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晚成与建文帝(五):建文帝墓庐和藏宝诗面世!
从明朝到民国,柏万城所辖的金台山佛帝庵和玉屏山宗师凼庵两个寺庙都会有常住僧近100人。玉屏山村(属新田)杨平平说,如果他父亲杨春彪还在世的话,今年该九十多岁了。他说,他亲在世时,常跟他讲玉屏山和柏晚成的故事。
▲玉屏山与金台山位置图片
杨平平说,玉屏山的得名,是他父亲改的。原名叫宗师凼,是所寺庙,寺庙的建设是为了保护山下的玉石。
杨平平说:“玉屏山不是金台山,金台山在宁远厂屋里坡下。玉屏山〈是寺庙有和尚72人——就是传说中的72庙)在新田,两地有二里远。还有观音庵有伲姑36人——就是老人传说中的36庵。玉屏山前还有座山叫太子山!”
杨平平说:“听老人说厂屋里是个有钱的大户人家叫人去看墓建的屋。当时这个地方还没有名字,房子建好后就叫'厂屋里’,墓主会给他几亩地,不收租。玉屏山还有个地方叫新屋前,也是看墓的。 老人还说:'玉屏山玉石上,三拱一告,十拱十告。上看不见庙,下看不见凹。’(字只是读音,不确定字的具体读音)这些流传下来的是什么意思,猜不透。) 如:三拱一告,别人都认为三个拱桥中有一告,听了你(指梅语)的一方话。就会想到在三公祖的地方了。如玉屏山玉石上,是玉屏建在玉石上。可玉屏山没有玉石呀。听了你的一些解答,个人认为玉屏山在玉玺的上面。那玉玺在哪,玉屏山下去是金台山寺,那玉玺就在金台山三公祖(砠)厂房里了。如十里十告,是不是石里玺告?石头里怎么可能,那有不有可能崖洞。如果这种解释,那就猜想了,玉玺在三伯公家的崖洞中。”
——以上是杨平平与梅语的微信聊天原话载录。杨平平是看了梅语《柏晚成与建文帝(四):眼头(广头)的得名,原来是为了给柏晚成种田!》给梅语的一番话语。
我们先来捋一捋杨平平话的中心思想。他说,他听老人说,玉屏山附近有一窖,都是口口相传“'玉屏山玉石上,三拱一告,十拱十告。上看不见庙,下看不见凹。’(其中“告”应为“窖”,是宁远土话中“埋藏地下的宝藏”的意思。也就是说,由于没有看见字,这个口口相传的宝藏诗,一直没能正确理解,也没有找到。看了梅语的上篇文章后,他理解了。
理解后的宝藏诗全文就应该是:“玉屏山玉玺上,三公一窖,石宫玺窖。上看不见庙,下看不见凹。”它的意思就是:“玉屏山(山门即寺庙)在玉玺山之上,玉玺山即三公砠(注,这个“砠”字,当地人把它当成了“祖”来读和理解)三伯公在这里埋了一窖,石宫里埋着三伯公的传国玉玺。从玉屏山上往下看,看不到护玺的佛帝庙,从下往上看,看不到玉屏山上的宗师凹。”
金台山上的庙叫“佛帝庙”,就说明柏晚成这个和尚(即三门伯公)是从帝王退位来当的和尚,是帝王僧。明朝初期的帝王僧只有一人,那就是建文帝朱允炆。建文帝的僧名叫应文,这个在《明史纪事本末》中有记。
现在,我们再来讨论“厂屋里”这个地名的来历。“厂屋里”由“厂+屋+里”三个字组成。“里”,在明清及民国时期表示“村”的意思,而“厂屋”指柏晚成的建墓庐。墓庐者,墓旁之屋。古人为守父母、师长之丧,筑室墓旁,居其中以守墓。说明“厂”是指柏晚成,可以说这是“厂的屋”,也说明“厂”在这里是作人名使用。
当“厂”或“广”作人名使用时,它只能读【ān】即“庵”。可是宁远人对这个字有两种习惯读法,一者读【yǎn 】音“掩”;二者读【 yīng】 ,音“应”。读“掩”者,是把“庵”当成了“掩”来读,是因错误而产生。读“应”者却是因为大部分宁远人的发音发不出【an】音,凡遇【an】音,就改读为【in】音。比如说“盐【yán】”读成“银【yín】”,烟【yān】读成【yin】……
▲明代弘治五年(1492年)宁远县举人王性作撰”应丰亭“碑,正面的应写作“应“。
▲明代弘治五年(1492年)宁远县举人王性作撰”应丰亭“碑,而反面却将“应”写作“广”。
上图是同一块碑的正反两面,它是明朝弘治五年(1492年)宁远路亭村举人王性亲撰的碑,其碑正面“应”就是“應”,而反面却写着“广”。这里,梅语用现在还保存着的明代碑证明,“广”或”厂”,宁远人是把它当作“应”来读和用的,即两字是通假的。
也就是说,“厂屋里”其实就是“应屋里”!要举实例,其实还有。这里等讲到“广文桥”时,我们再具体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