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备考丨2021郑州市高三三测教师下水文
郑州高三三测
教师下水文
材料原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振华中学高三(6)班的班会课上,同学们观看班主任精心剪辑的央视热播电视剧《觉醒年代》的精彩片段,对以下三个场景感触尤其深刻:
场景一:
1915年,22岁的毛泽东出场:瓢泼大雨中,杂乱无章的长沙老街上,他怀抱一沓《青年杂志》(陈独秀创办,次年改名《新青年》),踏着泥水迎着风雨奔跑……
毛泽东被《青年杂志》打开了眼界,思想觉醒了,开始着初期新文化运动的思路探索……
场景二:
1917年,张勋复辟。28岁的李大钊被迫离京,流亡江南。他深入社会底层,苦苦追寻新的救国之路。一个声音在他心中越来越清晰:仅靠移植西方政治制度难以救中国,要从根本上改造中国,除了文化启蒙和思想觉醒,更要找到符合中国实际的革新之路。
场景三:
1920年,漫天飞雪的海河岸边,41岁的陈独秀与李大钊目睹难民沿路乞讨之惨状,耳畔回响着难民悲愤的控诉:“政府?哪见过这么浑蛋的政府?他们什么时候关心过老百姓的死活呀? ……”
陈独秀:守常,我想了,我们得建党! ……
李大钊:你为什么要建这个党?
陈独秀:不为什么,我为了他们……我为了他们,能够像人一样地活着,为了他们能够拥有人的权利、人的快乐、人的尊严.....
假如你是高三(6)班的一名学生,请选择你感触最深的一个场景,以“觉醒”为话题,联系历史与现实写一篇观后感,谈谈你的思考和感悟。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教师下水文
铁肩担道义 ,觉醒领航人
——《觉醒时代》场景三观后感
郑州啟思中学 珍珍老师
“我们要建党,为人民能够像人一样的活着!”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海河岸边,响起了一个春雷般的震古烁今的声音。思想的先行者陈独秀,为人权而呐喊,为人民奋斗。听到这样的声音,看到这样的镜头,我不禁想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愿的人,他们都是中国的脊梁。他们高瞻远瞩,他们胸怀天下,他们用铁肩担道义,他们因觉醒而领航。
我想,能领航者,必定“不畏浮云遮望眼,眼界处在最高处”。
经历寒冬的腊梅,总能最先开放,向大地传来春的消息;登到山顶的人们,总能看到第一缕曙光;走在时代前列的人,总能放眼望世界,折射出第一束光。播下第一粒种子,传播最新的思想的,永远是眼界处在最高处之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魏源,提出三民主义的孙中山,传播新思想的革命领导人,他们敢于打破思想的禁锢,学习新理念,成为时代的吹哨人。他们往往拨开浮云,把眼界放在了最高处。
我想,能担道义的人,他们一定具有“达则兼济天下,仁则普度众生”的胸襟。
有的人活着,只为自己,有的人活着,却总是想着别人。古有诗圣杜甫,身处颠沛流离,朝不保夕境地,却仍为天下寒士奔走呼号;近有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周恩来,从小就立下壮志;今有疫情面前,首先提出武汉封城的钟南山。他们胸怀天,眼中有大我;他们是达者,愿兼济天下;他们是仁者,渴望普度众生。
我想,这些领航人,定能具有“口头谈论总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实干精神。
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同样的物种,由于外界环境的不同,可能会发生变异。这就要求我们,做事情要因地制宜,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一国两制,改革开放,一带一路,南海经济特区……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下,一个个具有中国特色的规划被提出,一个个切实可行的措施被实施。一代有一代的使命,一代有一代的担当,中华儿女前赴后继,用理论领航,用实干担当,使中国这头睡狮觉醒,使中国这条巨龙腾飞。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一定牢记使命,不忘初心,继往开来,努力学习。我们一定要拓展眼界,学习前辈一样,做领航人,担道义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