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安全(15)——进口冷链食品还能吃吗?
《舌尖上的安全——餐桌上的甲醛之殇》(第14期)(点击此处浏览) 于11月26日发表后,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短短两日内的阅读人数达到2.5万人,并留下了500余条留言和评论,大量的读者给予转发、分享、点赞和关注。借此机会,向朋友们致以诚挚的谢意!
在关注《舌尖上的安全——餐桌上的甲醛之殇》的朋友中,有人向作者提出要求,希望作者能及时介绍一下当前国人十分关心的“进口冷链食品污染新冠病毒”问题。为了回报读者朋友们的厚爱和信任,今天推出《舌尖上的安全——进口冷链食品还能吃吗?》,希望朋友们喜欢。
关注食品安全热点!
关注进口冷链食品安全!
《奇云空间》推出《舌尖上的安全——进口冷链食品还能吃吗?》,为你深度解读目前人人关心的进口冷链食品新冠病毒核酸检测阳性事件。
本文关键词:
食品安全,冷链食品,新冠病毒,长篇连载。
为保持食品的品质,在加工、贮藏、运输和销售的全过程,始终处于所规定的低温状态的食品叫“冷链食品”。
自2020年6月以来,北京、辽宁、安徽、福建、江西、山东、广东、陕西等10余省份,已在当地进口冷链食品或包装物上检出新冠病毒核酸阳性。涉及产品范围从海产品到畜禽肉类产品,进口物资被病毒污染范围从冷链食品扩展到集装箱。疫情传播呈现出“从物到人”和“从人到人”并存的特征。
进入11月,进口冷链食品核酸阳性检出率明显增高。
11月7日,经天津入境的德国进口猪前肘外包装标本和印度进口冻带鱼外包装标本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呈阳性。11月8日,天津滨海新区中新天津生态城海联冷库一份环境样本新冠病毒检测阳性,一名装卸工人核酸检测也同样查出阳性。11日,天津市静海区1份大比目鱼外包装涂抹样本核酸检测结果呈阳性;12日,天津市津南区某冷冻批发市场发现1份混检样本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呈阳性……
天津以后,国内多地出现进口冷链产品及其外包装检测出新冠病毒阳性。据不完全统计,2020年11月10日至11月16日,仅7天时间,已相继有12个省市,在进口冷链食品中排查出新冠病毒阳性。请看以下公开报道的信息:
11月10日,发现一批原产国为阿根廷的进口冷冻牛肉外包装样本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结果为阳性,在上海万申冷链物流有限公司冷库中有库存。
11月12日,山东济宁梁山县在对进口冷链食品检测中,发现1份外地销往梁山县的进口冷冻牛肉制品外包装标本新冠病毒核酸检测阳性;
11月12日,武汉市疾控部门发现从青岛黄岛海关入关的进口冷冻去骨牛肉臀腰肉心外包装样本有3份检测结果呈阳性。该批次进口产品共27吨,1006箱,原产国为巴西。
11月13日,山东济南市疾控中心在盖世物流园区冷库贮存的进口冷冻食品及包装标本中检测出新冠病毒核酸阳性。
11月13日,福建泉州市疾控中心通报,相关部门在当地丰泽区隆凯冷库排查到涉事冷冻货品2549件,共发现4份冷冻货品外包装新冠病毒核酸检测阳性。
11月13日,甘肃兰州市卫健委通报,对焦家湾冷冻厂进行定期采样抽检过程中,发现1份来源于天津港冷链虾的虾内包装样品核酸检测阳性。
11月13日,郑州市疾控中心在一批产地为阿根
廷的冷冻猪肉的外包装抽检标本中检出新冠病毒核酸阳性。该批冷冻猪肉共24吨、产地为阿根廷。经当地中牟县疾控中心、郑州市疾控中心复检,从15份外包装标本中检测出5份阳性。
11月14日,山东泗水县在对进口冷链食品检测中,发现一份进口冷冻水产品外包装标本核酸检测阳性。
11月15日,西安市阎良区对本辖区进口冷冻食品开展常规检查时,检测出1份阿根廷进口冷冻猪肉外包装核酸阳性。
11月15日,当地疾控部门在对厦门市某冷库进行常规例行抽检时,发现该冷库1份进口冷冻猪肉外包装新冠病毒核酸检测阳性。
11月16日,山东临沂市市场监管局同样发布通报称,在农贸市场一水产店的进口刀鱼测出核酸检测阳性,该批刀鱼原产国马来西亚。
11月21日,东莞市疾控中心发现1份从阿根廷进口的鸡全翅和1份从俄罗斯进口的冻鸡脚的外包装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结果呈阳性。
在国内疫情得到良好控制的大背景下,为何进口冷链食品被新冠病毒污染,甚至致使人感染的情况仍在出现?
