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针漫谈:格局
一个面部皮肤病的女性患者,治疗一段时间后,症状改善比较明显。但有次用针,不仅针刺下去犹如石沉大海,而且发现她面色蜡黄、心神不定,甚至手指在微微发抖。
我停下来,问她,最近是不是遇上什么事了?她点点头,因为得病时间比较长,看了很多地方不见好,这几天情绪有些波动,十分焦虑。
我在其厥阴经内关穴、少阴经通里穴各刺一针,跟她细细聊了一阵,然后嘱其静下心来缓慢深呼吸。这样过了大约十分钟,这个患者的呼吸渐渐平稳深长,脸色转了过来,人也基本恢复常态。
黄帝内针讲随证治之,症是用针的抓手和向导。临症过程中,患者自述的不适是症,医者所感受的异常也是症。这些异常,有的是患者已经觉察却没有陈述,有的则是患者习以为常已不在意。
根据患者主诉的不适症状来用针,这是一种常见思路。然而,病症的出现往往不是孤立现象,对症的把握应该以患者这个人的整体来看待。
比如这个女性患者,如果仅仅从面部不适症状来用针,患者的基本情况比较熟悉,在经刺经、在络刺络,施针很快可以结束。
但是用针时觉察的异常,其实也是一个症,而且这个心理上的症不处理好,对脸部患处的对治也会产生较大影响。
事实也是如此,经过十多分钟的交流与引导,患者的针治效果很快跟了上来,留针期间一直感觉全身舒适。此后几次用针,患者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更何况,除了这些能够看得见、摸得着的症,很多患者还有一些虽然看不见、但是能够感知的症。如何来抓症,其实考验的是医者的定力和格局。
用针也是这样,有人把重点放在经络和穴位上,有人把重点放在手法和技巧上,有人把重点放在症状变化和改善上,有些人则把眼光放在患者身心的平和上。
从用针疗效上看,似乎差别不是很大,但是从患者自身感受以及辨证论治的角度来看,里面还是别有洞天。着眼点不同,所体现的理念和境界也是大有不同。
比如说,着眼点在经穴、技法或者是症状变化上,医者的关注点相对会在经络辨识、用针多少、疗效差异等方面多一些。
如果着眼点是患者身心的平和,医者的视角就会放大很多,内心的考量可能更多是在对阴阳的把握和与理法的对应上。
黄帝内针的核心是执两用中,就症而言,只要如理如法,每一针都是在调中、用中,通过两端之执促患处阴阳自和,一般不会有大的出入。
然而对于患者而言,患处症状的变化和改善,未必就是身心状态的全部。黄帝内针十分重视导引,其实质就是引导患者心神回归,逐步达到形神具备这个状态,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阴阳自和。
医者关注的重点不能仅仅局限于患者主诉症状的改善,更要悉心体察患者身心的变化,看脸色是不是红润有光,看身体是不是自然松弛,看心神是不是安定坦然,等等,患者这些细节的变化,往往呈现的是身心状态的变化。
同时,医者要确认这些变化是不是跟患者的内在感受和体会相应,如果对下来差别不大,患者感觉身心内外舒适、轻松、自在了,这样一个针治过程才算基本完成。
黄帝内针是针道,每个人对此的理解和认知不同,所开出的花、结出的果也是千姿百态,各有殊胜。
如果医者的眼里只有患者主诉的症,那看见的也只是患者的病,疗愈的或许仅仅是患者的局部身体。
如果医者眼里看到的不只是患者所述之症,还有患者这个人,那疗愈的也许不只是患者的病,还有患者的身心。症在此时此刻,不过是患者身心海洋里的一朵浪花,一个匆匆的过客。
如果医者不仅能看到患者的症,看到患者这个人,还能看到患者流散在外的心,甚至是不可言喻的中,那又是怎样一番风光与境地呢?也许这样的疗愈,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身心交感与和合。
医者有什么样的格局,就看见什么样的风景,看见什么样的自己。学用黄帝内针的过程,就是医者不断形成和放大格局的过程,不断发现和修正自己的过程。
张三针笔记
三生万物 针行其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