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玉器制作的工艺流程(附实景图)

玉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玉为中心载体的玉文化,深深地影响了古人的思想观念,成为中国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玉文化中包含着有“宁为玉碎”的爱国民族气节;“化干戈为玉帛”的团结友爱风尚;“润泽以温”的无私奉献品德;“瑕不掩瑜”的清正廉洁气魄。

古玉千差万别,古玉千姿百态,这些精美的宝贝儿究竟是怎么诞生的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一、捣沙和研浆

在图里,站立的玉工用手拿着杵,要把石臼里的石沙敲得更细碎。另一位玉工坐在凳子上,面前放了一个仿佛炒菜锅样的大筛子。筛子的底有细洞,能够让细小的石沙漏下去,粗沙就留在筛子中,这样就能够把石沙依照颗粒大小分类。

二、开玉

还没雕琢的玉料叫做“玉璞”。它的表面常常包裹了一些粗松的石头。开玉,就是把玉璞表面其他的石头削掉。

在这张图里,有两个玉工坐在凳子上,两人之间用木架架起一个大玉璞。他们各拿着“大法条锯”的一端,你来我往的拉着条锯。条锯上主要用来切割玉璞的,只是一条钢丝。

三、扎碢(砣)

扎碢,即是应用碢具解玉成方块或方条,经过设计、画样后,大片裁去多余玉料使玉器初具雏形。

玉工坐在旋车前,旋车上架着的工具,构造颇复杂。这组工具适用长木棍(又叫木轴)的一端,装上圆形的钢盘,这个钢盘就叫做“扎碢”。钢盘的周缘很薄,像刀口一样十分尖利。木轴上缠绕着两根绳子,绳子下端各系一片木板。这两片木板叫做“登板”。

操作的时候,玉工的两只脚轮番踏着登板,靠麻绳牵动木轴旋转。玉工用左手托拿着玉料,抵住正在旋转的钢盘的刃边。桌子的一端放着一个盛了水和红沙的盆子,玉工就用右手去舀沙,浇在玉料上。坚硬的解玉沙,配上旋转而尖利的扎边刃,才能把玉料再切成方块或方条。

四、冲碢(砣)

应用“冲碢”这种工具,把方块或方条的玉料上,方方硬硬的转角部份“冲”成圆。这个步骤也是坐在旋车上完成的,用一段厚竹枝外面绕着厚钢圈(又叫做冲碢),配着和了水的红沙,渐渐冲去玉块上的方角。经过这个步骤,要雕琢的作品也大致成形了。

五、磨碢(砣)

应用“磨碢”这种工具来磨细玉器的外表。所用的工具和第三步的“扎锅”有些类似。但扎锅是薄而锐利的,而磨锅厚约二、三分(大约0.6到0.9公分)。能够把玉的外表磨得细腻,发出温润的光泽。

六、掏堂

掏堂,便是挖空容器的内部。首先,用钢卷筒旋进玉器的中央,经过这道工序,玉器的中央会呈现一根圆柱,称作“玉梃”。

此时就得由最富经验的师傅振锤取出玉梃,假如力道不对,不是玉梃取不出来,便是整件玉器碎裂。接着,再以弯形的扁状锥头渐渐揣摩,掏空玉器的内膛。

七、上花

上花,也就是以小形的轧碢(砣),又称丁子,在玉器的外表磨琢花纹。

不同的轧碢方式会留下不同的线条。例如,中厚缘锐的碢具所琢碾出的线条,常常端较窄浅,中段较宽深。新石器时期红山文化玉器的线条就有这种情形,因而有人揣测,距今五、六千年前的红山文化曾经过开端运用碢具琢碾玉器。

现代玉器上花,是以相似牙医所运用的钻针。马达带动并配合活动的软管,因而挪动相当灵敏、随意。

八、打钻

这是关于一些要雕琢镂空花纹的玉器,所做的一个重要步骤。打钻的工具主要是弯弓和轧杆,轧杆底端镶有金钢钻。玉工坐在桌子的一端,用左手握着玉器,抵在轧杆下端佣金钢钻的下面,右手来回拉动弯弓,弯弓会带动轧杆一来一回的旋转,杆尖所嵌的金刚钻就能够把玉钻出一个圆洞了。

战国至西汉的玉工,便非常擅于应用钻圆洞的技法,营造线条盘旋,转机处流利丰满的效果。

九、透花

透花,也就是镂空花纹,以“搜弓”为主要的工具。操作时,先把搜弓上的钢丝解开一端,穿透这个圆洞,再绑好。玉工的右手握着搜弓,一来一回拉动着,钢丝上加浸了水的石沙,就能依照玉片上画的线条来切割了。

由于普通书写作画的墨汁,是会被墨水冲洗掉的,所以玉工是用石榴皮的汁来勾勒出要透雕的图案。和了水的解玉沙,配合钢丝在玉片上来回割锯时,图案仍清分明楚,不会被水洗掉。

距今5300至4200年的良渚文化,已呈现以拉线透花的玉器,开展至清代镂雕玉器薄而细,到达技法的巅峰。

十、打眼

这是特地对付像鼻烟壶、扳指、烟袋嘴之类的小件而又有固定外形的玉器,要钻孔时所用的特殊技巧。

由于这类玉器太小,不便用手拿着打钻,所以就在大竹筒中装了水,上面装置木板,木板中央挖了洞,洞的外形就和要钻孔眼的小玉器外形相同。不同外形的小玉器,要配上挖了不同外形孔洞的木板。

玉工的左手握住小“铁盅”,右手拉着“绷弓”,一来一回的带动铁盅重复旋转,铁盅下端所嵌的金刚钻,就会在玉器上钻出洞来。

技法逐步提升后,桯钻与管钻取而代之。穿孔如是两面对穿,则常有接头不整的痕迹。

十一、木碢(砣)

木碢是磨光的碢,普通是用葫芦瓤做的。把已雕琢好的玉器表面认真的磨光。这时运用的工具构造是登板连系着木轴,带动一个圆形的转盘,而这步骤用的圆盘,是厚厚的“木碢”,配用的石沙硬度比拟低,又称“浸水黄宝料”,大约是石英沙来细细磨光。

十二、皮碢

皮碢是牛皮制成的,是玉器的最后工序,抛光上亮用,细琢呈现玉色。

古时的砣碾不象用砂轮那样可为所欲为。察看各时期的做工,其实碾玉之法,源自远古人对石器加工经历的长期积聚。用砣加带水的解玉砂来碾玉,其难度超乎想象——基本看不见要砣的位置,全凭手感,靠不上碾不到,稍用力靠则可能损坏砣轮或令它停下。这种技法需要特别长期对手臂以至全身的肌肉进行控制训练,才可能初步具备。

任何一件玉雕作品都包含着很高的艺术性和欣赏性,古人治玉的技法,与任何古代手工技艺相比难度都是最高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