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施明荣/范冲是条冲
立足河南面向全球的原创文学作品平台
—网络版—
用文字温暖世界
施明荣
范冲是条冲。从龙角至龙头,由北往南约六华里的一条狭长的山冲。范冲水库将山冲拦腰截断一分为二,水库下为河谷平原,田畴相对平整,土壤肥厚,适宜灌溉,兼有圩区的特点。水库上皆为梯田,田丘相对狭小且形状各异。田与山相连,山上多竹木,人家多在山脚之下,也有住在山坡或山包上的。白墙红瓦被树掩着,毛竹围着,好看的很。时有人影走动,鸡唱狗吠。牛在田埂上吃草,人在田间地头劳作,炊烟在屋顶上缠绕。一派祥和太平景象。
范冲多有遗迹。水库东侧三百米处有座古桥,人称湾桥。此桥为石拱桥,一色巨大的麻石砌就,石上多生绿苔,有野藤披挂而下,显得苍凉古朴。桥下一湾潭水颜色浅绿,隐约可见魚儿游动。桥边有数株高大粗壮的水桦树,夏日绿荫蔽天甚是清凉。行人至此,必在桥边歇息。少时去县城读书,途经此处,多有逗留。印象中,桥面铺就的麻石因久经岁月洗礼,加上过往人等踩踏打磨得光滑如镜。桥石正中石板有早年独轮车留下的车辙印迹。未修繁赤公路之前,此桥是连接铜、南、繁的锁钥必经之处,上世纪八十年代,因天长日久桥体老化,便在老桥面新铺了水泥层面,表面看来几与普通桥梁无异。新改道的繁赤公路修通后,湾桥似乎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寂莫在新公路的一侧,无声地诉说着当年的辉煌。因手头尚无资料可查,也不知此桥建于何年何月
据繁阳中分徐族谱记载:明末期间,中分徐氏族祖来此据住,其后人逐渐衍化成八分及中分两支庞大家族。湾桥也就成了徐氏宗族的发源地。历经数百年繁衍,中分徐由此成了繁阳旺族。族中有过了一门双进士的荣耀,挂冠回乡的“繁昌陶渊眀” 徐杰,结庐马仁山,诗酒自娱,自成一方名士。另有在朝为官者当不在少数。随着时代变迁,湾桥头住户姓氏几多变化,当今住户为夏家。几年前的高考,繁昌县的文科状元就落在夏家。有人说是偶然,也有人说是风水使然。
现如今,汪桥头的两侧成了商家看好的风水宝地,东边上百亩农田被开发成葡萄园,葡萄上市采摘之际,人来车往,繁如商场。商家搭建舞台,台上高歌劲舞,节目精彩;台下观者如云,掌声不歇。湾桥头边饭店酒菜飘香,座无虚席。湾桥北面的孔雀园吸引了远近游客,人们纷纷掏出手机,拍摄孔雀的美丽多彩,运气好,孔雀纷纷开屏,惊艳的画面引来一片叫好声!
