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香下马,知味拢船,千年李渡烧酒作坊
宋,江西进入全盛时期,满朝文武半江西,在赣北进贤县,有一座小镇名为李渡,自古便以精湛的酿酒技艺扬名四方,享有“江南酒乡”之美誉。宋庆历二年(公元1042年),52岁的江西临川人晏殊官拜宰相,他的老家离李渡不过咫尺之遥,每逢回家探亲,他总要拢船李渡,喝上几杯。而同一年,另一位21岁的临川人王安石进士及第,他的家也在离李渡不远的黎圩填,每次骑马路过,只要一闻到李渡酒那独特的香味,年轻的王安石都忍不住跳下马来,小酌一番。从此一段“王安石闻香下马,晏同叔知味拢船”的千古佳话便印在了李渡酒的千年历史之中。
李渡自古以来便是商贾重镇、江西粮仓,史载北宋太平兴国年间,邓金林、娄宝清二人来李渡办起了第一个前店后坊式的酒作坊。元代,李渡周边乡镇相继出现了一些酒作坊。明代,有建昌和东乡商人梅焕荪、黄德昌联袂来李渡开酒店。清初,酒作坊增至28家。清中叶,邓金林27世孙实现了小粬酿酒向大粬酿酒的突破。民国三十七年(公元1948年),李渡各厂共生产烧酒30.8吨。李渡烧酒色泽清亮、酒质醇厚、清香四溢、入口醇绵、药用价值高,是酒中佳品。难怪清乾隆皇帝五下江南时不仅欣然品尝李渡烧酒,还御赐“江南名酒”。
早在元末明初,民间便有了“赶圩李家渡,打酒买豆腐”之说,可见李渡烧酒早已深入人心,经历数百年的发展,如今的李渡烧酒更是闻名全国。
在李渡镇,其实有两个李渡烧酒作坊坐落于同一条街上,一个是新厂,不对外开放,一个是遗址和老厂,同时也是景点。
作为曾因工商业繁荣而享有“走遍天下路,不如李家渡”美誉的“江西四大名镇”之一,如今的李渡镇似乎有些冷清落寞。
不过这都不影响专程为参观李渡烧酒作坊遗址慕名而来的游客,李渡烧酒作坊被誉为“中国白酒第一窖”,保留了元、明、清、民国的窖池遗址,具备完整的烧酒酿造记忆。
2006年5月,李渡烧酒作坊遗址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一处延续酿酒时间数百年,至今仍在使用的国保级烧酒作坊。
走进李渡烧酒作坊老厂区,两排旧式的平房相对而立,屋顶散发着蒸汽,空气中弥漫着酒香。
这里不仅是千百年来的烧酒作坊遗址,更是至今仍然在使用着的,鲜活的酿酒车间。
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烧酒非古法也,自元时创始,其法用浓酒和糟入甑,蒸令气上,用器承滴露。”李渡酒的酿造车间,呈现的画面如同李时珍的记载再现。
烧酒多以谷物为原料,李渡烧酒选用当地特产的优质米粮为原料,产地范围内200米以下深层地下水源为酿造用水。
李渡烧酒酿造过程坚持古法,从原料到成品,要经过煮料、发酵、蒸馏等三大工序。
首先是煮料,这道工序又包括三个步骤:第一步用石碓春谷,第二步用井水润料,第三步蒸煮原料。
其次是发酵,也即糖化,依据“淀粉成糖,糖成酒”的基本原理,是酿酒过程中技术性最强的一道工序,发酵可分为前期发酵和后期发酵两种。
将蒸煮后的醅放在晾堂的竹垫上摊晾、冷却、下粬称为前期发酵;将摊晾下粬的糟醅入池进行主发酵,又称后期发酵。
第三是蒸馏,也是烧酒生产中最重要的环节。糟醅入池进行后期发酵8—15天后,将发酵成熟的酒醅从酒窖内取出,在炉灶上用甑桶和天锅冷却器进行蒸馏。
