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上海为什么成为中国的诞生地

中国在20世纪20年代的上海孕育和诞生不是偶然的,这既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潮流,更是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中国革命的客观需要。中国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而上海作为近代中国最发达的工商业城市,其独特的区位优势具备了中共产生所需的一切主客观条件。
上海是中国近代工业发祥地和工人阶级的集中地
1840年,英国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用枪炮轰开了古老中国的大门。各国资本主义势力从此接踵而至,向中国倾销商品,掠夺资源。上海是不平等条约下最早的通商口岸之一,也成了近代中国工业的发祥地。早在19世纪60年代,外国资本家和清朝官僚就在上海开厂,产生了我国最早一代产业工人。19世纪末,我国民族资本家开始在上海办厂,也出现了一批产业工人。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西方列强放松了对我国的经济侵略,上海的民族工业得到较快发展,到1919年工厂增至1759个,资本增至5亿元,上海成为中国大工业中心。上海也是全国工人人数最多的城市,而且集中程度很高,1920年的数据显示上海20多万产业工人中,在500人以上的大厂做工的有15万人,上海已成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大本营。
中外企业中的工人劳动与生活状况是十分悲惨的,他们每天工作一般在12小时左右,有的长达16小时,许多纱厂不许因吃饭而停车,工人只能一边劳动一边吃饭,工资又极低。工人除了受中外资本家剥削外,还受工头的剥削。工厂主和监工、工头在车间视工人如牛马,任意打骂,工人成了“会说话的工具”,毫无政治权利。
在残酷的剥削与压迫下,上海工人进行过多次自发的罢工斗争。1859年上海码头工人为反对西方海盗掠夺华工,揭开了上海工人斗争的第一页。据统计从1879年到1894年,上海工人罢工次数为9次,1895年到1913年为70多次,1914年到1919年为85次,次数增多,规模也扩大。当然这些罢工多数以经济要求为主。
在十月革命影响下,1919年5月4日,中国爆发了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6月5日,上海日商纱厂5000多工人首先罢工声援北京学生爱国行动,罢工迅速波及中外企业和各业工人。上海工人的罢工,迅速促成了上海罢课、罢工、罢市的“三罢”局面。工人阶级第一次以英雄姿态举行政治大罢工,使中外反动派十分惊恐。上海工人阶级这一行动有力推动了五四爱国运动的发展,也推动了全国的“三罢”斗争。最终,北洋政府迫于工人阶级的力量释放被捕学生,免除亲日派官僚曹汝霖等人的职务,并宣布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五四运动取得胜利,中国工人阶级也开始登上政治舞台,为中国的成立奠定了坚实的阶级基础。
上海是马克思主义最早的传播地和传播中心
据专家考证,马克思的名字最早出现在中国的时间是1898年。这年夏天,上海出版了一部系统讲解各种社会主义学说的著作《泰西民法志》,这是中国人接触马克思学说的开始。从1903年起,上海一些爱国报刊如《政艺通报》《大陆报》等发表了不少介绍社会主义的文章。之后国民党在上海创办的《建设》《民国日报》《星期评论》《解放与改造》等报刊也开始介绍社会主义。
十月革命的胜利和五四运动的爆发,使马克思主义得到迅速传播,上海也成了马克思主义传播的中心。1920年初,陈独秀自北京返回上海,《新青年》编辑部也迁至上海,《新青年》成了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主要阵地。在陈独秀的周围聚集了一批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宣传者,如李达、李汉俊、陈望道等。李汉俊在《星期评论》、《民国日报》副刊“觉悟”上发表了大量宣传社会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文章。李达从1918年秋到1920年翻译了《唯物史观解说》《马克思经济学说》《社会问题总览》三本介绍马克思主义的书籍。1920年8月社会主义研究社出版了陈望道翻译的《宣言》,这是《宣言》的第一个中文全译本。
1920年8月中共上海发起组成立后,更加积极地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努力提高工人群众的思想觉悟,同时与非马克思主义思潮进行斗争,积极为中国的正式成立鸣锣开道。为了满足共产主义知识分子筹建中国的需要,《新青年》被改组为中共上海发起组的机关刊物。1920年8月15日,陈独秀、李汉俊在上海创办了《劳动界》周刊。这是一份对工人进行阶级教育的通俗刊物。《劳动界》不仅宣传革命道理,而且介绍国际国内时事、劳动状况的调查和工人罢工胜利的经验,受到工人的热烈欢迎。