湾桥的上方-------南边数百米即为牌坊村民组。之所以叫牌坊是因为以前这里曾立有一座高大的贞洁牌坊-------一十七岁的年青女子,婚前一月,未婚夫不幸病亡,女子不负婚约,矢志不嫁二夫,声言生是夫家人,死是夫家鬼。从此不再言嫁,诚心服侍公婆,其贞洁贤良名动四方。此坊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因修建水库被拆毁。九十年代村委会统计人口时,偶尔发现这个仅有二十来户一百多人口的村民组竟有十多个八十岁以上的老人,其中三位老人年逾九十,而仅一山之隔的范马村最高龄老人只有八十六岁。相比之下,范冲高龄老人明显多多,不知其中奥妙何在?有人说,牌坊村庄虽小,村人孝字当先,尊老爱幼之风盛行。故老人皆有所养,生活安康是为主要原因。我后以《小小牌坊村 多出长寿人》为题,写了一则社会新闻,发在《芜湖日报》上。数年前离世的102岁的老太,也是范冲人氏。
与牌坊相邻的槽坊(实则为糟坊)村民组曾有过酿酒历史。地方传言,清道光年间,太平军进驻繁昌,曾在此设牌馆。于是乎埋锅造饭并置坊酿酒,据传酒香浓烈溢满山冲。那酒糟也成了喂猪的极佳饲料,就连猪肉也透着酒香。只是数月后因战事调动,天国神兵开拔他乡,留下酒坊及满池酒糟,后人并以此取名。后范氏一族在此居住,并开设私塾,兴办教育。解放后,又将旧房拆除改建范冲小学。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至九十年代中期,我在该校教学,度过了最为美好的青春时光。那时的校门口有棵巨大的青朴树,开黄花结黑果,主干向路面斜伸,枝干虬曲,树干布满青苔,树根错综盘突,显得状美好看。树下老者吸烟妇人闲话小孩玩耍。时有各种鸟雀落在树上,歌唱一番,又呼啦啦一阵飞走,有趣得很。我曾多次给老师、学生还有村妇村姑在树前、树下拍照留影,留下诸多美好回忆。只是时过境迁世事变幻,现老树已不复存在,而学校成了锅巴厂,所产小月牌锅巴,风靡江淮大地,远销江、浙,成了安徽省旅游商品定点生产企业。我途经这里,恍然如梦。或许是占了地利人文之便,小小槽坊村竟出了九位教师,占了整个范冲教员的半壁江山。其中有两个教师之家,一为已故老校长肖来清之一儿一女均为教师,二是该村范校长儿、媳也都是教师。槽坊不止是教员多,考取的大学生则更多。
谢村在范冲村西面,与孙村镇的梅冲仅一山之隔。谢村是典型的聚族而居的古村落,外姓甚少。民国时期,谢氏一族即为方圆百里有名的大地主,拥有着千亩良田山产。谢家原本以种桑养蚕为业,民国年初,市面蚕丝大涨,谢家一船蚕丝顺江而下直达苏、杭,换回几筐银洋。谢家由此发家,又在城里开了数家店铺,由于经营有方财路亨通,不些年,谢村周边的良田山场多数归了谢家。谢村三面环山,只有一条土路直指湾桥通向县城,地处僻静易于隐蔽。正是基于地理环境上的考虑,新婚的新四军三支队副司令员谭震林曾在谢家“小洋楼” 上住过一段时日。此后不久日军来犯,谭司令运筹帷幄,率部打响了繁昌保卫战,取得五战五捷的辉煌胜利。1940年冬新四军撤离后,日本鬼子疯狂报复,一把火将小洋楼烧得面目全非。解放后,此楼被拆毁,甚为可惜。
实际上,所谓小洋楼,也只不过是钢筋水泥结构,楼顶呈亭式结构,且有回廊,便于休息与观景。只不过在当时当地此种形式实为少见,且造价不菲,人觉惊奇。现如今,谢村几乎家家都是小洋楼:磁砖墙、地板砖,陶瓦、琉璃瓦、彩钢瓦,厨房、卫生间设备一应齐全,与往昔更不可同日而语,即便是生活方面,普通农家已胜过当年地主之家。这就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取得的快速发展与日新月异的变化。远观谢村,楼房幢幢,院落井然,青山田畴,风景如画。
