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大师黄宾虹的学生,花鸟画深得人心,为20世纪得力画家!
其实艺术家与一般人不同之处就在于他能够在一般人看来是极其平常的事物中发现美,并善于把这种美用艺术的手段恰当地表现出来。
他曾经在讲课中说不要怕把画画淡,淡到极致是一种境界和格调;不要怕把画画黑,黑到透亮是一种勇气和水平。而且从古到今每一位画家都提倡作画要静,作画需心平气静,只有静下来,才有更好的思考,才有一个相对完整的构思,以体现自己的主观意志。关于用笔之道,他在创作中积累了“五字诀”--审、肯、敏、稳、精。
审就是在落笔之前,酝酿意境和画法。要从全局着眼和大处着手,定夺用笔的主调及其配合关系,其实这古人都总结在了构思中,作画无非就是构思和表达两种,动手前把一切都熟谙与心,比如立意定象,还有布局中主宾、浓淡、干湿、虚实、刚柔等都要熟悉,作画时才不会乱。也就是“意在笔先”。中国画很重视腹稿的功夫,有了这方面的修养,即便落笔后发生意料不到的变化,也能够随机应变。
于希宁讲的肯,是中对于表达过程中用笔而言的,就是笔画不分粗细、长短、轻重、虚实、干湿,行笔都要肯定,不能有半点犹豫,更不可稍存描描修修的打算,一笔落下去就成。
而敏是思维要敏捷,脑子反应要快。用笔的提、按、顿、挫、快、慢运动,其间许多变化是快的,所以思维要活跃。而精,这个比较重要是要蕴自内,发之笔。要胆大心细,粗中有细,狂中见正,笔到神随,不可粗枝大叶,无可用心,或不求甚解。
但是一幅画也不是一下子就成了,成了以后,还需要多次修改,甚至几年后发发现问题,也能补充。这也是绘事关键性的工序,有的是为增色,有的是为画龙点睛,都必须先从全局去分析考虑,经过仔细推敲后,再作细心处理。
人们讲的细心处理,就是对精华之处的追求,古来能达到对绘画痴情的人不多,元代大画家黄公望就比较痴心于绘画,而且外出写生,有时候在一个景点前一坐就是一天,甚至好多天,特别是创作富春山图时前后写生就达到四年之久,现代的于希宁对梅花为师及其痴情,他对梅的“痴”还有不少小故事,比如他曾为杭州超山一株宋梅被伐而是,从此不再踏入超山一步,他一生执着艺术、勤于作画,即使这样也只能是一个一般的画家,不能称为艺术家,因为并未艺术家他缺乏很多。
他曾经写道:“我自幼习画,不善言辞,却知道笨鸟先飞。治艺之道,靠的是勤奋与执着,不敢有丝毫懈怠。他晚年的时候经常关注民生和艺术教育,曾多次捐画给儿童基金会、抗洪救灾、援防“非典”,并先后多次向社会和学院捐赠书画作品等。
不但如此,他还捐出了个人多年的积蓄,设立了“于希宁奖学金”,用于奖励该校成绩突出、品德优良的优秀本科生、研究生,激励在校学生努力学习,成为德艺双馨的优秀艺术人才。
1992他出访加拿大、美国等举办个人画展,在国内外多次举办个人画展,1998年于希宁捐资25万元,在山东艺术学院成立"于希宁优秀中青年教师奖励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