李渡烧酒的酿造环境简朴,操作过程原始,遵循古法制作,走进酿造车间,犹如误入了时空走廊,进入了一座活生生的明清烧酒作坊。
当然,参观“烧酒祖庭”李渡作坊,绝对不能错过的就是元明清直至民国的作坊遗址。
2002年6月,江西李渡酒业有限公司对老厂无形堂生产车间进行改扩建。工作人员在施工时,铁锹碰上了硬物。刨开四周的土,发现硬物原来是个陶缸。大家不敢大意,于是小心翼翼地挖,初步判断是挖到了古代酿酒遗迹。
在经过国家文物局批准后,对李渡烧酒作坊遗址展开了抢救性考古挖掘,这一挖,一个面积约为350平方米,完整齐全的酿酒遗址惊现于世人面前。
这里不仅有元代的陶质地缸、酒窖、水井,还有明代的炉灶、晾堂、蒸馏设施、水沟、墙基。
整个遗址,出土文物共350余件,其中70多件为陶瓷酒器,简直就是一部实物的烧酒制作历史书。
李渡烧酒作坊遗址的出土,同时也为李时珍提出的我国元代已生产蒸馏酒的论断,提供了最具说服力的实物依据。
更难得的是,大部分元至民国的窖池,至今仍在使用。我们可以看到,元代窖池为圆形,四周以青砖砌边,现存13个。
到了明代为操作方便,将两个圆形窖池中间打通,变成了腰形窖池,现存12个腰形窖池也成为全国唯一。
清代之后,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窖池改为方方正正,利用率更高。
民国则延续了清代窖池的规格,如今这些窖池均在使用,见证着一段“李渡千年久,千年李渡酒”的传奇。
其实我是第一次走近酒窖,站在这些跨越多个时代的作坊遗址之上,空气中弥漫着独特的酒香,眼前不由得浮现出一派热闹的酿酒场景。
千百年来的场景仍在继续,两位工人正将蒸煮好的稻谷倒入窖池中压实发酵。
然后盖上薄膜,封上黄泥,糟醅入池进行后期发酵8—15天后,再将发酵成熟的酒醅从酒窖内取出蒸馏。
蒸馏过程中还要按照量质摘酒,每甑摘除头酒1.5千克至2千克,中流酒酒度在60度以上,作为基酒,每甑摘酒尾60千克至80千克。
一罐罐沿用古法酿制的李渡酒,使用陶坛分质储存,基酒需储存三年以上,调味酒需储存五年以上,随后便进入市场,流入千家万户。
在李渡酒厂中,还有很多私人购买的藏酒,这些酒可以在此免费保存三年。
在这里,不能错过品尝一杯古法酿制的李渡酒,色泽微黄、清亮透明、无悬浮物和无沉淀,入口绵柔醇和,余味悠长。
宋人吴居厚出生在离李渡不远的张公楼村,中进士后,积极协助王安石变法,官至京东路转运使。当年他路过李渡眼见酒业兴旺与市场繁荣,写下一首五言《遥望》:“春风染柳条,扬鞭过大桥;遥望李家渡,到处酒旗飘”。未曾想到,千年之后,李渡酒依然飘香千里。
晏殊在《浣溪沙》中写道:“红蓼花香夹岸稠,绿波春水向东流,小船轻舫好追游。渔父酒醒重拨棹,鸳鸯飞去却回头,一杯消尽两眉愁。”千年前的李渡街墟上,摩肩接踵、熙熙攘攘,南来北往的旅人、慕名而来的酒客,归乡的词人以细腻的文笔描写一位渔翁的“醉驾”,也许是喝了几杯绵柔醇和的李渡酒吧,待到酒醒之后,才发现船儿已经随波飘流,连忙重新拨桨返回,却惊飞起双双栖憩的鸳鸯,忽地振翅远去,却又相互回头照看。人间纵有百般无奈,一杯消尽两眉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