范冲村最南端是龙头,龙头不愧为龙头。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龙头人就吃上了自来水,还建了公共澡堂和电影院。这在当时的农村十分少见,有记者前来采访,事迹上了省报头条。此事在当地轰动一时,村人引为自豪,队长老周据此被提拔为大队干部。
另值得一提的是位于龙头与赤沙中分交界处有一凉亭,亭内横梁上书:大清同治八年制(1869年),亭为单檐式六边形造型,亭檐轻灵翼角高耸,有欲飞之意。看上去古雅而漂亮。
那真是一个好去处,亭两头呈人字型长坡。遥想当年,多少文人骚客贩夫走卒从漫漫长坡上来,自然是风尘扑扑一身疲乏,于是在亭内喝茶水吃点心,待恢体力再奔赴远程,实在是再好不过了。开茶馆的是坡下龙头墩的一对中年夫妇,膝下有一尚未出阁的闺女,貌美如花,远近皆知。亭下中分村某塾师每次回县城老家必经凉亭,一次喝茶时不知说了何种言语,被老板娘任为颇有轻薄女儿之嫌,并将塾师拉扯到学校,一时闹得满城风雨。轻狂的塾师就此丢了饭碗。茶馆老板姓张,身板壮实,一身气力,某次去村北的大冲山头打柴时遭遇猛虎,与之搏斗相持不下,最后人兽两败俱伤各自放过对方,一时传为奇谈。此事不谬,茶馆老板后人现仍住龙头。我后来据此事写成小说《那人那虎那狗》发在2002年的《安徽文学》上。后查得资料,始知此亭名曰步云亭,百姓称作做凉亭。小时去中分那边捡田螺拾柴禾,必在亭内逗留歇息,那时亭内早就没人卖茶水。遇到下雨,倒有不少过路之人在亭内躲雨。繁赤公路两次扩宽,一次将凉亭移至路边,但已面目全非,二次拓宽竟遭拆毁。从此凉亭无存!每次途经此处,心中怅然,更有失落之感。不过,话又说回来,家门口的这条土马路当年弯多坡多坑多灰多,现如今经降坡取直路面拓宽,已成为重要的旅游线路。
这些年,一直在外讨生活,跑的地方多了就有个比较,愈能觉出范冲的好。范冲好在通达,一般来说,山村总是与偏僻闭塞联系起来,很难做到通畅自如。譬如马坝的朱冲,孙村的梅冲,赤沙的罗冲,芦南的凌后冲,再例如南陵的霭里,泾川的小岭,铜陵的水龙,就风光景致而言并不比范冲逊色,但都进得去过不去,要想出去还得原路返回。应该说范冲是沾了淮九路(繁赤路)的光,白天车来车往,五路公交车十分钟一趟,上城下县极为方便。晚上路灯彻亮,夏日晚可见村人在公路上乘凉散步,宛如城里人一般潇洒,路边的操场或广场上,妇女在跳着广场舞,且动作整齐,舞姿优雅。范冲好在繁而不闹杂而不乱。山中有冲,冲里分崂,房屋坐北朝南方向一致,田畴大小高低完全顺着地势,粗瞧并不起眼,细看却有韵致。有山就有水,有田必有塘,塘必在冲口处田上方,这样既可蓄水又方便灌溉。范冲好在原生态,山上林深竹密,植被完好,空气清新,无厂矿排脏水无烟囱冒毒烟。范冲好在离城市不远,距县城十里,离孙村镇也是十里。去工地去工厂都能谋到工作找到事做。村人早出晚归,照顾老小,连带着做几亩责任田,忙而不乱闲而少空,生活得有滋有味有规律。外面好多地方因青壮年四处打工,屋空人少,院内生杂草,荒落景象不言而喻。此种情景,对于范冲来说似不存在。范冲人多留守本土安居乐业,田里插水稻地里种杂粮,院里栽花种草,环境干净漂亮。穿着与城里无异,饭食讲究味道。范冲人有着通情达理开明豁达的胸襟,又有着山里人勤俭节约任劳任怨的秉性。故此,少有打架逞狠及好吃懒做之人。范冲人重视教育,崇尚读书,每年的高考,都要走出一批大学生!
前些年,政府加大水建设方面的投入。范冲水库内埂铺上防护板加上防洪栏,埂面浇灌成坚实的水泥混凝土层面,外埂修建了景观工程,置有廊亭、草木、花坪、石桌、石凳,俨然一小型公园。村民饭后散步休闲,情侣月下徜徉其中。而白马山——这座有着美丽传说亦被称作“繁昌富士山” 的山峰与水库近在咫尺。山影倒映在水里,更增添了范冲水库的清幽美丽。有摄影人士前来创作,也有新郎新娘在此拍摄婚纱照。每年夏日,来水库游泳消暑的人更是络绎不绝。基于范冲优美的自然环境,早年被县里评为生态村,也是顺情合意理所当然!