阿根廷、德国、巴西、马来西亚……从上述通报情况来看,在被检出新冠病毒的进口冷链食品中,有不少来自这四个国家。而在疫情全球蔓延的态势下,包括这四国在内,不少地区的疫情仍未得到良好控制。有些国家正处于新冠疫情爆发期,各种物体的表面包括食品及其外包装都有可能被新冠病毒污染,而新冠病毒在低温下存活时间长,因此进口冷链食品及其外包装就可能成为跨境远距离运输携带新冠病毒的载体。
被污染的冷链食品相当于一个导火索。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冷冻的海产品或肉食品,可能把疫情国家的病毒传入中国。
另外一个方面,各部门、各地按照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要求近期加大对进口冷链食品及其外包装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和抽检,随着检测频次、频率以及覆盖范围的增加,发现阳性的概率也就增加。
不只是新冠病毒,许多病毒都十分耐冷。一般情况下,病毒在冷链上能较长存活。在我们已知并掌握的病毒中,处于4℃左右可以存活3-6个月以上,﹣20℃以下可以长期存活达20年左右。不同的病毒存活时间也不一样。但是,新冠病毒是一个新的病毒,对它的认识及耐低温能力尚需进一步研究。
新冠病毒所属的冠状病毒家族普遍不怕冻,低温下生物结构不被破坏。已知的冠状病毒,在﹣20℃条件下至少可以保存两年。
新冠病毒渲染图
冷冻产品加工、贮藏、运输、分销和零售等环节,始终处于产品所必需的特定低温环境下,包装后的运输、零售,温度也一般都控制在﹣18℃左右。在这种冷链过程中,病毒不会被冻死也不会生长繁殖,能一直保持存活状态。
冷链条件下新冠病毒可存活3周
在常温条件下,无论新冠病毒还是SARS病毒,在空气中只能存活3小时。但是它能附着在各种材质表面,并持续较长一段时间。有研究人员在能够代表各种生活和工作环境的材料表面进行了实验,包括塑料(聚丙烯)、合金不锈钢、铜和纸板等。结果发现,新冠病毒在塑料和不锈钢表面较为稳定,最多能够存活长达72小时。
新冠病毒具体在4种材料表面的存活时间(中位值)为:
铜(3.4小时)<纸板(8.45小时)<不锈钢(13.1小时)<塑料(15.9小时)。
面对进口冷链食品新冠病毒检测阳性频发,进口冷链食品还能不能吃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新冠病毒是呼吸道病毒,主要经呼吸道飞沫和人与人密切接触来传播,经消化道感染的可能性非常低。虽然近期多地都在冷链食品及其外包装检出新冠病毒核酸阳性,但总体阳性率很低,主要是食品外包装污染。从流行病学溯源分析来看,感染人群是特定环境下反复接触进口冷链食品外包装的高风险人群,比如搬运工等。
虽然有零星病例出现,不过公众不用过于紧张。截至目前,全国对于进口冷链食品及其外包装抽检监测的阳性率是万分之零点四八,而且主要集中在食品外包装。目前,没有发现因为食用这些冷链食品引起的感染。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大家都不会因噎废食。这一块看起来它的风险是比较低的,起码目前风险是比较低的。
很多人把“食品外包装检测出新冠病毒”与“吃了会感染新冠病毒”画上等号,这其实属于过度恐慌。所谓的“食物传人”,是指食物本身携带病原并能够传染给人。比如,食用被疯牛病污染了的牛肉有可能被感染相关疾病。
目前为止,冷冻食品外包装检出病毒并不是食品“体内”含有病毒。新冠病毒只能感染活的生物体,而不能感染已死的食材内部,也无法在其中复制。相比冷冻食品本身,我们更应该对其塑料包装保持高度警惕。
值得庆幸的是,对进口冷链食品外包装表面进行安全有效的消毒,可以实现将新冠肺炎病毒灭活。消毒后再接触表面,感染风险是非常低的。但是病毒核酸仍可能存在,如果进行过消毒后,核酸检测仍呈阳性,公众不必过度紧张。
当然,很多人会担心“万一”:假如在不知情的状况下,接触到了有潜在风险的产品怎么办?只要在选购和食用的过程中注意做好防护,大家也不用过分担忧。
常态疫情防控下,如何即能防止新冠病毒,又能收获美味满足味蕾需求?
