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扩容下的A股短中线交易现状——再论强者恒强的龙头战法

记得07年那时炒股,我印象很深,有朋友做了一套量化系统需要每天跟踪全市场A股,因为不断会有新上市的企业出现,我隔三差五就要手动添加一遍,我记得当时的股票监控池从最初的600、700家个股,到了10年这个数字突破了四位数,再到今年的3600+,还没有算上新三板10000+的企业。科创板这次又是一下扩容300E的规模,目测后续的增发速度也将是有增无减。

在大扩容的政策背景下,管理层也是意识到A股市场存在以来的顽疾,退市问题。以海外市场作例,道琼斯板块每年的退市率是6%,纳斯达克是8%,正因为每年不断换血,从制度上淘汰掉不再具有价值的上市公司,才能对冲掉不断发行上市公司所带来的供需失衡。这个数字如果换做A股市场,我们每年大约需退掉250家左右才算和国际接轨。今年已经看到这个苗头,以后也会延续,伴随着我们扩容的提速,这个每年的退市比例甚至还可能超过美国市场的水准。

市场大扩容后,无论有没有严厉的退市制度,最终造成的现象是一致的。假设缺乏有效的退市制度,供需平衡开始慢慢打破,A股市场的流动性溢价降低,从16年开始越来越多的资金还是朝着市场中的核心资产抱团,剩下的80%个股从长期持有的角度看最终是0收益或者负收益,也就是说这些品种只剩下了短期波动的价差机会,不再拥有长期上升的增值价值。新三板市场是一个典型的供需端完全失衡的市场,整个市场一年的日均交投只有3、5E

如果退市制度可以顶住各方面的压力继续执行下去成为一种常态制度。那么那些质量比较差的上市公司,依然会存在某年某月某日突然被退市的情况,大量的资金同样会选择抱团核心资产。

从投机端来说,因为大部分时间伴随着流动性的不足,就是短线赌博,资金也开始朝着概念中的头部品种去抱团,也是差不多从16年后中长线资金抱团核心资产品种开始,大约18年后A股的短线交易中,连板数量、四板以上数量的品种开始大幅上升,16年全年,前一日涨停,后一日盘中依然能触摸到涨停的品种是1562家(连板品种),17年这个数字是1300+,18年突然上升到了2500+,今年才过去的七个月,这个数字已经到了2500+,追平了去年全年,只比15年前七个月落后一点点。但今年前七个月的整体赚钱效应和15年却没有可比性。这两年市场牺牲了底下跟风品种的流动性,大部分短线资金宁可给溢价扎领涨品种,也不愿去参与下底下的跟风品种。从时间点上来看,中长线资金看得比较远,率先做出反应,崇尚短视造就精准的短线投机资金在对市场可能发生的长远改变的反应上相对长线资金滞后1~2年也是极为合理的。

当然数据给我们的启示也是很值得深思。在14、16、17这三年触摸连板的数量较低的几年中,连板品种的胜率和盈亏比达到了一个高潮,这三年里数据的统计是只要触摸到连板无脑买入,无论当天开板与否,坚持到第二天尾盘无脑卖出,这三年中笔均收益却是正值,14年为0.35%,16年为0.95%,17年为2.30%(已扣除4月份前5个交易日雄安品种的连板数据),大家要注意是无脑买入的超低门槛。但是18和19年的收益率数据却是惨不忍睹,18年的每笔亏损高达-0.98%,今年的笔均亏损达到-1.27%,伴随着连板家数大增,高位连板品种不再是稀缺品种,导致了博弈加剧。也就是说,短线投机资金都知道市场开始越来越难做,越来越注重抱团高位品种,但是整体收益率依然在负值中不断新低。

在国内资本市场全方位的扩容,退市制度又刚开始还没有看到成效之时,我认为短线交易应注重以下几点:

1、注意节奏

现在做短线应该更注重节奏,需要投资人具备在交易中识别轻重缓急主次的能力与坚忍的耐心,主要行情阶段、次要行情阶段,无行情阶段的划分越来越开始泾渭分明。在不同行情阶段中交易结果的差异化开始体现,同样的一套短线交易系统,从行情好赚10%,行情不好赚3%或不赚钱,逐渐演变至行情好赚20%,行情不好亏10%,每天上去撸一发,每天追逐高位品种,数据上的反映已经很难再适应当前的市场风格。市场也正在逐渐失去这样的交易条件与土壤。

2、尝试新的生命形态

最近两年高位品种数量呈现出的爆发态势和已经成为现实的常态化,意味着市场大众开始接受强者恒强的交易理念,从表面上看这是市场进步的标志与象征,从深层次分析,短线博弈的零和规律如果依然行之有效,那么常态化的东西必然又很难具有长期盈利的可能。数据逐渐反映出大众近两年盲目追高、全民追高的同时,另一面数据也反映出首板模式的盈亏比开始大幅上升。这让我想了三体小说中的桥段,两个外星文明在遥远的宇宙边界展开了一场史诗般的宏伟战争,其中一方因为战局的不利,提前开始适应看似更为低等的二维化生命形态,最终用二向箔将一片星系化为二维世界,所有只能存活在三维层面的物种被灭绝。拾荒网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