范冲原本是个村,十二个村民组:龙头、龙角、龙桥、杏湖、槽坊、牌坊、古塘、付塘、郑村、谢村、范冲、枫屋。四百多户,两千多人口。范冲的每个村庄的称谓都有来历,关乎着龙的传说、水的传奇、物事的演义。地方史志虽无记载,当地百姓却能口口相传,说出个子寅丑卯。譬如白马山下的杏湖村民组,多少年前这里竟是一片湖泊,湖边的农家遍植杏树,春日花开蜂绕,远看如云似雪,一片诗情画意,待花落入湖,水面留香。杏黄熟透,夜晚落入湖水,叮咚声响,不知是否惊醒梦中之人。再譬如淮九路边的枫屋村民组,从前尚存一拖两进的徐氏宗祠,祠堂边有三间瓦房,为议事堂及龙灯阁。瓦房前有一棵须数人合抱的枫香树,展开的枝干将瓦屋完全笼罩。炎夏屋内十分清凉,深秋屋顶不见寸瓦,被层层落叶覆盖,故人称枫屋。此树后来在上世纪四十年代遭川军李志千部砍伐倒卖。没了树,但村名却延续至今。现枫屋原址上,是一幢徐氏后人新建的农家别墅。早在三十年前,徐氏后人投身食品业,创建本县规模较大的强化食品厂,成为同行佼佼者。八十年代末期,该村学子代仕坤,是全县少数几个博士后之一。他现为华中大学博士生导师,获得过全国发明奖,是享受国务院津贴的地球物理学专家。另该村尚有数位民营企业家,从事家俱制造、房屋建筑,成就有目共睹。此外,范冲一些从事水泥制造、水泥制品、汽车零部件制造、房地产开发、食品加工、印刷等行业精英都取得了大的成就,被政府冠以创业先锋、创业之星之名,也实为当地或一方的成功人士,给范冲人民增光添彩,树立了榜样。他们的名字是:汪为金、肖吕阳、蒋同柱、宁世玉、刘伍、徐习东等。
以上种种,并非笔者杜撰妄言,诸君倘若不信,不妨实地走访,或许你就会得出这样的结论:范冲这条冲的确是块有山有水有名堂的好地方啊!
一份带有浓郁地标色彩的纯文学刊物
一份不厚名家、力推新人的亲民杂志
具体订约方法如下:
订阅一份2020年《河南文学》(6期含快递费),共180元。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直接订阅,并请在文末留言处注明通联方式。
每一份订阅,都是对纯文学期刊最好的支持!
河南文学杂志作者文库之
《关于加入作协那点事儿》
由本刊策划的《关于加入中国作协那点事》7月14日在微信公众平台推出后,阅读过万,在读者引起强烈反响。
应众多读者要求,杂志社决定以《关于加入作协那点事儿》为题征稿,将写作者撰写的关于加入各级作协的经历。先在河南文学杂志纸媒和公众平台陆续刊登,最后结集出版。欢迎各位作家朋友直抒胸臆,不吝赐稿!愿《关于加入作协那点事儿》一书中能够有您的大作出现!
征文要求:来稿3000字以内。
截稿日期:2019年12月30日。
投稿时请注明“加入作协那点亊儿”征稿字样,并附200字以内个人简介及彩色高像素生活照。
投稿信箱:hnwenxue@126.com
作者简介
施明荣,60后。讫今已在安徽文学》、巜中国青年》等报刊发表各类文学作品300余篇。系安徽作家协会会员,安徽摄影家协会会员。
《河南文学》杂志是河南阅读学会旗下的一个纯文学刊物,双月刊。以“不厚名家、力推新人”为办刊宗旨,以“不唯名家,但求名篇;不拘篇幅,唯求美文;不唯形式,文道并重”为原则,主要刊登小说、散文、诗歌等文体,面向全球各界征稿,所刊登稿件主要从“河南文学杂志”微信公众平台推送的稿件中选取(已在其他媒体刊发并被原创保护的,本平台不予刊发)。欢迎各界人士踊跃投稿!
本平台周一至周五更新
投稿邮箱:hnwenxue@126.com
出品/河南阅读学会
编辑/河南文学杂志社
主编/李 一
副主编/阿 若 冯新林
编辑部主任: 蓝 岛
责任编辑:宋 兵 达 林
刘海波 李家琛
平台维护:河南阅读学会文化传播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