些通过我们自己亲手种植、收获和制作的纯天然食物是多么美味,多么珍贵啊。
农家饭的种类是很丰富的,只一样玉米就有好多种吃法:煮玉米,玉米饼,玉米面猫耳朵,玉米面斜尖疙瘩,玉米面拨烂子,玉米面糊糊蛋,玉米面凉粉……由于玉米本身就有独特的香甜味儿,无论怎样做,口感都不会太差。当然,如果烹饪和酱料搭配再讲究点的话,按现在的话说,那真的是既健康又时尚的美食了。
城市人眼中的小米,通常只是熬稀饭的食材,在我们农村,小米的吃法也是多种多样的,我觉得最棒最顶级的就是干粥了。干粥也叫焖粥,它的做法虽不复杂,可也是有着较严格的比例和火候要求的。必须等到水翻滚起来,按照与水差不多对半的比例将小米略过一次水下锅-----米洗多了会直接影响到它的营养、粘性和口感,然后放上适量的削皮洗净的大块土豆或红薯,用勺子搅匀,温火焖煮至水渐渐熬尽,最后成“咕嘟,咕嘟”的干粥状,粥的表面略有汤汁,似覆了一层米油,浓郁的米香开始在屋里袅袅飘散,这时就可以端锅了。我们农村当时烧的火是煤或柴,不比现在的天然气是可以瞬间关掉的,所以要端锅盖火。略放几分钟以后,盛一碗软软黏黏的混合着同样绵软浓香的土豆或红薯的干粥,就可以就着事先准备好的酸菜,老咸菜,辣椒,土豆丝和拌汤细品慢嚼了,那个热乎香糯,爽口舒坦,以及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共享的情景,真是让人无比回味。干粥极易消化,和稀饭一样温和养胃,而且百吃不厌。此外,小米还可煮至刚熟略硬,捞出来做成颗粒分明的“捞饭”,配上小菜,调料汁或辣椒酱一起吃,又是一番滋味。同时小米还可磨成面做成窝窝头,发糕,摊成煎饼等。这些当时觉得极其平常的农家饭,在我看来,如今已成极品。
山药蛋也就是土豆的吃法更是五花八门,数不胜数。可以根据个人口味切成丝、片,或凉拌或爆炒,或擦丝做成山药丸子,也就是城里人说的拨烂子;也可煮熟剥皮捣烂做成土豆泥,土豆疙慈慈,土豆烙饼等,分别有着不一样的口感和道不尽的美味。但这还不算什么,我们那一带最常见也最经典的吃法土豆摩擦疙瘩,摩擦饺子,摩擦烙饼才是它的魂呢。用一把布满细密规则小眼儿的专用工具“摩擦”,将去皮洗净的土豆一个个磨成糊糊,取笼屉布挤掉多余的水分,搭配少许莜面搅匀成粘稠状,就可以做成半成品上锅或煮或蒸或烙了,怎样吃,这取决于你的心情和胃口。需要强调的是,掺进的面一定要是莜面,因为莜面具有柔软又劲道的特质,其他面做出来发僵发硬,都不是味儿。摩擦以独特的工具,繁杂精细的做法,浓郁地道的风味,在我们当地堪称一绝。
此外,我们那儿还有莜面栲栳栳,豆面或红面剔尖儿、荞面猫耳朵、和子饭、红饭汤等等特色农家美食,样样都是经典,难以一一尽述。
奇怪的是,如此诱人的美味似乎只是让我们这些“当地人、过来人”着迷和魂牵梦绕,推荐给现在的孩子们,城里人,外地人品尝时并未见他们表现出太大兴趣,甚至有人说“吃不惯”,这让我感到有些意外和失望,想不通“如此美味怎么能不爱呢”。
不过,细细想来也就释然了。我们从小摸着,做着,吃着这些农家饭长大,心里对它们早已充满了浓浓的割不断的感情,那种刻在骨子里的爱,如对骨肉亲情,对纯真的友谊,对亲切的故乡的爱一般,深情淳厚,无可替代。无论什么样的珍馐美馔,又怎么能与之相比呢。
童年时代的美味,是味道,是眷恋,更是深深的怀念。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