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面局,嘘茬,捏馍︱皖北解词

大面局

方言读音:dà  miàn  jū

简明释义:场面上。

人生在世,很多时候其实就是在为人处世。一般而言,一个人为人处世的能力,都是从老辈人言传身教那里学来的。而老辈人对晚辈处世能力的培养,也丝毫不敢懈怠。在这方面,颍淮人尤其是这样。

嘴上无毛,办事不牢。年轻人在一些事情上,欠考虑、少周全是常有的事。颍淮老辈人会反复向他们唠叨,这个话不能这样说,那个事不能那样做。老人们看来,一个人说话做事,一定要有个垫底的东西,那就是——“顾得住大面局”才行。顾不了“大面局”,轻了,人前人后,遭人笑话;重了,亲戚邻居们,没人跟他来来往往。

因此,颍淮话的“大面局”,是说一个人的言行举止,要能在场面上立得稳,站得住,而不给别人留下背后指指点点的“小辫子”。有的小青年,个性强或者心眼小,想到哪做到哪,全然不顾亲朋的感受,邻里的心情。这就是“不顾大面局”。因为他的个性化言行,会伤了亲戚邻里之间的和气,在原本有情有分的亲邻关系中埋下芥蒂。对这样的小字辈,老辈人都会谆谆教诲:说话做事,不能太任性,一定要“顾得住大面局”。

清颍长淮,滋养了颍淮人和和善善的形象,也滋润了他们和和气气的性格。在做人做事方面,都要在“大面局”这个天平上衡量一番。

图文无关。图源自网络

嘘茬

方言读音:xǔ cha

简明释义:有所求的会来事。

有的人家,日子虽然紧巴,但头脑好使。隔一阵就到基层政府去“哭穷”:上顿不接下顿了,揭不开锅了,看不起病了……难处说了一大堆,直说得嘴角白沫子冒。人家看他可怜,兴许就能批一点儿财物给他。面粉呀,几十块钱呀。多了不嫌多,少了不嫌少。过得去就行。

这样的人,颍淮话就说他是会“嘘茬”的人。

也有的人,在平常交往中,有意无意跟村里掌权的干部,走近乎一些。人家有了事,他抢着去帮忙;人家家里有人生了病,他第一时间去嘘寒问暖;经常采了自家地里的新鲜蔬菜,送给人家尝鲜……有付出,就有回报。过去吃个救济粮,现今弄个贫困户,他都该是优先考虑的对象。颍淮人也说,他这就是“嘘茬”。

或许,在议论别人“嘘茬”的时候,一些人的内心五味杂陈。我原本写作“须茬”的。因为那样一样状态,有溜须的意思。但用“嘘”,似乎更能刻画那人溜须过程中的小心翼翼——有一种怕别人发现了的尴尬,也有怕人家不接受溜须的不自在。做“嘘茬”这事,表面上看起来很平静,心里一定很纠结。

我猜,颍淮话的“嘘茬”,可能从“寻茬”衍化而来。贫穷时代,不仅粮少,柴也少。庄稼收割后留下的茬,人也视作宝贝。小时候,我就跟着大人,薅过麦茬,夹过豆茬。但茬少人多。偏有那灵活一些的人,在“寻茬”过程中,另辟蹊径。他基本上不跟别人扎堆,而是到人少的地方踅摸。半天下来,他能比扎堆的人薅的茬多出不少。不知道,我这样解释,是否有些牵强了呢?

捏馍

方言读音:niě  mō

简明释义:会来事,能办事,吃得开。

我端的是公家饭碗,在县城有一份差事。老家村子里的乡邻中,有时候也有人想让我帮忙办点事。人家跟我父母说。我父母通常都委婉地挡了回去:他也就写写字,不“捏馍”,能办啥事?

我父母这样说,是对的。我先在乡镇机关,后在县城,干的都是——好听的叫文差事,不好听的叫打杂。而且,我最大的弱项,就是没有办事所需的人脉关系。这些,颍淮人就说成——不“捏馍”。

可见,颍淮话里的“捏馍”,说的就是一个人会来事,能办事,吃得开,最好手里还能有个小权;到哪里,都是个人物,俨然“网红”一般。不“捏馍”的人呢,给人一种窝囊的印象,在人面前永远都矮人家一头。

那么,颍淮人为啥把这样的意思赋予“捏馍”?我特地请教一位退了休的尤勇老师。他一听就笑了:过去,不是谁都能“捏馍”的。他说,颍淮地面上,馍馍或者叫馒头,俗称“硬食”;稀饭、面条,俗称“软食”。只能喝得上稀饭的时代,普通人家吃的多为“软食”,但心软,身软,没劲。能吃馍馍之类“硬食”的,少见。偶吃一回,会觉得浑身都是劲。

谁才能吃得上“硬食”?不就是那“捏馍”的人嘛。尤老师说,一个“捏”字,把那时馍馍的稀罕属性,刻画得淋漓尽致。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