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宗年号矛盾是如何出现的?书中为何多次提到“贞观十三年”?

(博士论西游第七六〇讲,选自《西游谜中谜》(590)第十章――太宗年号之谜)

在上一讲,我们提到,对于绝大多数的西游解读者来说,他们都注意到了神秘的“贞观十三年”,而对于这个书中明显的太宗年号矛盾,却极少有人对此进行解读,即使解读,也是浅尝辄止,充分说明了该矛盾解读的难度之大,达到了令人望而却步的地步。

而如此高难的太宗年号矛盾是如何出现的呢?而书中多次提到“贞观十三年”,作者又在向读者表达什么呢?

对于太宗年号矛盾的出现,我们在前文已经有所涉及,那就是,由于“附录”的存在,而导致了该矛盾的出现!该书的“附录”的题目为“陈光蕊赴任逢灾,江流僧复仇报本”,其主要内容是交待唐僧的家世出身。

“附录”开篇介绍了唐僧出生的时代背景,“彼时是大唐太宗皇帝登基,改元贞观,已登极十三年,岁在己巳,天下太平,八方进贡,四海称臣。”丞相魏征向太宗皇帝建议,“方今天下太平,八方宁静,应依古法,开立选场,招取贤士,擢用人材,以资化理。”

此后,才有了陈光蕊状元及第,并与殷温娇成亲,在赴江州上任途中,遭到“水贼”刘洪杀害,留下“遗腹子”唐僧。十八年后,长大成人的唐僧认母“报仇”,后入长安洪福寺潜心修行佛法。

应该来说,仅就“附录”内容和写作手法而言,其内容丰满、文字流畅、描写生动、逻辑清晰,对唐僧的家世出身进行了完整交待,完全与书中的其他相关内容契合,可以说是全书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在第九回“袁守诚妙算无私曲,老龙王拙计犯天条”中,在对太宗皇帝将要魂游地府的时代背景交待时,书中则又写道,“今却是大唐太宗文皇帝登基,改元龙集贞观。此时已登极十三年,岁在己巳。”

我们知道,从太宗皇帝开科取士到其魂游地府,至少相隔了从唐僧出生到其长大成人的十八年时间,而两个时间点的年号却都为“贞观十三年”,太宗年号的矛盾因此而出现,这让很多读者对于“附录”是否有必要存在产生了疑问!

也有人认为,“附录”与第九回中出现的“贞观十三年”,在时间顺序上并不存在矛盾,而是“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的写作手法,太宗开科取士与其魂游地府发生在同一年份,只不过作者先叙述了唐僧家世出身而已!

不过,第十二回“玄奘秉诚建大会,观音显象化金蝉”,唐太宗李世民按照地府崔珏判官的要求,为“超度那无主的冤魂”,选派唐僧作为坛主举办“水陆大会”。“贞观十三年,岁次己巳,九月甲戌初三日,癸卯良辰。陈玄奘大阐法师,聚集一千二百名高僧,都在长安城化生寺开演诸品妙经。”也就是说,“水陆大会”举办的时间还是“贞观十三年”!

再往后,在交待唐僧取经出发的时间时,在第十三回“陷虎穴金星解厄 双叉岭伯钦留僧”中,作者再次明确写道,“三藏自贞观十三年九月望前三日,蒙唐王与多官送出长安关外。”

由此可以看出,作者根本就不是采取了特殊的写作手法,而太宗年号确实存在着神秘的矛盾。至于书中为何多次提到“贞观十三年”,本人认为,作者就是在用多次强调的方式,来提醒读者要注意太宗年号矛盾!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