为了统一各地党员的思想,并为正式建党作思想准备,1920年11月,中共上海发起组制定了一份《中国宣言》,宣言中明确指出要依靠工农群众进行无产阶级革命,要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同年11月7日,中共上海发起组又创办了秘密的理论刊物《》。《》月刊旗帜鲜明地阐明了中国的基本主张以及与其他政治党派的区别,指出了中国革命的方向是用阶级战争的手段夺取政权,建设劳动者的国家。
上海是中国发起组的所在地
陈独秀、李大钊是最早酝酿在中国建立中国的两个知识分子。1920年2月,为躲避反动军阀政府的迫害,陈独秀从北京秘密去往上海,在护送陈独秀离京的途中,李大钊和陈独秀商讨了建立中国组织的问题。李大钊认为“凡为一个团体,必须有明确的主义”,“旗帜要举得鲜明”。这时的陈独秀已将关注的目光从青年学生转向工人大众,从思想文化的传播转向建立组织。
与此同时,我国无产阶级的英勇斗争和马列主义的广泛传播也引起了共产国际的重视。1920年4月,共产国际派东方局的维经斯基以记者身份到中国了解情况。维经斯基一行到北京后,通过苏俄驻中国使馆的关系,找到一位在北京大学教授俄文的俄侨鲍立维,由他介绍他们同李大钊会晤,并在李大钊主持下,同一些倾向马克思主义的青年学生和进步人士进行过几次座谈。随后,经李大钊介绍,他们又到上海会晤了陈独秀。
在陈独秀主持下,维经斯基同《新青年》的编辑和撰稿人李汉俊、陈望道、沈雁冰,《民国日报》副刊《觉悟》的编辑邵力子、《星期评论》的主编戴季陶、沈玄庐等人进行多次座谈。据陈望道回忆:“我们(指陈独秀、李汉俊、陈望道、邵力子)经常在一起反复地谈,越谈越觉得要彻底改革旧文化,根本改造社会制度,有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必要,有组织中国的必要。”在这些活动的基础上,维经斯基提出筹建中国的意见。
1920年5月,在维经斯基的帮助下,陈独秀先建立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邀请邵力子、陈望道、李汉俊、戴季陶、沈玄庐、俞秀松等参加,组织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同时酝酿建党的问题。以后陈独秀多次开会,商讨建党问题,当时参加马克思主义研究会的人,态度并不一致。1920年6月,他同李汉俊、俞秀松、施存统、陈公培等人经过两次开会商议,决定成立组织。经过充分酝酿和准备,在陈独秀的主持下,中共上海发起组在上海法租界老渔阳里二号《新青年》编辑部(也是陈独秀的寓所)正式成立,这是中国成立的第一个组织。这个组织开始定名为“社会”,还起草了党的纲领。此后不久,围绕是用“社会党”还是用“”命名的问题,陈独秀征求了李大钊的意见。李大钊主张定名为“”,陈独秀表示完全同意。
中共上海发起组成立后,通过各种方式积极推动各地早期组织的建立。1920年8月,陈独秀写信给北京的李大钊、张申府,建议他们在北方发起建立组织。北京的基础较好,早在1920年3月已经成立了以五四运动骨干和积极分子为主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会,经过一系列的准备,北京的早期组织于1920年10月在北京大学图书馆李大钊的办公室正式成立,当时取名为“小组”。
之后,武汉、长沙、济南、广州以及旅日、旅法早期组织相继建立,中共上海发起组起到了“临时中央”的作用。
上海是中共一大的召开地
中共一大为什么选择在上海召开,而不是选择在李大钊所在的另一个马克思主义传播的重要中心北京,也不选择当时陈独秀所在的广州呢?这是因为上海具有其他地方所不具有的独特的社会政治文化环境和地域交通等区位优势。
当时的北京处在北洋政府的控制之下,对群众的爱国运动始终采取高压政策,对所谓的“过激主义”防范尤甚,对一些建党主要人物也进行了严密的监视。同时期的广东,政局也比较混乱,且广州地处南岳,此时粤汉铁路还没有通车,交通不便,从北方去广州路途遥远,走海路则要途经香港,又不安全。
上海是远东第二大都市,中国最大的工商业城市。上海也是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下的怪胎,形成了华界、公共租界、法租界“一市三治”或“四界三治”的政治格局。特殊的管理体制和相对宽松的环境,为革命活动提供了缝隙,因此,近代以来上海一直是革命党活动的重要场所。同时,相比华界,租界有更多的舆论出版自由,新闻出版业发达。加之上海是一个东西方文化交融的城市,这一切为各种新学说、新思潮的传播提供了可能。
上海地处南北海岸线中点,水陆交通发达,邮政电信快速方便。上海社会华洋杂处,人员复杂,租界中生活着各国侨民。1920年的上海有数量可观的俄侨,他们主要生活在法租界。这为苏俄和共产国际代表在上海的活动,提供了很大的方便,无形中起了掩护作用。1920年5月,维经斯基在上海设立了共产国际东亚处,领导东亚的革命运动。