上海疾控从选购到储存提供了15条建议:
选购
1、要去正规超市或市场选购冷链食品,要关注食品产地、来源、进口食品检疫等相关信息,可要求查看已消毒证明。
2、选购冷链食品时应正确佩戴口罩,避免徒手接触食品及包装表面,建议使用一次性手套挑选冷冻冰鲜食品。随身携带小包装免洗洗手液或酒精棉球、棉片,用于购物后手部和物体(手机、钱包等)表面消毒,有条件的用流动水+肥皂/洗手液清洗双手。
清洗加工
3、不要在水龙头下直接冲洗生的肉制品,防止溅洒污染。可用浸泡搓洗方式。
4、切割冷链生鲜食材时,建议正确佩戴一次性医用口罩和一次性手套;尽量避免大力劈、剁等切割方式,以防喷溅,如有必要可佩戴护目镜及防水围裙。
5、接触了生鲜食材,避免用手直接接触口眼鼻。
6、处理完毕后,要使用流动水+肥皂/洗手液洗手至少20秒,最好能按照“七步”洗手法规范洗手。洗手后才能接触直接入口食物和直接入口食物用的容器和刀具、砧板等,避免交叉污染。
7、厨房要保持通风,建议对厨房的台面和其他物体表面经常清洁并擦拭消毒;餐炊具要经常高温消毒处理,最简便的方法就是煮沸消毒;台面可用含有效氯(溴)500 mg/L的消毒液进行喷洒或擦拭,作用20分钟后清水擦拭干净即可。
8、要做到生熟分开,处理冷冻冰鲜食品所用的容器、刀具和砧板等器具应单独放置,要及时清洗、消毒,避免与处理直接入口食物的器具混用,避免交叉污染。
烹调食用
9.烹调食用冷冻冰鲜食品时应烧熟煮透,尽量避免生吃、半生吃、酒泡、醋泡或盐腌后直接食用海鲜食品。
10.提倡分餐、使用公勺公筷,减少交叉感染风险。
11.经冰箱冷藏后的剩余食物,要彻底加热后才可食用。
储存
12.生、熟食物分层、分隔存放。
13.建议尽量去除食材原外包装,按需要将食物分割成小块、单独包裹放入冰箱,防止原外包装污染冰箱。原外包装放入垃圾袋后扎紧,安全丢弃。
14.对于不能去除的原外包装,建议用84消毒剂与水1:99稀释后或乙醇含量为70%-80%酒精,擦拭物体表面2遍,84消毒液作用15分钟,酒精作用5分钟以上。使用酒精时注意安全。
15.研究证实新冠病毒在-20℃的条件下仍可存活,建议每周对冰箱进行一次清理消毒。
疾控部门提醒,食用后一旦出现发热、腹泻症状,要及时到发热门诊就医,并主动告知食用时间、食品种类和食材来源等信息,以助诊治。
新冠疫情在全球范围内可能会持续很长时间,无论是冷链食品从业人员还是普通消费者,都要配合检验检疫、做好个人防护、注意洗手消毒,尽量规避风险。
那么,是否有必要对疫情严重国家出口的产品实施“熔断机制”,暂停从其进口相关产品?对此,有关方面的专家认为并无此必要。
一方面是我国与多国建立起来的进出口外贸不可能中断,另一方面如果停止外国进口产品,就难免会出现国内食品短缺的情况。如果对进口产品“一刀切”,以自给自足的方式供应国内食品市场,难免会引发食品供应链短缺等更严重的问题。
以天津食品进出口份额为例,据天津海关统计,今年前三季度,天津口岸进出口食品农产品1281.4亿元,同比增长33.08%。其中,进口肉类、粮食、水海产品等各类食品农产品1072.6亿元,同比增长38.2%。
实际上,自2020年10月以来,国家层面也出台了诸多关于防控冷链食品新冠病毒的政策文件。10月16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先后发布《冷链食品生产经营新冠病毒防控技术指南》《冷链食品生产经营过程新冠病毒防控消毒技术指南》的政策文件。
到11月8日,又再度出台《进口冷链食品预防性全面消毒工作方案》。11月16日,交通运输部印发《公路、水路进口冷链食品物流新冠病毒防控和消毒技术指南》,明确了进口冷链食品装卸运输过程防控要求和消毒要求、从业人员安全防护要求及应急处置要求。
截至目前,国内已有逾十省市开始实施冷链食品追溯工作。海关总署暂停有员工聚集性感染企业产品输华,涉及20多个国家百余家家生产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