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止(深度好文)
宋代理学大家邵雍说:“知行知止唯贤者。”
人生在世,要懂得“行”,更要懂得“止”。
在生命的长河中,一个人要是能做到适可而止就是一个明智的人。
这样的人,往往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实现自我价值,从而获得自由自在的人生。
01
止语
古人云:“有道德者,绝不泛言;有信义者,必不多言;有才谋者,不发滥言。”
为人处世,要懂得“言多必失,祸从口出”的道理。
表妹在家庭群里吐槽:“今天开题答辩,发现和同学题目'撞车’了!”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呢?
原来她在春节前,在群里给大家通知年会时,顺口说了句年会的题目和自己的大论文一样,结果同学都知道了。于是就有位同学和她写了同样的题目。
言多必失,该说的话说,不该说的话就不能说。因为说者无意,听者有意,可能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佛家有个修行叫“闭口禅”,也叫“止语”。
朋友是某一寺庙的俗家弟子,曾和她一起去欣赏佛家的音乐会。
傍晚和寺院的僧人及修行的居士们一起就餐,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餐厅墙上写着“止语”两字,就餐时没有人喧哗聊天。
就餐完毕,每个人都将餐具清洗干净,放回原处,静静离开。
“止语”并不是不说话,而是说话应该注意的四个禁忌:妄语、绮语、两舌和恶口。
信口开河的话不能说,难兑现而坏声誉;
谄媚巧言的话不能说,哗众取宠不实在。
挑拨离间的话不能说,容易招来祸害。
恶毒伤人的话不能说,容易伤人心。
海明威说:“我们花了两年学会说话,却要花上六十年来学会闭嘴。”
说话容易闭口难,管住自己的嘴,少说话,谨言慎行。这是一种智慧,更是一种修行。
02
止行
黄晓丹在《诗人十四个》这本书中这样评价王维:“充满了生机与希望的世界固然非常可爱,但是在某一个时刻,决定不去实现那些唾手可及的希望,这是一种中止的能力”。
王维中年曾隐居在辋川别墅。
有一天,他兴之所至,驾舟从南垞出发,欹湖的北岸就在眼前,几乎就要登上,可他却选择了停在湖中央。尽管他对那个烟水茫茫的对岸非常好奇,但他还是决定把对岸留在对岸,把未知留在未知……
在《辋川集·南垞》中,他这样写道:“轻舟南垞去,北垞淼难即。隔浦望人家,遥遥不相识。”
这便是一种“中止的力量”,自己与欲望保持距离,有中止,有放弃,有冷静地观看,这是一种大智慧。
《大学》中最有名的一句话就是:“知止而后定,定而后能静,静而能后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懂得适时停止的人,就能对自己的人生做出自由选择。
人都有欲望,欲望无边,人心不足,痛苦也就无休无止。即使得到自己想要的,也许失去得更多,并不及当时想象中的美好,往往是得不偿失。
一个人能让自己盲目的欲望冷却下来,这就是一种勇敢的选择,是能进亦能退的豁达。
行中能止,是一种对未知的留白和对欲望的克制,是对自己人生做减法的自由。可以对自己有清楚地认识与定位,不会成为欲望的奴隶,随波逐流。
人生最美妙的不是最后的得到,而是恰到好处。
03
止心
《庄子》言:“人莫鉴于流水而鉴于止水,唯止能止众止。”
一个人不能在流动的水面照见自己的身影,而是要面向静止的水面。只有静止的事物才能使别的事物也静止下来。
人心静澄明、内心宁寂,就能拿得起,放得下,饶过自己。
人生就是一场修行,静观内心,不受外界的干扰,遏制欲望、清心寡欲,就能达到心灵的自由。
庄子在濮水边垂钓,楚王派遣两位大臣先行前往致意,说:“楚王愿将国内政事委托给你。”
庄子手把钓竿头也不回地说:“我听说楚国有一神龟,已经死了三千年了,楚王用竹箱装着它,用巾饰覆盖着它,珍藏在宗庙里。这只神龟,是宁愿死去为了留下骨骸而显示尊贵呢,还是宁愿活着在泥水里拖着尾巴呢?”
两位大臣说:“宁愿拖着尾巴活在泥水里。”
庄子说:“你们走吧!我仍将拖着尾巴生活在泥水里。”
心境如水,安之若素。
心如水,愈静愈清明。在喧嚣的世界里,寻一处清静之所,让心安定,走向内心的自在安然,感受生命的诗意,触摸真切的幸福。
一个懂得适时让自己回归平静的人,在面对生活的波折和工作的艰难时,能处变不惊,泰然自若,达到人生的高境界。
04
有人说:“我们终其一生,都在寻找属于自己的音符,寻找度过一生的方式。”
人生海海,潮起潮落,历尽了生活的风风雨雨,终于明白: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生活方式。
朱熹讲:“止者,所当止之地,即至善之所在也。”
真正的智慧是适可而止,止中而行。当你既有坚持的能力,也有放弃的能力,能自由作出选择,就能弹奏出属于自己的音符,过自己想要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