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共产国际代表起了很大作用。1921年6月3日,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和共产国际远东处代表尼克尔斯基先后到达上海。他们同中共上海发起组的负责人李汉俊、李达等取得了联系。经过几次交谈,他们建议应当及时召开全国代表大会,宣告中国的成立。于是,李汉俊、李达与当时在广州的陈独秀和在北京的李大钊通过书信商议,决定在上海召开中国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随即李汉俊、李达写信请各地党组织各派代表二人到上海开会。
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在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号(现兴业路76号)李汉俊哥哥李书城家里举行,来自国内六个党的早期组织及旅日党组织的十三名代表出席了会议。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在会上致词,对中国的成立表示了祝贺。最后一天的会议因租界巡捕干扰,无法继续在上海举行,于是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在一艘游船上举行了最后一天的会议。
中共一大正式宣告了中国的成立。从此在中国出现了一个完全新式的,以共产主义为最终目的、以马列主义为指南的统一的无产阶级政党。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

请注意:本网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坚决打击任何违规违法内容,若您发现任何有害信息,请E-Mail:513175919@qq.com举报,我们核实后将给予现金奖励!

(0)

相关推荐

  • 陈独秀

    陈独秀(1879年10月9日-1942年5月27日),原名庆同,官名乾生,字仲甫,号实庵.安徽怀宁(今安徽省安庆市怀宁县)人.中国近现代史上伟大的爱国者.革命家.改革家.启蒙思想家.民主主义者,新文化 ...

  • 《李大钊在京津冀的光辉足迹》之“就义北京”

    李大钊编辑的<新青年>第5卷第5号 李大钊为<新青年>的编辑方针与胡适等人的通信 1917年11月7日,俄国爆发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李大钊是中国第一位 ...

  • 中共早期领导人中没有头衔的最高负责人是谁

    在中共早期领导人中,瞿秋白算是一个比较特别的人. 论资历,他不是中共最早一批党员之一.论学历,也不是很高,北京俄文专修馆毕业,故其精通俄文,在早期中共领导人中俄文最好,这恰恰成为其脱颖而出的一大优势. ...

  • 中国共产党简史(二)

    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最主要的三个历史因素: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 一.五四爱国运动 1.导火索:中国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失败,直接导致了五四运动的爆发. 2.背景 ...

  • 百炼成钢|第四集 播火

    在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内,珍藏着一顶清末民初的瓜皮帽.帽子的主人,是中共一大代表.曾经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代主席的董必武. 从前清秀才,到剪掉辫子的革命党,再到中共一大代表,董必武是如何接触到马克 ...

  • 共产国际代表马林与中国共产党的创立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1-07-05 03:09[中国共产党对外交往回眸]作者:张以楠1921年6月3日,上海濡湿闷热.租界的洋人们正沉浸在因为异域财富而产生的快感与苦恼中.没有 ...

  • 中共建党经费来源探秘【2】

    共产国际代表维经斯基 诚如胡适所述,北京同人此时聘陈独秀在上海专任<新青年>编辑,并每月从编辑部用度中划拨编辑费100 元作为陈氏的收入.1920年12 月,陈独秀赴广州前,特为致函北京同 ...

