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不是问题解决不了,而是不会提问

如果你有什么问题无法自己解决的,找别人求助是很自然的反应。尤其对学生来说,找老师问问题几乎是日常生活的必然组成部分。

作为一名教育从业者,我在知乎、微信后台和其他社交软件上长期收到各种求助和提问私信、消息等,常见的句式如下:

叶老师,我的数学总是学不好,请问该怎么办?”“老师你好,我想说下我的情况,我听课很认真,但是经常感到很多同学都会的题目,但我就不会,这是为什么呢?”“老师,我做事情、学习的时候频繁出错,请问有没有方法可以解决?”“老师我高三了,压力很大,该怎么调整心态呢?”“老师,我想要提高成绩,每天晚自习有1个小时的空闲,该用来看书,还是刷题呢?”……

诸如此类。

这类私信问题我基本都不会回答。

我相信你稍微认真想想也知道,我为什么不回答这些问题。

最开始的时候我曾经想,可能是因为线上提问,打字不方便所以问问题也不靠谱,经常问的很抽象,问的根本没有可答性。但我结合线下做教育调研时候的经验,很快意识到,并不是线上沟通的不方便让这些学生问出了不靠谱的问题,而是他们根本就不懂得怎么问问题——他们就是缺乏提问的能力。

换言之,即便在线下面对面交流的时候,这种问不对问题的情况也还是很常见。

这下问题就严重了,因为正在读文章的你可能就被包括进去了。即便你觉得上面那些案例中的问题确实问的很没水准,但你依然觉得自己不是其中一员,因为自己不会问那种没水准的问题。但我告诉你,不会问问题的情况是普遍的,不分线上线下的。现在你紧张了没有?

问问题的一个基本要点,是问题要具体,不要太抽象。这是提问的最基础、最容易理解的原则。

文章最开始举的那些案例,大部分的问题就是太抽象了,不具体。这种基础的错误还算是比较容易看出来的。

比如这个问题“我数学总是学不好,该怎么办?

如果要认真回答这个问题的话,答案大概是给你介绍几本书:《数学学习方法大全》《数学教育理论集》《认知心理学》《教育心理学》……都还不够,因为也不知道你的数学不好是不是心理健康问题、身体健康问题,或者是因为家庭不合产生心智损耗?所以要回答你这个问题的话呢,我得写个几百万字的著作去回答。

如何避免问问题太抽象?最简单的方法是,添加足够的背景信息。

我数学总是不好,该怎么办?”我完全不知道。但是如果你添加足够的背景信息,说不定我就能推断出一点了。比如你可以这样写:

“我小学初中数学都挺好的,因为学得很认真,小学基本都是满分,初中120的试卷也经常能考110+,基本就是压轴题不会做,但是我做的题量很多,有时候压轴题见过原题的,我也能做出来,那就接近满分了。高中以后我数学大幅度退步,感觉很多题都很难,都像是初中的压轴题那种感觉。而且高中的题数量太多了,简直无穷无尽,我尝试了一个多学期,根本不可能把所有题都做完。现在数学大概100分左右的水平,最差的时候还会不及格……”

上面这种写法呢,虽然也无法保证让我完全了解完整信息,但是毕竟多了那么多背景信息,已经让我可以做些推断了,我可以推断是不是缺乏深度思考的习惯,主要用记忆的方法去解决数学问题,于是我对你的交流可能就会往思维能力上面去进行,而不是直接觉得跟你没法沟通了。

线下沟通的时候一样如此,即便是每天见面的老师、同学、朋友,你不要默认他们一定非常了解你了。尤其对于老师,很多学生觉得,我跟老师每天见面,持续好几年时间,老师一定非常了解我的问题了。其实真不是这样,老师对于学生的了解是非常浅的,仅限于上课的几十分钟,还要平摊注意力给几十个学生。

所以有时候,未必是你的老师水平太低解决不了你的问题,而是如果你不提供充分的背景信息,老师根本不知道你的问题如何解答。

提问的另一个进阶的要点,是抓住核心过程和细节不断聚焦。

回答问题的人做出的回答,未必是提问人需要知道的,很有可能没有聚焦到提问者想要问的问题核心,因此回答也是没有帮助的。这个时候,提问的人有必要采取反复聚焦的提问方式。

来看个案例。

学生最常见的提问情景,可能不是向老师提问,而是向自己的学霸同学提问:这个题怎么做?

你拿着一道数学题、物理题跑到学霸同学哪里去,好言好语的找他请教他怎么做。学霸同学也很热心,立刻就把这道题的解法告诉你了,草稿纸上写的清清楚楚。

请问你收获了什么?

其实大多数时候你未必收获了什么东西。

因为你提问的方式弱爆了——这个题怎么做?

