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坦福教授的《终身成长》:比智商能拉开人生差距的是,闭环思维

你好,我是文山。

最近我对闭环又有了新的理解,在此把它分享给你。

大多数人追求闭环是,为了能够给别人一个交代,或者给自己一个交代。

这样的认知其实有偏差,闭环不应该是为了给别人一个交代,也不是给自己一个交代。

那追求闭环是为了什么呢?答案先不说,看文章。

01

闭环是什么?它的稀缺性体现在哪里?

什么是闭环?

美国管理学家戴明博士提出的PDCA循环,被广泛的用于现代企业管理中。在PDCA循环中,计划、执行、检查、处理,四个环节形成了一个“闭环”。

我们常说的闭环,就是从PDCA循环中抽象出来的一种认知行为,它也分为四个部分:感知、认知、决策、行动。

用大白话来说,闭环就是把一件事完整的做完。

做事靠谱被认为是一种高评价,而闭环是靠谱的底色,因此被称为稀缺能力。

为什么把一件事完整做完这样简单的事,会被贴上稀缺的标签呢?

换句话说,闭环的稀缺性体现在哪里?

原因有3个。

1.事情本身很难实现闭环

闭环是指,把一件事完整的做完。

这有两个关键元素,一个是事情本身,一个是做事的人。

有些事本身就很难实现闭环,也就是说,事情本身的特性决定了完成它的难度很高。

比如,为了追求一个很好的身材而去健身,根据自己的情况设定了臂围、胸围、腰围的目标数据,如果自身底子很薄弱,这会是一件完成难度很高的事。

一方面身材的建设需要很长的周期,另一方面容易受外界很多因素的影响,比如饮食,训练方法,时间等等,每一项没做好都难以实现目标。

对于普通人来说,一副理想身材的建设可能需要长达数年的坚持,并且还要做到极为克制的饮食,现实中能做到这一点的很少很少。

类似的事还有很多,比如把一门乐器练习到一流水准等等。

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特征——难以实现闭环,要么是周期长,要么是限制条件多。

2.自身限制难以实现闭环

做事的人总会受到自身的限制,是闭环具有稀缺性的另外一个原因。

有人认为,一个人能够做到闭环,就意味着无论什么事都能完成。

事实是,每个人都有短板,什么事都能搞定的是神不是人。

我一个朋友985高校毕业后,进入了一家互联网公司工作,几年后成为企业的培训主管,管理经验丰富,自身能力也很强。

后来他出来创业的时候发现,主管的经历丰富了他的见识,却也荒废了业务能力,当他带队做一款产品时,还不如一个经常在一线摸爬滚打的程序员。

他虽然曾是一名高管,但是在实现产品功能这件事上,他几乎难以实现闭环,因为过往的经历造就了现在的短板,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限制”。

难以实现闭环的事一定常发生,因为做事时的具体情况总会变得复杂,往往是多领域交叉,自身实力跟不上使得闭环被搁浅是一种常态。

3.拖延症阻碍闭环形成

拖延症,在一定程度上阻碍闭环的形成。

《拖延心理学》的作者简·博克在写这本书的时候迟迟不能动笔,因为她在写书的时候犯了拖延,她一直不知道问题在哪。

直到和她的朋友讨论时,才明白迟迟难以下手的原因是完美主义,完美主义使得她害怕失败,害怕最后的结果令人失望而不断拖延。

有趣的是牛人也会拖延,画家达芬奇和作家巴尔扎克,都是重度拖延患者,他们经常被催进度。

拖延似乎是个普遍现象,人们总会因为害怕犯错追求完美而拖延,很多人跟简·博克一样受其困扰。

拖延和人品无关,和能力无关,它更像是人性的一个弱点。

而闭环是在和拖延做对抗,因此实现闭环其实是一件反人性的事。

综上,闭环的稀缺性体现在3个方面:

  • 一个是事情本身难以实现闭环,另一个是个人实力的短板限制,再一个是拖延症的阻碍。

02

大家对闭环有哪些误解?

