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你会死吗?” 这才是我见过最温暖的答案!
添加好友【昭德心理】并加入社群,
解锁您的专属管家赢取社群福利!
——“妈妈,你会死吗?”
——“呃……为什么会问这个问题呢?”
——“在学校,她们说,人死了就会消失,什么都没有了,我不想你消失……”
当孩子问你这个问题的时候,作为父母,你是什么反应呢?又该如何回答?
“我儿子4岁时,一听到爸爸妈妈会离开,什么话都听不进去了,就一直哭……”
一位妈妈表示很无奈。
谈“死”色变的父母。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谈论死亡,是大忌。
比如,大清早的不能说“死”字,否则一整天都会沾染晦气;
白色的装饰品不能戴在头上,否则会被父母打骂;
随口一句“哎呀,我要死了”,也会被父母唠叨很久……
人们对于死亡的禁忌,无处不在。
父母对于死亡的态度,也是非常消极。
华东师范大学一研究小组对此问题曾做过一项调查,结果显示:
63%的父母表示,无法接受同孩子开展死亡相关的活动;
50%的父母认为,生死教育会让孩子觉得恐怖,对他们身心不利;
还有很多父母对于涉及到死亡的问题,表示拒绝回答。
曾经有一位妈妈找我咨询,丈夫因意外去世了,留下她和4岁的儿子;
每当孩子问她“爸爸去哪了”这个问题时,她都非常担忧和焦虑;
后来,她想到一个办法,跟孩子说爸爸去很远的地方出差了,需要很久才能回来;
孩子几乎每天晚上都会哭闹,还经常说,爸爸为什么不回来看他?是不是不喜欢他了?不要他了?
看着孩子可怜无辜的眼神,她忍不住与儿子抱头痛哭。
在《儿童生死教育之理念与实施》一文中,教育学博士张淑美指出,孩子4岁左右,就会产生“死亡”这一概念;
如果,这一特殊时期无法得到大人们(父母、老师)的正确引导,他们很有可能会对死亡产生错误的认知,进而引发各种负面情绪;
如此,对于孩子一生的成长,都会产生不良的影响。
关于死亡教育,
父母有哪些错误的引导。
面对亲人的离世,相信很多父母都希望孩子能够活在美丽的谎言当中,愿意全心全意保护他们的童真不被干扰、情绪不被影响。
但是,父母们忽略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孩子是一个具备思想、飞速成长并且充满好奇心的独立个体;
有些谎言,不过是自欺欺人、自我安慰罢了。因此,关于死亡教育,父母不要这样说:
(1)死=睡着了;
孩子会对睡觉产生焦虑和恐惧,万一父母或者自己睡着了醒不来怎么办?
(2)死=去远方出差或旅游了;
孩子会一次次充满耐心地等待,收获的却是一次次的失望、无助与无奈;
这个时候他们会变得越来越敏感,甚至胡思乱想:是不是我不听话,还是做错了什么?我保证以后乖乖听话,他是不是就可以回来看我……
(3)死=可以复活;
《中国儿童自杀报告》中有一组数据值得重视:中国儿童自杀居世界第一,每年约有10万青少年死于自杀。
越来越多的孩子选择自杀,除了心理素质偏弱之外,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死亡教育的缺失,孩子不明白死亡的真正代价和生命的意义。
(4)死=被“神明”带走了;
“神明”是谁?在孩子眼里,他是一个恶人,会激发孩子内心的仇恨和恐惧,仇恨他的冷酷无情,恐惧他无法抗拒的力量。
当又恨又怕的情绪常伴,孩子的行为会越来越束手束脚,心灵会越来越扭曲。
(5)死=“上天堂”或“下地狱”。
孩子会担心亲人是上天堂还是下地狱了?
他们会恐惧:如果自己不是一个听话的乖孩子,会不会就要去地狱受苦?
可是,“乖”的标准又是什么呢?
