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诗译与赏析800首》322剪牡丹(张先)

剪牡丹.舟中闻双琵琶
张先
野绿连空,天青垂水,素色溶漾都净。柳径无人,堕絮飞无影。汀洲日落人归,修巾薄袂,撷香拾翠相竞。如解凌波,泊烟渚春暝。
彩绦朱索新整。宿绣屏、画船风定,金风响双槽,弹出今古幽思谁省。玉盘大小乱珠进。酒上妆面,花艳眉相并。重听。尽汉妃一曲,江空月静。
【译诗】杨春林
远望莽原野,绿野接天空。
青天罩水面,素色澄澈明。
岸边柳荫路,空无一人行。
飞絮随风荡,地上无踪影。
越过水中洲,落日望归径。
妇女束长带,衫袖飘遥轻。
芳洲拾翠羽,采草争相竞。
春暮登停船,涉水步轻盈。
刚刚整彩带,又理红索绳。
聚合船舱内,转过朱彩屏。
风停画船静,忽闻琵琶声。
古今幽思曲,文人歌女情。
琵琶声切切,珠落玉盘中。
醉意上面颊,美艳双眉拢。
重新听古曲,如泣如诉风。
奏罢昭君怨,江阔月光明。
【赏析】杨春林
张先的这首《剪牡丹》词是他的得意作品之一。张先善于用“影”字创造优美的词境,因写:“云破月来花弄影”;“娇柔懒起,帘压卷花影”;“柳径无人,堕絮飞无影”而得名张三影。此词中“柳径无人,堕絮飞无影”也别有一番情味。此词在体裁上采用慢词形式,以铺叙的写法,把春郊月夜、柳花烟渚,以及在此背景上活动的人物,描画得有神有形,栩栩如生。
上片起首描写环境。“野绿连空,天青垂水,素色溶漾都净”。词人站在船上,目光顺地平线伸延,只见辽远无际的绿色原野上接苍穹。接着顺势举头眺望远天,晴空蔚蓝,好像与江水相连。“垂”字有天水相接的感觉,表现得极其形象。词人仰观俯视,只见眼前江水“素色溶漾都净”。“素色”即白色,指白茫茫的江水。“净”字是形容水的明澈洁净。词人多层次地画出了一幅江上美景,晴空与绿野相连,波光粼粼,天光云影,映于澄江之中,景象浑茫寥阔,十分寂静。在这幅图画中,“柳径无人,堕絮飞无影”,是绿野中的特写。词人以平淡的句子,逗入意境,才见功力。特别是加了“无影”二字,整个画面立即灵动起来,柳絮飞舞的轻盈飘忽,形神俱出,而且微风吹拂,轻絮飘舞,微暗的树荫中,依稀看见它们游荡回转,一点影子也不留,有一种飘忽无影的妙趣。“汀洲日落人归”。词人完成天光云影、柳絮轻舞的环境描写后,人物出场了。作者在船上望去,首先远处看到人归之影,人影与晚霞相映,十分妍丽。“修巾薄袂,撷香拾翠相竞”。归人渐走渐近,看得也越清楚,修长的巾带,薄薄的衫袖,雅丽非凡,且巾长袂薄,随风飘举,显出美人飘飘欲仙的姿态。美人结伴春游,芳洲上采香草,拾翠羽。此处词人借用曹植《洛神赋》有“或采明珠,或拾翠羽”之句,写汀洲女子的美色。上片结句“如解凌波,泊烟渚春暝”。两个美人登上船,并停泊洲边,水边过夜。“凌波”即踩水而行,出自曹植《洛神赋》用“凌波微步,罗袜生尘”。在晚霞辉映下,寂静的洲渚上,忽的出现了这一双美人,词人凝望的同时,也不禁产生了美丽的幻觉,看似凌波女神。这里细致地写了洲上女子的美,而且把词人的欣喜、惊愕,以至倾慕的心理也表现出来。这句词把一整天情节铺叙加以收束,日落春暝,美人回到船上,词人也该歇息了;词人用“烟”字,把江滨洲边涂上一层烟水凄迷的朦胧色彩,为下片抒情做好铺垫。
  下片“彩绦朱索新整”,写美女回到船上,一天的“撷香拾翠”之后,换妆梳洗,以更娇丽的容颜出现。“彩绦朱索”,指五颜六色的彩带,这里泛指美人身上的衣饰。“宿绣屏、画船风定,金凤响双槽”。“金凤”代指琵琶。“响双槽”,是两把琵琶同时弹奏,这里切题《舟中闻双琵琶》。这优美的乐声里饱含着今古幽思,人物的精神境界高雅深沉。“谁省”一词,把自己与琵琶女的关系推进一层。“玉盘大小乱珠进”化用白居易《琵琶行》“大珠小珠落玉盘”,形象地表现了音乐旋律的跌宕起伏,高昂处如急风暴雨,低回处如儿女私语,令人耳不暇接。人物的感情时而慷慨激昂,时而低回婉转,皆随乐声起伏,曲曲传出。乐声已至高潮,却又戛然而止,词人对音乐形象的描绘也暂收束。船上一片岑寂,无声的境界里,接下来词人省略了恰相逢知己,隔船相邀等细节,径直从借酒相慰写起。“酒上妆面”,是说琵琶女已带醉意,面颊被酒晕得绯红,用“花艳眉相并”形容其醉态之美。借酒浇愁愁更愁,所以双眉“相并”。“相并”意即紧锁,表明愁怀不释。对醉态愁容的描写,形神兼备,极其工巧。既然愁怀未释,欣逢知己,欲一吐为快,于是重奏一曲,词人亦“重听”一遍。“尽汉妃一曲,江空月静”,借用王昭君远嫁匈奴,马上弹琵琶故事。“一曲”兼指以昭君出塞故事谱写的琴曲《昭君怨》。“汉妃一曲”是“今古幽思”的具体内容,其中寄托着琵琶女离乡背井、流落江湖的身世之感。结句“江空月静”,以空廓沉静的月夜,烘托出音乐的魅力。如泣如诉的昭君怨曲,把听众带进了哀愁的境界,相对无言,月夜格外的沉寂,留下了无穷的余韵,让人回味。词境化用唐代诗人钱起的“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诗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