“凡事有交代,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很多人将这句话奉为经典,许多文章也在分析闭环的好处,并将其视为靠谱的要素。

表面上看起来都很对,但在为什么要实现闭环的原因上,大多数人的认知却有偏差。

误解一:闭环是为了给别人一个交代

大多数人认为闭环是为了给别人一个交代,比如完成工作任务,给领导一个交代,给合作的同事一个交代。

其潜在逻辑是,通过稳定的完成任务,获得领导和同事的认可,尤其是领导的重视和重用。

表面看没问题,但这里面藏了一个陷阱:

为了给别人一个交代而做事,容易脱离事情发展的本质,活在别人的意见里。

举个简单的例子,大学的时候,我们班总有几个很听老师话,老师让做什么他们就做什么,作业完成度是最高的,笔记也是做得最详细的,但做项目的能力很一般,一直走不到前列。

而班上的牛人,看起来却不是那么听话,他也写作业做笔记,但每一个行动都很具有策略性。

仔细对比后发现,那几个听话的同学,他们之所以行动是因为老师说“要写作业”,“要做笔记”。

他们的行动是为了给老师一个交代,一直在老师的建议里“活着”,没有围绕作业和记笔记的目的去建设自己的知识体系,牛人却恰恰相反。

闭环,不应该是为了给别人一个交代,被别人的意见“支配”是一件可怖的事情,围绕事物本质建设自己的能力,才是终身课题。

误解二:闭环是为了给自己一个交代

我最开始也以为,闭环是为了给自己一个交代,证明自己可以完成一件事,可以把一件事做好。

越到最后越发现,为了证明自我而做事,根本做不成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东西。

我最开始尝试新媒体写作是为了赚取稿费,刚开始的时候屡屡被拒,但一直坚持写,因为对稿费的渴望,源源不断的为我提供力量。

渐渐的那股力量变成了,“我要证明自己可以拿到稿费,一定要把这件事做成”。

最后这件事也真的做成了,但在连续拿到几次稿费之后,内心对于稿费的狂热降低,逐渐开始反感追热点。

写了不少文章,回头看却从没写出过自己满意的,每次都是中规中矩的俗套话,自己都嫌弃。

追求闭环若只是给自己一个交代,很容易进入自我证明的囚牢,最后可能变成带着愤恨的偏执与倔强,事情的发展轨迹也会偏离预定轨道。

新一季的《奇葩说》里薛兆丰说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观点:工作不是老板打工,而是为自己的简历打工。

同样的道理,闭环不应该是为了给别人一个交代,或者给自己一个交代,而应该聚焦事物本质建设自我,给未来一个交代。

03

闭环,按下未来的按钮

有一种癌症叫做黑色素瘤,外形上看起来和一颗黑色的痣非常相像,人类医生通过肉眼观察,诊断这种病的准确率在66%左右,人工智能的准确率高达77%。

最初的时候,人工智能无法识别黑色素瘤,它之所以能做到是因为机器的 “深度学习”。

“深度学习”的本质是神经网络算法,基于该算法再大量的 “喂养”数据,机器就能够进化变得“智能”。

该过程其实特别简单,不断的给机器看黑色素瘤照片,在它诊断时告诉机器对或者错,帮助它“学习进化”。

当照片“看”到一定程度,机器就能够在众多照片中找出黑素瘤,而且照片“看”得越多,准确率越高。

这一事实背后,隐藏着一个有趣的结论:

一个大闭环由无数小闭环组成,每完成一个小闭环就是向未来的大闭环不断接近。

人工智能从不能诊断,到能准确诊断,就是由无数个小的闭环不断完成造就的结果:

