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流才子唐寅:诗书画三绝,一生只爱了一个人(附其画作100幅)
因为电视剧的演绎,在很多人的心目中,唐伯虎给人的印象是一位才华卓著、风流倜傥、纵情山水的潇洒形象。而历史上真实的唐伯虎的确很有才华,但他却并不风流,而是一个悲情才子。他一生坎坷,靠卖诗文书画维持生计,生活穷困潦倒,常常需要好友的接济度日,最终他在孤独与贫困中终老一生。
唐伯虎以绘画闻名于世,绘画上与沈周、文征明、仇英并称为“明四家”。在文学和书法上也很有成就。诗文上,与祝允明、文徵明、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他创作的诗,据不完全的统计,约有600余首,著有《六如居士集》。唐寅的书法源自赵孟頫一体,风格丰润灵活,俊逸秀拔,代表作《落花诗册》。
唐寅:
生于1470年3月6日,字伯虎。祖籍晋昌,现在山西晋城一带,所以在他的书画落款中,往往写的是“晋昌唐寅”四字。北宋时唐氏家族南迁,开始来到南京、苏州经商。唐寅就出生在苏州府吴县,父亲唐广德,经营一家唐记酒店,母亲丘氏。有一弟一妹。
|仕途受挫|
明代的科举制度,给普通市民提供了入仕的机会。唐寅的祖上从没有出过读书人,父亲把希望寄托在唐寅身上,指望到这一代能够发家,光宗耀祖。因此,他花钱请了举业师来教唐寅。由于全家指望唐寅读书做官,所以他自幼年起就刻苦读书,熟读四书、五经,并博览史籍,兼习书画。
25岁时家中连遭不幸,父母、妻子、妹妹、孩子相继去世,家境衰败,死亡的阴影便开始笼罩唐寅的心灵。在好友祝允明的安慰与支持下潜心读书。
29岁参加应天府公试,得中第一名“解元”。
30岁赴京会试。考试过后,大家谈论谁会成为第一,唐伯虎自信满满:“不用猜了肯定是我。”遭到怀疑,同行的徐经购买考题被发现,伯虎也因此被拉下水,终身不得为官。皇帝令锦衣卫把唐寅、徐经等人抓起来。在锦衣卫狱中,唐寅尊严扫地,皮肉受苦,一下子从得意的高峰跌入失意的的深渊。回思来京时的踌躇满志,真有恍如隔世之感。当道者怜悯唐寅,让他到浙江去做一个小吏,算是“给出路”。有人劝唐寅还是去就职为好,以后也算有个出身。唐寅表示“士可杀,不能再辱”,断然予以拒绝。
|世态炎凉|
第二年,唐寅出狱回到苏州。但是,家乡也没有安慰与温暖在等待着他。正如在生活中曾经千百次地发生过的那样,曾几何时那些捧场捧得最凶的人,现在骂他也骂得最厉害。唐寅曾经是一个全家都寄予厚望的人,也曾经是一个使全家都感到自豪的人。但是现在,却永无出头之日,从而使家人也永无出头之日。以唐寅的敏感和悲伤,家庭生活难免不发生危机。最后,继室也离他而云,又和兄弟“异炊”,成了一个“孤家寡人”。本来已经衰落的家境也因此而更形不堪,连生计都发生了困难。
但是,和唐寅内心的痛苦相比,世人的冷眼也就实在算不了什么。尤使他触景生情的,是苏州的亭台楼阁,那儿随处都留下他青春的足迹,现在却物是情非,不堪回首了。唐寅常常独自徘徊,长久伫立,内心忍受着悲哀的冲击和痛苦的煎熬。
由于生活的巨变,唐寅开始久久地思索生命的意义。生命是如此的短暂而又偶然,如此的珍贵而又美好,每想到这一点,唐寅心里便会涌起阵阵痛苦,而屡屡形之于歌唱:“人生七十古来少,前除幼年后除老。中间光景不多时,又有炎霜与烦恼……春夏秋冬捻指间,钟送黄昏鸡报晓。请君细点眼前人,一年一度埋芳草。草里高低多少坟,一年一半无人扫。”
通过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唐寅树立了一种以“及时行乐”的人生观,这促使他进一步抛弃了“立言垂世”的想法,选择了靠诗文书画谋生,过着布衣素食的清苦生活。他从不巴结权贵,生性孤傲,写了一首打油诗“不炼金丹不坐禅,桃花庵里酒中仙。 闲来写幅丹青卖,不使人间造孽钱”以表明其心志。