  • 中共第一个纲领的产生及未解之谜

    作者 / 吴志菲 1840年,急于向海外扩张的欧洲资本主义强国--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用炮舰轰开了中国的大门.从此,西方侵略者纷至沓来,穷凶极恶地发动一次又一次对中国的战争,迫使清政府妥协就 ...

  • 李大钊:长夜茫茫破曙星

    李大钊与日本早稻田大学政治本科师生合影,前排左起第三人为李大钊. 李大钊 黑白木刻 郭伟利 作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是李大钊一生的光辉写照.他穷尽毕生的精力在中国研究.讲授和 ...

  • 《1921》让百年前的“青春”有了清晰的画面

    100年前,有一场隐秘会议,在上海法租界召开.这是一次智慧.勇气与意志的比拼,这是一支平均年龄仅有28岁的"创业团队".   100年前,有一群青年满怀理想和壮志,在国家和民族的危 ...

  • 在上海,赵世炎的家

    . 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沈轶伦 日期:2021-07-30 (1/4) ■ 本报记者 沈轶伦 "千树桃花凝赤血,工人万代仰施英." 19岁从这里出发的青年,26岁时将生命终结在此 ...

  • 蔡和森:最早提出建党名称的中共早期领导人

    蔡和森 蔡和森(1895-1931),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党的早期杰出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宣传家和卓越的领导人.原双姓蔡林,名和仙,字润寰,号泽膺,学名彬,双峰县永丰镇人.1913年初考入湖南铁路专 ...

  • 读书|《中国共产党简史》精读笔记Vol.013:共产党早期组织

    013 中国共产党简史1-3-1 三.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 这一节主要叙述中国共产党成立的过程,时间跨度为1920年到1923年,涉及三个方面的内容:党成立前的党的早期组织的建立和活动 ...

  • 新时代的建党故事是怎么讲的?

    由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指导拍摄,黄建新导演.郑大圣联合导演的重大历史题材主旋律影片<1921>自官宣开机以来,引发多方关注.在6月11日晚的金爵盛典上,影片作为本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开幕影片,终 ...

  • 中共建党经费来源探秘【3】

    综上所述,共产国际给予上海发起组的资助,主要是在印刷与开展宣传活动方面.然囿于经费匮乏,这种资助的规模.稳定性和持续性都是值得存疑的.到1920 年10 月底,苏俄最后一次汇款给上海的维经斯基,随后维 ...

  • 易 舜 | 一百年前他们的身影

    1921年元月16日腊八节,新民学会在长沙的会友,再次相聚在文化书社.大家畅谈对未来生活的规划.大家畅谈对未来生活的规划.毛泽东说自己"愿做的工作:一教书,一新闻记者,将来多半要赖这两项工作 ...

  • 中共一大这么重要,为什么李大钊、陈独秀都没有参加?

    原创2021-07-13 17:35·清晨大路谈历史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无论对于中国还是对于共产党来说,意义都是非常重大的.它不仅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还确立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无产阶 ...

  • 当陈独秀遇上李大钊

    文字丨苍莽青山 图丨北堂文学舍  底图丨网络 当陈独秀遇上李大钊 南陈北李,两大星辰.漫漫长夜,吾辈仰承. 1921年7月23日至8月3日,中国共产党举行了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了党的纲领与决议.至 ...

  • “毁誉参半”陈独秀:一生为国家兴亡而奋斗,当今盛世如先驱所愿

    1942年的5月27日,四川江津(今为重庆江津)的一个小村庄中,一个老人在贫病交加之中停止了呼吸.这个老人,叫陈独秀,那个在后世毁誉参半,留下无数传奇的陈独秀. 陈独秀"独秀"这个 ...

  • 历史,终将还你以清白

    近日,央视播出的历史剧<觉醒年代>引起好评如潮.<觉醒年代>以新文化运动唤醒民智为起点,以中国共产党成立为标志,通过群像刻画,展现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岁月.历史的说,没有这一代人的 ...

  • 百年前历史需再学习

    今日推荐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中国共产党百年诞辰日将到来之际,回顾百年前中国历史,感恩中国共产党引领中华民族走向富强. 一.百年前的中国 清朝,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