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国共占一岛,西边的贫困东边的小康,为何同岛不同“命”
在拉美加勒比海地区,有一座7.6万平方公里的巨大岛屿,总面积在该地区仅次于古巴岛(约10万平方公里)位列第二。令人费解的是,明明是一座岛,上面却分布着两个国家,西边的是海地,东边的是多米尼加。还有个问题更让人迷惑,虽然同处一岛,多米尼加却比海地富裕很多。
以2018年为例,海地经济总量不到100亿美元,人均更是只有800多美元。相比之下多米尼加GDP为800多亿美元,人均更达到7600美元,差不多是海地的九倍。多米尼加面积约4.8万平方公里,大于2.8万平方公里的海地,这个是加分项。然而两国人口相差并不大,多米尼加有1100万人,只比海地少100万。因此从国家体量来看,多米尼加并不占据压倒性优势。这两个同处一岛的国家,经济差距咋就那么大呢?
这要从两国的历史说起。和美洲其他地区一样,印第安人是海地岛上的原住民。1492年哥伦布来到这里,为标示归属,又给起了个新名字“西班牙岛”。西班牙人大搞殖民当然不是传播文明,他们最大的理想是发财致富。在印第安人被征服后,都被逼着去挖金矿,或是种甘蔗制糖。由于备受折磨或是死于天花,只用了不到50年,岛上的100万印第安人就已濒临绝迹。
缺乏劳动力的西班牙人,只能收缩地盘,放弃岛西领地向东部集中,空出来的海地岛西部,便成了海盗们的乐园。海盗主业是劫财,但既然要盘踞此处,就不能没饭吃。于是商机出现,欧陆贫困人口纷纷迁居此地,有的打猎有的种地,给海盗提供给养,其中以法国人居多。有便宜当然不能放过,继而法国声称对岛西地区拥有主权。在1697年,欧陆第一强法国战胜了包括西班牙在内的反法联盟,逼着西班牙签订协议,正式得到海地岛西部。
法国人非常强硬地赶走了海盗,开始轰轰烈烈搞建设,大规模引进黑人充当劳力,种植甘蔗、咖啡等经济作物,并大量返销欧洲。在法国人的努力下,海地岛西部成了美洲最富庶的地区,所产蔗糖和咖啡成了抢手货,一度占据欧洲市场近半份额。当然,这个成就建立在压榨黑奴的基础上。
相比法属海地的兴旺,西班牙占据的东部地区要冷清得多。到十八世纪末,岛西人口有50多万,多数是法国人带来的黑奴。而东部只有15万人,不到法国区1/3。在1795年,两国又签订协议,西班牙把东部地区也转让给法国,由此法国完成一统。距此只过六年,备受压迫的黑人发动起义,并于1804年建立海地共和国,法军退守到东部地区。西班牙人趁机卷土重来,帮助东部岛民赶走法国人,恢复对该地区的统治。然而此时东部人民独立意识也开始觉醒,于1821年立国,起名为西班牙海地,这也是多米尼加的前身。
西班牙海地独立后没多久,就被更强势的西边邻居吞并,占领持续了二十多年,由于海地统治者的倒行逆施,1844年被东部反抗者赶走,并正式成立多米尼加共和国,从此两国各走各路。由此可以看出,在两国建立初期,海地继承了法国殖民者留下的财富,经济基础要优于多米尼加,那么是何原因,令海地被远远甩到了后面?
政局稳定是第一要素。多米尼加国内局势虽有起伏,但总体上能维持稳定。反观海地,国内一直没消停过,政变和动乱频繁出现,连基本的社会秩序也难以保证。经济结构的差距。海地在取得独立后,把大片的甘蔗林、咖啡地划成小块分给民众,这对海地的经济是一种灾难。原本旺盛的蔗糖、咖啡出口极度衰减,至今国内仍以自耕农为主,且因国内山地较多,粮食无法自给自足,依靠国际援助过日子。
政府倒是非常鼓励外资进入,但因持续动荡令外资望而却步,工业基础极为薄弱。多米尼加政局稳定使得旅游业旺盛,与出口加工业和侨汇一起,成为经济支柱。国民素质。黑人占海地人口95%,文盲占人口一半;邻国多米尼加人口主体是白人和混血人种,文盲率只是海地的1/5。人口素质的巨大差距,使得两国的社会状态、发展效率反差较大。
相似的历史,相似的地域环境,两国发展成果却大相径庭,这也只能从自身找原因了。总结为一句话收尾:人在做天在看,少折腾多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