|寄情山水|
明弘治十三年(1500),唐寅离开苏州,坐船到达镇江,从镇江到扬州,游览瘦西湖、平山堂等名胜。然后又坐船沿长江过芜湖、九江,到庐山。庐山雄伟壮观的景象,给唐寅留下深刻的印象。在他以后的绘画作品中被充分地反映了出来。他又乘船溯江而上到了黄州,看到赤壁之战遗址。唐寅的《赤壁图》即依此所画。后又南行入湖南,登岳阳楼,游洞庭湖。又南行登南岳衡山。再入福建,漫游武夷诸名山和仙游县九鲤湖。唐寅由闽转浙,游雁荡山、天台山,又渡海去普陀,再沿富春江、新安江上溯,抵达安徽,上黄山与九华山。此时唐寅囊中已罄,只得返回苏州。
唐寅千里壮游,历时9个多月,踏遍名山大川,为后来作画增添了不少素材。
弘治十八年(1505),唐寅三十六岁。这年,他在桃花坞建桃花庵别业。唐寅非常喜欢自己的这处别业,特地为它写了一首脍炙人口的《桃花庵歌》:“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里桃花仙。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半醒半醉日复日,花落花开年复年。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
|红颜早逝|
弘治年间唐伯虎在青楼中认识了官妓沈九娘。沈九娘长相端庄文雅,琴棋书画样样精通,才艺过人。在唐伯虎最困难的时候,沈九娘在精神上慰藉了他,慢慢地两人产生了爱情,成了夫妇。过了两年,九娘生了个女儿,取名桃笙。桃笙是唐伯虎和沈九娘唯一的女儿,她的名字取自唐伯虎在苏州自建的桃花坞。不幸的是,沈九娘早早病逝,这令他十分悲痛,常常借酒消愁。沈九娘死后,唐伯虎再也没有继娶妻室。后来的日子里,唐伯虎一个人带着刚满5岁的女儿桃笙过着艰难的生活。
明正德九年(1514),当时南昌宁王朱宸濠蓄志夺取皇位,拉拢名士,用重金聘唐寅到南昌。唐寅到南昌以后,发现了宁王的政治意图,便佯装疯癫,脱身回归故里。后来宁王起兵反叛朝廷被平定,唐寅幸而逃脱了杀身之祸。唐寅在政治上遭受打击后,从此思想渐趋消沉,转而信佛,自号“六如居士”,“六如”取自《金刚经》:“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自治一方印章“逃禅仙吏”。
|郁郁而终|
唐寅从南昌回家后因常年多病,不能经常作画,加上又不会持家,生活艰难,甚至常靠向好友祝枝山、文征明俩人借钱度日。其间有著名书法家王宠常来接济,并娶了唐寅唯一的女儿唐笙为儿媳,成了唐寅晚年最快乐的一件事。
明嘉靖二年(1523),53岁,他健康状况更差。这年秋天,应好友邀请去东山王家,但见苏东坡真迹一词中有二句:“百年强半,来日苦无多”,正好触动唐寅心境,他一阵悲伤,告别回家后,从此卧病不起。
嘉靖二年(1524年1月7日)十二月二日,唐寅走完了他那沉重而又凄凉的一生,终年54岁,离他常常计算的“人生七十”还差了16年。据说他临终时写下了这么一首“绝笔诗”:“生在阳间有散场,死归地府也何妨。阳间地府俱相识,只当漂流在异乡。”表露了他刻骨铭心的留恋人间而又愤恨厌世的复杂心情。
唐寅死后葬在桃花坞北,嘉靖26年迁葬到横塘镇王家村。他逝世后由其亲友王宠、祝允明、文徵明等凑钱安排后事,祝允明写了千余字的墓志铭,由王宠手书,刻在石碑上。
▲ 苏州 唐寅墓
唐伯虎的一生是坎坷的,晚年唐伯虎的放达,是他对物质与精神、主观与客观、灵与肉的思考。” 他自己作的一首诗最能说明这点:“我问你是谁,你原来是我;我不认你,你却要认我;我少不得你,你却少得我;你我百年后,有你没有我。”
唐寅精品画作欣赏(100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