孩子成长与找寻自我的过程,必然会遇到各种困难、犯各种错误。
孩子对于死亡的认知发展。
儿童心理学家M. Nagy研究发现,10岁以下的孩子,对死亡的认知有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
死亡只是短暂的分离,死了还会再回来;
家里老人如果生病了,他们认为,去医院打一针、吃点儿药就会好的,不会死。
第二阶段:
有些人是不会死的,比如英雄、幸运者;
老虎、狮子非常凶猛,人打不过它们,所以,它们永远不会死。
第三阶段:
死亡不可避免,它是生命中必然的过程;
这一时期,孩子会对死亡事件普遍地表示伤心、恐惧、难过,甚至惋惜等等情感。
死亡,是儿童对于生命认知的非常重要的方面,经历了从朴素到逐渐成熟的过程。
面对死亡这堂课,
父母需要和孩子一起成长。
在网上,一位4岁小男孩弹奏吉他的背影,曾感动无数人。
男孩拿着白色的小吉他,生涩地弹唱着,对面却是妹妹的遗照;
他唱起了《寻梦环游记》的主题曲《Remember me》;
表达对逝去妹妹的思念之情。
每当他无比想念妹妹时,妈妈总会指着天边的云朵告诉他:你看,妹妹在云朵里!
妹妹,你放心吧,
哥哥会永远把你放在心里,
永远都不会忘记你。
那么,父母如何帮助孩子更好的面对死亡?需要做到这三点:
1.处理自己的负面情绪;
很多父母都想给予孩子最好的教育,包括死亡教育;
事实上,父母不可能完全消除孩子对于死亡的顾虑,就如同不可能完全消除自己对于死亡的焦虑一样。
一位朋友跟我说,在他记忆当中,有一件印象深刻的画面;
那时,他三岁左右,一天傍晚,天刚擦黑,他正在门口玩耍,一位叔叔踏着急匆匆的脚步走进院子里,用低沉而悲伤的声音说,邻居家的小孩游泳淹死了。
他赶紧跑到妈妈跟前,非常清晰的看到妈妈惊恐的表情,也能感受到她被惊吓的内心,嘴里念叨:“哎呀,什么时候的事……”
一直以来,父母没有跟他谈论任何关于死亡的东西,只是他内心的恐惧一天比一天深,甚至晚上睡觉都不敢关灯。
父母面对死亡的态度,会直接影响到孩子对于生死的认知。
死亡不可怕,可怕的是人们对于死亡的恐惧。
你害怕,孩子会更恐惧;你抗拒,孩子会更失去积极面对的力量和勇气。
2.与孩子平等沟通;
如果像开头一位妈妈说的,孩子听到父母会离开,什么话都听不进去,就一直哭。
这个时候,父母要做的不是继续跟孩子讲各种大道理,而是蹲下来倾听孩子的内心感受——
他为什么会情绪失控?为什么会如此害怕大人的离开?
可以跟孩子说:“妈妈能够理解你的难过,很多小朋友离开爸爸妈妈都会很伤心的……”
然后给孩子一个温暖的拥抱,亲亲他,逗逗他,聊聊他感兴趣的东西。
孩子需要欢笑和乐趣,远远胜过需要道理和知识。
3.跟孩子一起成长。
对于死亡这个话题,会随着人们知识的增加,产生不同维度的理解。
学无止境。所以,父母不必不懂装懂,承认自己不懂,是不断迈向新台阶的开始。
电影《寻梦环游记》里说过,真正的死亡,是被遗忘。
Remember me,
Though i have to say goodbye;
Remember me,
Don't let it make you cry……
当世界上没有一个人能够想起你,这才是真正的死亡。
一位心理老师曾经说过:
生命是用来追求幸福和快乐的,而不是用来背负痛苦和忧伤的。
跟孩子谈论死亡,亦是如此。正因为人生无常,它才时刻提醒着我们:
不要辜负与孩子相处的美妙时光,和孩子一起收获成长的乐趣和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