如果你只是感兴趣这个题怎么做,用拍题软件搜一下就知道了,或者翻下辅导书就行。但更重要的内容是,为什么你想不到的问题学霸能想到?学霸的回答没有聚焦在这个重要的核心上,对你是没什么价值的。你需要反复聚焦,再次提问。

所以下一个问题是:“你是怎么想到这个思路的?”你要连续提问。

这个时候就有很多种情况了,学霸也许搞得清楚,也许自己都不清楚。他可能很具体的告诉你是怎么想的,你听到这个思考的过程,价值就比仅仅听到一个解题答案要强多了。

但也有可能,学霸含糊不清的说:就是自然而然想到了。

这个说法也许是真的,如果这个题比较基础,一两个原始公式的应用就搞定了,那说明你是基础太弱,这个题以及学霸的回答并没什么好纠结的。但也有可能,这个题其实有些门道和讲究,值得研究,但是学霸的思维处于潜意识状态,他自己还不知道具体怎么进行的,仅仅是题感很好、或者灵感爆发做出来的。学霸自己还处于“已经很厉害但还不通透”的状态。

一般人听到学霸这种回答,基本就放弃了,因为自己也不知道该怎么办了。但是这个回答明显对你没什么帮助啊?那该怎么办呢?很简单,继续聚焦,继续问。

如果学霸不能给你一个完整的结论的话,你就往过程上去聚焦和提问:

“那么你思考的过程是怎样的?你是一开始就想到这个思路了吗?还是先尝试了些其他的思路?”

然后看学霸怎么回答,如果不满意他的回答,或者感觉没有回答出你想要知道的核心,你还可以继续聚焦,继续提问。

通过这种反复聚焦,你能把学霸的思维过程问出来,把他的核心竞争力问出来,问的他感觉自己的大脑好像要被掏空了一样……

当然,问的太过了,交流的效率是提高了,但可能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了,因为被别人把自己的思维问透了有时候还是挺难受的——但这种情况我概不负责……

把上文中的学霸换成老师也是成立。很多老师的水平其实并不算太高,即便是多年经验的老教师,大部分也就是对知识点非常熟练而已,他们未必会深入到思维的层面。可以这样理解:他们也就是在刷题而已,不同的是,你要刷3年题,还要平摊到6科。而他刷了10年的题,而且只刷一科,所以比你熟练很多。

当你面对着些老师的时候,一般的提问“这题怎么做”,一样没什么效果的,触及不到问题的核心。你同样需要反复聚焦连续提问,最终问到核心。

还有一种比较高级点的提问方式,我称之为旁观者提问。

在提问的场景中,一般只有两方:提问者,回答者。

提问的人问出问题,等待回答,期间充满疑惑、忐忑、焦虑;回答者或许心不在焉,或许慷慨激昂一通乱说,又或者深思熟虑认真作答。

这种场景下要两个特点。

第一,当问的问题对提问者特别重要的时候,提问者其实就给了回答者一种权力:你可以用你的回答来影响我的心智。如果你回答的很好,你让我的心智受益。如果你回答的不好,那么我的心智可能会受到损害,情绪随你波动。比如,你问了学霸同学一个很痛苦的问题,但是学霸很随意的说:“这个问题都不会?”

第二,不论是提问者还是回答者,都可能处于“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状态下,认知都是受限制的。而提问者由于利益攸关,因此受到思维局限的可能性更大。

显然这两个特点都不是什么好事。如果说心智成熟、思维较深刻的人能够较好的把控节奏,受这两个特点影响不大的话,那么中学生,或者有内心伤口、自我认知较浅、思维深度不足的人,受到这两个特点的影响就比较大了。

对此我教你一个很巧的方法——当你提问的时候,你不要作为直接提问者,你可以使用旁观式的提问。

举个例子。你有某些学习问题,根据你平时的交流和了解,你估计同学A和B跟你的状态有点类似。所以当你向学霸提问的时候,你可以这样问:

“你觉得A的学习状态怎么样?你觉得A这种人要想学好该怎么办?” “你觉得B的学习状态怎么样?你觉得B这种人要想学好该怎么办?”

相当于,你在帮A和B问问题,学霸在回答A和B的问题,而你只是这一个问答的旁观者。

这种做法的好处是,你可以站在旁观者清的位置上去看待问答的过程,也避开了不良答案对你的负面作用。

当然有个前提,学霸得对A和B等比较熟悉才行。

同时,你还可以向多个学霸或者老师进行旁观式提问,然后比较不同人的回答。在大量的比较当中,你可以更加客观的理解问题。

提问的方法很多,我的思维方法研究中,有专门的提问策略,这里列举的是其中很少一点。对于学校是个天然高密度的提问场合,比职场、家庭等场合特点都更加突出些,所以对学生来说,学一点基本的提问方法是非常重要的。本文中列出来的几种提问法,就是专门挑选最对中学生特点的提问法。当然,它们对其他人也是同样有作用的。

作者简介:

思维专家,学习策略专家,曾任教育智库高级研究员,《新校长杂志》执行主编,企鹅辅导特邀讲师,[学习策略师]创始人,畅销书《深度思维》作者。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