看照片→判断结果→得到更正→反馈增强→再给照片,如此循环。

在机器深度学习的过程中,每被喂养一次图片就是一次闭环完成,单次的诊断可能非常简单,但多个闭环结果的堆积却实现了“智能”。

二战期间,德国发明了一种非常有名的“飞弹”——V2,它是现在导弹的鼻祖。

V2刚服役的时候命中率极差,希特勒朝着英格兰大陆发射了两千余枚导弹,击中岛屿的只有百枚不到。

二战之后控制论出现,当控制论被运用到V2飞弹上时,它的命中率得到了大幅度提高,发展到后来还有了登月飞船。

控制论的魔力在于,它解决了导弹在发射之后无法改变方向的问题,运用控制论的导弹能够根据实时的飞行参数做出调整,最后命中目标。

该过程中,每一次“探测数据,中央决策,做出调整”是一个小闭环,每一个小闭环的完成能不断地修正前进方向,最终实现击中目标这个大闭环。

这给我们的启示是:

遇到问题,我们与其冥思苦想出路在哪里,不如先行动,从完成一个小的闭环开始,不断尝试不断修正,最终一定会向最优路径靠近。

因为每实现一次闭环,其实是在给未来打开一个通道,闭环每运作一次,都是在向未来迈进一步。

04

我们该怎么做?

追求闭环是为了打开通往未来的通道,建设自身能力,不是为了讨好别人,也不是为了证明自己。

有趣的是,当我们朝着未来前进的时候,会得到别人的认可,也能证明自己。

我们怎么做才能不断地实现闭环,朝着未来发展呢?

2个方法:开启第一步和奖励过程。

1. 培养成长型思维,开启第一个闭环

斯塔福大学的教授卡罗尔.德韦克,曾写过一本书叫《终身成长》,她在里面提出了成长型思维和固定型思维两种概念。

她研究这两种思维的成果,被行业人士认可,并且斩获了教育界内有名的“一丹奖”,得到了比诺贝尔奖还高的奖金。

所谓成长型思维就是,相信所有的事都离不开自己的努力,世上充满了那些帮助我们学习、成长的有趣挑战。

而固定型思维的人认为,自己的能力是已定的,再多的努力也换不来更好的结果,别人的评价就是给自己下结论。

拥有固定型思维的人,对自己的行动持消极态度,面对有困难有挑战的事,表现出无兴趣。

罗尔.德韦尔在香港做过一个对比研究,在固定型思维的分组里,组员们对于有机会补课弥补自己英语差的机会持观望态度。

而成长型思维的组员,在迈出行动的第一步方面表现得很突出,对能帮助自己提升英语能力的课程表现出强烈兴趣。

在后续的实验中,成长型思维的人也更容易取得好的表现,因为他们信任努力的意义,相信完成比完美更重要,敢于在挑战中勇敢的迈出第一步,开启第一个闭环。

2.奖励过程,螺线式上升

开启第一个闭环后,为了后续闭环的完成,必须要学会奖励过程。

大多数人从小接受应试教育,在高分才算成功第一名才有奖励的模式下,养成了重视结果忽略过程的思维。

电子游戏却告诉我们,加强过程的奖励,可以帮助一个人的养成某种行为或者习惯。

在进行电子游戏中,每一步努力、策略和进步都能够得到肉眼可见的奖励,比如荣誉勋章,积分,经验加成,排名变化等等。

随着时间加长,在不断被奖励的魔力下,玩游戏这种行为会不断的被强化甚至成瘾。

培养闭环时也可以这么做,每实现一次闭环就进行一次奖励。

比如,健身见效的周期很长,每个用心地锻炼的周期就是值得肯定的过程,每次力量的增长就是值得奖励的闭环。

罗尔.德韦尔曾做过一个过程奖励的实验,对那些在每一次学习过程中有付出,有努力,有进步的人进行奖励。

被奖励的学生最后逐渐培养出韧性,整体水平呈螺线式的上升。

小结一下,成长型思维可以帮助我们迈出第一步,实现第一个闭环,而奖励过程可以帮助我们实现一连串闭环,螺线式上升。

总结:

  • 闭环具有稀缺性,原因有三个:一方面有些事本身就很难实现,另一方面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短板,再一个拖延无处不在,它是闭环的隐形杀手。
  • 闭环不是给别人一个交代,也不是给自己一个交代,而是打开通往未来的通道。
  • 成长型思维,可以帮助我们走出第一步,实现第一个闭环;奖励过程,能够激发后续动力,实现螺线式上升。

最后,闭环不是怎么干的问题,而是干与不干的问题。

任何时候,想始终是问题,干才能是答案,动起来事情就成功了一半。

(0)

相关推荐

  • 心流思维:结果不是不重要,而是全心投入的人能坦然接受任何结果

    大佬们都说,过程即奖励.有人得到了结果,却失去了一些:有人专注过程,不仅收获了结果,还得到了一切. 这不是说结果不重要,而是全身心投入过程的人,能以最坦然的心态接受任何结果,因为做事过程中所获得的极致 ...

  • 比尔·盖茨推荐,心理学著作《终身成长》:你的思维方式决定你的未来

    终身成长词典已上线1614/3000词条 今天是精读君陪伴你终身成长的第2753天 你知道大脑是可以成长的吗? 我们都希望自己是智慧的,而非愚笨的.但是"智商"这东西,到底是可通过 ...

  • 请给予孩子最重要的礼物——读《终身成长》有感

    2020.10.28 引言: 近些年新闻报道中关于小孩或学生因为一点点挫折或失败就选择极端处理方式的案例有点多.每当我看到这种新闻时,都会觉得难过,但我也会问自己,为什么会出现这些案子?为什么新一代的 ...

  • 我所理解的终身成长

    读过<终身成长>这本书的朋友应该知道,作者做了很多的案例分析,来辨析成长型和固定性思维.而通过认识这两种思维,意识到自己在工作上.生活中.与人相处时,是哪种思维模式在指导我们的行动,我想这 ...

  • 第300篇:575天的思考总结

    大家好,我是鱼堂主. 今天这篇是我在本号,写的第300篇原创文章,既然是整数就值得纪念一下. 堂主目前在做的事,是想构建一套完整个人成长系统,所以就自诩个人成长管理专家. 主要解决两个问题,如何思考? ...

  • 如何掌握好自己的人生节奏呢?要培养自己形成闭环思维

    十八点:专注灵魂世界心理成长 很多时候,我们都想要掌握好自己的人生节奏,觉得很多事都应该按照我们既定的方向前进,但是事与愿违,很多时候,都不是按照我们既定的方向前进,在中途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情况产生, ...

  • 成长就是不断遇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

    相信你自己的感觉.接纳自己不被别人认可的地方,是你在这个世界获得身心自由的前提,有时候一个自信的眼神比你的外貌更重要.没有自信,畏畏缩缩,没有人愿意接近你 永远要虚心不断地去学习.有时候你觉得自己在自 ...

  • 【人生算法】7闭环:为什么有的人能终身成长?

    全文1000字,不到3分钟 找到人生算法,成为人生赢家 做事的人和做梦的人,最大的差别在于,能不能马上开始行动.--乔布斯 1 固定型思维 前几篇提到了,闭环就是把事做完.向蚂蚁学习,先行动,然后根据 ...

  • 这种思维,就是你和优秀者之间的差距

    好书像碧玉一般珍贵! 原创文章.新书资讯.必读书单等,伴你成长 文|樱桃小魔女 读书时,每个学校都有几个大神,他们总能取得令人艳羡的成绩,让人嫉妒得牙痒痒: 工作后,每个单位总有几个牛人,他们的业绩永 ...

  • 拥有这5种生活方式,让你遇见更好的自己

    工作之内是生存,工作之外是生活. 2020年,有一句话很火--你怎样度过疫情,就怎样度过自己的一生.扪心自问,你心愧乎? 2020年,有三个人很火--罗振宇,每年都做跨年演讲,全网关注:李子柒,田园牧 ...